榮松文
[摘 要] 在我國央行擴大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以后,存款利率允許上浮,這代表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在這一背景下,城市商業銀行需要進行存款定價的決策,重點結合筆者的實踐,探討存款利率市場背景下商業銀行存款的定價策略。
[關鍵詞] 存款利率市場;商業銀行;存款定價策略
[中圖分類號] F8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4-0107-04
一、引言
中國人民銀行在2012年6月8日宣布在存款基準利率下調的同時,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并將此作為標志,預示了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真正進入實質化的階段。隨后,中國人民銀行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進行自助的貸款利率水平確定。一旦利率政策出現變動,那么商業銀行就作為有限理性決策主體,通過調整利率尋求達到暫時的均衡,進一步依靠產品差異化、地區差異化和服務差異化優化資產負債結構,進一步調整利率實現均衡。
二、商業銀行在存款利率開放過程中的合理選擇
放開存款利率上限,使得商業銀行得到資金來源將會更難,也因此而花費更多的成本。最開始有可能一些處于競爭劣勢的商業銀行還會以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預防資本脫媒,或是依靠穩定的客戶來源處于競爭優勢水平。伴隨著存款利率上限的逐漸放開,商業銀行定價的策略將會受到兩個方面的限制:首先,銀行由于自身的發展,其業務結構和資產規模出現變化,競爭策略和市場優勢也發生變化,那么每一次存款利率上限進一步放開,對應的策略也就不同。其次,在競爭過程中商業隱含一旦給對手策略選擇的機會,那么就會迎來考驗自身應對能力的問題,于是形成不同商業銀行之間動態化的博弈。為了讓問題的分析更為簡化,我們以列舉的方式分析不同商業銀行的發展狀況及其對利率政策變動現實的反應[1]。
表1不同商業銀行的發展情況與利率政策出臺后的變動呈現情況:
第一類:我國的五大銀行工行、農行、中行、交行與建行可以分為一個類別,在利率上浮政策出臺并且進行兩次利率大調整以后,這五家銀行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將利率上浮到頂,這表明其并不擔心這種變動對客戶忠誠度的考驗,也不會影響其業務延伸上的沖擊。五大銀行利率少上浮的部分實際上也是它們商譽得到有價提升的無形資產體現。其中,工行和農行面臨的情況基本相同,與另外三家銀行相比,這兩家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同比有一定程度的下滑,盡管這一指標所發生的變化原因并不完全是國家在利率上的調整產生的影響,但依舊能看出這兩家銀行在利差等相關的業務上有不好的征兆,原因或許為農行與工行在我國城市農村地區覆蓋廣,客戶多,當中不乏一些對利率較為敏感的客戶。另外,因為利差問題導致資金利率上浮到頂的商業銀行中,農村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郵政儲蓄都存在利益的顯著流失。
第二類:興業、華夏、光大、民生、中信、招商等。這些銀行有較大收入的興業只在1年期利率一浮到頂,保持了利差的業務發展態勢,其余的銀行在業務方面則有嚴重的下滑趨勢,并且需要經過多次調整才能確定利率上浮到頂的模式。這個對比說明,與興業相比,這一類其他的銀行還有差異化經營或盲目上浮利率的操作,但這種模式勢必與當前發展情況和市場環境無法融合。
第三類:寧波銀行。這屬于一種典型性的代表銀行,表示沒有上市的地區中小銀行與郵政儲蓄銀行,由于在市場競爭中受到競爭環境的影響,所以采用不同期限利率全面一浮到頂的策略,甚至將此作為一種市場經營的手段與噱頭。
第四類,南京銀行。這屬于比較另類的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其經營的模式跳出高利率和低利率評估的思維,選擇以存款數額為準,確定不同利率的差別定價策略。這種策略應用后可以預見,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商業銀行將更具靈活性,今后走這種模式的銀行也會越來越多[2]。
三、存款利率市場背景下商業銀行存款定價策略研究
(一)商業銀行要明確自身在市場上的定位
由于傳統制造業廠商競爭策略的文化傳輸,在市場上價格領導者很大程度意味著競爭主體的強者。一些低成本、高效率或是具備雄厚實力的廠商在具有侵略性的定價競爭中往往具備優勢,并逐漸騰出較大的利潤空間,將競爭對手置于死地,這屬于市場經濟中的叢林法則。對于銀行業的競爭來說,高效的管理、最優化的規模以及最低的成本就是叢林法則的精髓,能引領利率的上浮,將實力較弱的銀行邊緣化,于是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效率,壯大市場。但因為銀行有著自身的資本率,與其他行業的權益相比利率要少很多,在經營過程中很多情況下都會引發逆向的選擇性問題。一些資金實力較弱、資本充足率水平低或是市場品牌認可度低的銀行就被促使擴大規模,反而更有提高利率的一系列舉動。一旦誘發銀行之間價格競爭,又會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對整個銀行行業來說無疑是噩耗,所以各個商業銀行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明確市場定位。
(二)商業銀行要采取價格跟隨的措施
價格跟隨措施是在行動一方凸顯競爭優勢時,較弱的一方則要考慮是否進行跟進,但必須明確,無論跟進與否,短期內都沒有辦法改變當下的競爭劣勢,但對于后行動的一方則具備更好的長期發展策略,對其經營管理以及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其中短期內的劣勢無法調整,因為價格的領導者對弱勢一方帶來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長期的形成過程,較弱的一方必須通過全方位經營管理模式和業務轉型的改變,才能在成功一方過度的施壓下逐漸發展壯大,但如果重壓下沒能做到這一點,就很有可能被迫連續追隨強者的價格,處于更大壓力的生存境地[3]。這種環境對銀行的長遠發展非常不利,也會因此而產生更多負面影響。比如行動一方競爭中處于劣勢,那么強者無論做何種戰略選擇都會相對輕松,甚至可以毫無顧慮地跟進決策。如果后行動的一方無法確認在迅速跟進后有進一步領導價格的優勢,且不保證將競爭對手鎖死,需要開展長期競爭,那么就必須確保自己的競爭優勢有更大的利潤空間,才能形成最優決策。在弱勢的銀行領導存款利率上浮以后,優勢一方的銀行會選擇不跟進價格或是上浮價格以后保持與領導者價差小于優勢的情況,這時強者繼續上浮利率只會增加成本,無法突破競爭優勢,于是逐漸實現均衡的狀態。
(三)商業銀行應結合現實情況觀察市場做出調整
商業銀行在存款利率市場背景下的競爭中,要全面結合自身的經營狀況,觀察考慮市場發展實情,判斷總結原因和決策。比如上述中行允許存款利率上浮10%以后,一些商業銀行就做出了利率上浮的決定,而五大銀行強勢的背景下并沒有選擇跟進。這些舉動能看出兩大原因,首先,存款利率上浮空間放開有限,還沒有達到市場自主決策的利率范圍,所以現有的空間還不符合均衡利率水平。其次,價格領導的主要銀行和五大銀行之間價差明顯超過現階段五大銀行所具備的相對優勢,那么其承載的經濟價值就不符合調整的標準,即表現為一種侵略性定價,這時弱勢銀行參與主體市場就有害,由此可見結合實情觀察市場的重要意義[4]。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存款定價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負債管理,其提供給商業銀行的競爭空間比較有限,所以對于商業銀行而言,觀察市場行情,結合實際發展,精確調整策略,挖掘更多利潤空間才是更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劉蜀曦.基于市場結構的銀行存款利率定價策略研究[J].商業銀行經營管理,2011,(11).
[2]孫璐璐,黃樹青.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定價策略的動態選擇[J].上海金融,2014,(5).
[3]何淑蘭.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存款價格競爭的破解:差別化戰略——基于博弈的視角[J].理論探討,2012,(10).
[4]王楚君.存款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存款定價策略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6,(5).
[責任編輯:譚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