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芹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合并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的臨床治療狀況。 方法 將該院90例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患者按是否罹患糖尿病進行分組:研究組(糖尿病組)與參照組(非糖尿病組),各45例。對兩組患者入院時的空腹血糖水平狀況和白細胞計數狀況、感染病因情況、住院天數和引流切口數量狀況以及并發癥類型狀況進行對比。 結果 研究組入院時的空腹血糖水平狀況高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的住院時間比參照組長,且切口數量和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糖尿病合并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患者血糖水平偏高可加劇并發癥的發生,繼而導致住院時間延長,需給予高度重視。
[關鍵詞] 糖尿病;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a)-0195-02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是一種外科常發疾病。由于口腔頜面部的生理解剖結構較為復雜,因而如果未能及時對其進行治療處理,勢必造成感染,進而導致多種并發癥發生[1]。糖尿病的最大特征為高血糖,而高血糖環境則為細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之糖尿病患者的體內血液循環能力差,一旦糖尿病合并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患者的病情將會加重,此時患者極易出現咀嚼困難、吞咽障礙等癥狀。由于患者進食困難,繼而容易造成血糖水平上升、高滲昏迷等并發癥發生[2]。該文研究中對糖尿病合并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患者的臨床治療狀況進行了分析觀察,以為臨床治療工作開展提供可靠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90例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患者(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入院)按是否罹患糖尿病進行分組:研究組(糖尿病組)與參照組(非糖尿病組),每組45例。研究組中有14例女性,31例男性;年齡最小為25歲,最大為85歲,平均年齡(51.32±2.66)歲。參照組中有15例女性,30例男性;年齡最小為26歲,最大為84歲,平均年齡(51.42±2.67)歲。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治療方法
給予患者對癥治療,由于患者就診時多伴有膿腫癥狀,因此需給予患者抗生素進行持續性治療,同時對患者進行胰島素注射治療;對患者的血糖水平狀況進行密切的觀察,后采用引流方法治療處理患者的膿腫感染部位;若患者出現中毒現象,且嚴重影響其氣道呼吸,則即刻對患者展開相應的治療,如對患者行切開引流、氣管切開等。在對血糖水平狀況進行有效的控制之下,對患者的飲食狀況進行調整,注意增強患者的營養支持,確保患者的機體能量需求得到滿足,進而增強其疾病感染抵抗力;告知患者按時、按量服用降糖藥。
1.3 觀察指標
對比2組患者入院時的空腹血糖水平狀況和白細胞計數狀況、感染病因情況、住院天數和引流切口數量狀況以及并發癥類型狀況。
1.4 統計方法
數據分析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入院時的空腹血糖水平狀況和白細胞計數狀況
參照組入院時其空腹血糖水平比研究組低(P<0.05);兩組患者入院時的白細胞計數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感染病因情況
在研究組感染病因中,明確病因患者有41例(91.11%),不明病因感染患者有4例(8.89%);在研究組感染病因中,明確病因患者有42例(93.33%),不明病因感染患者有3例(6.67%)。在兩組患者的所有感染病因中,牙源炎感染最為常見,其次為淋巴結炎感染,且兩組患者的淋巴結炎感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和引流切口數量狀況
研究組的住院天數以及切口個數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對比2組患者的并發癥類型狀況
研究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高于參照組(P<0.05)。在兩組患者并發癥類型中,縱隔炎和呼吸道梗阻最為常見,且兩組患者的呼吸道梗阻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之下,其體內的殺菌細胞(如白細胞)較為缺乏,因而其抵抗病菌感染的免疫力相對較差,繼而導致患者患細菌感染的機率要比一般患者高[3]。糖尿病合并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會加劇患者的糖尿病病情,當感染發生時其機體引發的應激反應會使患者體內的血糖水平不斷升高,繼而導致病情持續惡化,其病程也相對被延長[4]。糖尿病合并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相對于非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多間隙感染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5]。相關研究表明,患者的口腔內部細菌病灶的增加會加大感染的發生率,而最為常見的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主要為牙源性感染、淋巴結炎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該文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常見感染病因主要為牙源性感染以及淋巴結炎感染。研究組的牙源性感染占64.44%,參照組占77.78%;在淋巴結炎感染中,研究組占13.33%,參照組占2.22%,且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一致。牙源性感染多由厭氧菌引起,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添加抗厭氧菌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該文糖尿病合并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患者入院時的血糖水平明顯比非糖尿患者高,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能力受到限制,因而其疾病免疫功能較差。相關文獻指出,糖尿病患者受感染時未對其血糖水平進行有效干預,患者的感染應激反應相對比較弱。該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入院時的白細胞計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與文獻表明結果相一致。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最出現的臨床并發癥主要有縱隔炎、呼吸道梗阻等,以上并發癥通常是由患者的口腔炎癥出現擴散而引發。在該次兩組患者的并發癥類型中,其最為常見的兩類并發癥為縱隔炎和呼吸道梗阻。參照組的縱隔炎發生率為6.67%,研究組的發生率為8.89%,而在呼吸道梗阻中,參照組與研究組的發生率分別為11.11%和24.44%,與常規研究結果相吻合。由表三可知,由于糖尿病合并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患者的受累間隙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因而其引流切口的數量也相對較多,且住院時間也隨之延長。
由以上分析可知,對于口腔頜面部重癥間隙感染,需要明確患者是否罹患糖尿病,若存在合并糖尿病的病情狀況,需及時對其血糖水平進行控制和嚴密的監測,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進而從整體上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盟盟,金成日,李京旭,等.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病例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7,19(3):32-35.
[2] 李勇,孫黎波,周航宇,等.糖尿病患者口腔頜面部多間隙感染的臨床診治研究[J].重慶醫學,2017,46(5):670-673.
[3] 吳賢藝.合并原發性、繼發性糖尿病的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臨床特點[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2):98-100,103.
[4] 呂繼連,孫歌鴻,張瑞.重癥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合并糖尿病31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7):21-23.
[5] 張莉,范群.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及細菌學研究[J].云南醫藥,2015,36(6):668-670.
(收稿日期:201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