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慕興
摘 要:文章借鑒公益文化講座的特定社會功能,探討公共圖書館中公益文化講座面臨的問題,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本文認為公益文化講座的選題公共圖書館是否成功開展的重要因素,圖書館應安排方案應考慮公眾心理需求,前期工作準備的越充足,那么后期流程就會越順暢,受眾的反饋結果也就越好。避免決策者需求理解為公眾需要的,需與求相脫節,沒有針對性,往往事倍功半。
關鍵詞:講座;公益文化;圖書館;實踐
1 引言
公益文化講座是人們通過圖書館這一國家公益型福利機構,獲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解決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而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文化權益問題日益受到高度關注等問題,幫助他們平等白由行使和享有公民文化服務權利的手段。對一個城市來講,堪稱一個文化坐標,公益性文化講座是一個重要的視角,通過題材、內容等選取和宣講,能夠透視出這個區域歷史、文化風俗、人文生活、市民品位。各地區縣圖書館的公益文化講座,都紛紛打出品牌化,特色化的旗幟,對外彰顯地域特色,對內加強當地民眾的地方認同感,白豪感,熱愛家鄉,更好地為本服務。由于各地經濟發展不同,政策扶植力度不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區縣圖書館資金相對充裕、資源相對豐富,將公益文化講座搞得如火如茶,而內陸中小城市、區縣及基層社區圖書館的講座,則由于場地、設備等缺乏;經費,與資源力量薄弱,安排舉辦講座的日期與講座主題選擇隨意,不成系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導致公眾參與的熱情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到位,反響不好。圖書館通過日常的接待,聽講座的人數,講座題材,網站訪問量,咨詢走訪、群眾調查問卷等方式發現:公益性文化講座并未有充分發揮它的優勢特點,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都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所以為保障質量,只能減少講座次數,并沒有普及更多民眾,使他們能夠獲得享受本可享受的文化資源。由于區縣圖書館的類別細化復雜,地方與行政等特色分明,加上領導的重視和白身的眼光、思維與能力、財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講座的類型呈現單一和多元化的特點。通過訪談、文獻調研、網站觀察和實地考察的方式歸納出:省市級圖書館,館內外講師資源豐富,資金相對充裕,足夠的人力去從事這項業務,所以經常可以做出門類多樣,品牌性強的講座,甚至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推出用戶職業專門培訓性講座,而區縣以及基層圖書館則只能以大多資源來源于館內及工作人員,一般以普世綜合性講座為主,因為題材寬泛,內容簡繁度不同,場地設備要求不高,資金相對使用少,講座水平不用很高,只要達到普通公眾一般文化心理需求即可,所以質量參差不齊,不成體系。
2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經費是保證圖書館公益講座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如果僅依靠圖書館日前的籌資經費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圖書館講座雖然都是公益行為,但也可以嘗試市場化手段運作。如在公益講座的基礎上增加會員制講座,由企業冠名贊助并將部分座位預留給該企業的員上。上海圖書館和深圳圖書館在這方而做得比較成功,通過公益講座與會員制講座兩種服務共存、向每個會員收取一定數額的聽講會費的方式,維持講座的正常運轉。這樣既籌集了部分經費,又保證了基本聽眾的權利。本地講師資源應該是講師的主力軍,但由于中等城市的文化氣氛相對薄弱、社會的文化需求因科研機構與學術團體數量少而未形成規模,本地知名講師寥寥無幾。有些中小城市公共圖書館的講座,有時請來的講師名不見經傳,這使得圖書館組織聽眾更為困難。因此,增強與學校、行業協會及專業機構的緊密聯系,并通過各種關系認識和結交名人,不斷挖掘本地人文資源,是一項必須堅持不懈的上作。
講座一般都采取一位講師互動的形式。這種形式比較單調沉悶。要想增強圖書館講座的吸引力、使講座品牌經久不衰,就要在講座形式多樣化上多下上夫。例如,可以采用多人對講、沙龍論壇等多種形式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使講師和聽眾在這個氛圍中個人魅力得以展示、智慧得以交匯、思想得以碰撞,一起在知識的共鳴中享受快感。同時,要盡可能利用多媒體播放講座的配套內容和圖片,給聽眾以視覺刺激,使其更好地享受關味的文化大餐。而在藝術類講座中還可以讓嘉賓現場表演并授藝以增加運動趣味性,使聽眾全身心融入整場活動。場搞一些抽獎活動或分發小禮品以吸引聽眾到館聽講,再用精彩的講座內容留住聽眾。此外,圖書館還應該讓講座走出館門,將講座送到企業、學校、軍營、機關、鄉鎮,送到百姓的身邊,使人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先進的文化氣息,在全國甚至全社會營造濃郁的讀書環境,從而擴展講座輻射范圍并使多方受益,實現資源共享,促進人們參與講座的積極性。中小城市公共圖書館由于經費有限,舉辦講座的場地及相關設備、條件一般,有些甚至比較陳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活動的質量。此外,無專職工作人員,即沒有專業的活動策劃人、主持人、音響師與關上設計等,也極大地限制了講座上作的持續開展。隨著公眾對圖書館講座要求的日益提高,圖書館應該在講座場地、相關設備、專職上作人員方而加大投入。更新場地設備、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與服務條件、培養一支專業人員隊伍是圖書館講座能持久發展的必要條件。
3 結論
綜上所述,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講座如雨后春筍,公共圖書館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如何保持講座的活力,如何擴大講座的影響,如何保持對讀者一和大眾的長久吸引力,是我們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來我館已積極將講座向館外延伸、推廣走進了社區、校園、監獄,我們還可將圖書館作為講座主會場外,把鄉鎮、街道、校園、軍營、土地、殘聯、監獄、福利院等做為分會場,把講座辦成市民的流動課堂,積極主動地把公益講座送入社會,在社會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多向輻射,多方受益。講座因為時間和場地的限制,現場聽眾有限,傳播面小。圖書館應致力十講座的二次傳播,可以憑借特有的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的權利,在確實保障主講人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將優秀講座內容進行高質量整理,將講座精粹編輯制作成紙制文獻后出版、攝像錄制成光盤發行,派送至有需要的地方,及上傳至互聯網上,為網上提供優秀的、綠色的中文資源。融合社會資源,保證講座持續發展,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包括不同領域權威學者或科學團體,圖書館應不斷爭取各種社會各界各種資源的支持與合作,在講題策劃、聽眾組織、媒體宣傳等講座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各方優勢,有效實現資源的互補。加強技能培訓,講座是一種突破傳統的新的知識服務方式,圖書館應根據土作需要,設置令職土作部門,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崗位規范;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土作人員的策劃能力、知識能力、主持能力、組織能力等,培養一批令業的講座隊伍。近年來講座作為一種便捷、有效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市民的普遍歡迎。公共圖書館應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創新講座服務土作,保持講座活動的持續繁榮發展,為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第十次全區自治區、市級公共圖書館館長培訓班在南寧召開[J]. 圖書館界. 2017(02)
[2]公共圖書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策略研究[J]. 賀森林. 圖書館學刊.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