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寧
我工作的地方在長江路上,長江路是南京著名的文化街區,素有“一條長江路,半部南京史”的美譽。由東向西,長江路沿線連綴著諸多這座城市興衰沉浮的見證者:始建于明代的毗盧寺,周恩來工作過的梅園新村紀念館,全面展示魏晉文化的六朝博物館,集兩江總督署、太平天國天王府和民國政治核心的總統府,號稱中國第三大、亞洲第四大圖書館的南京圖書館,曹雪芹家族遺址江寧織造府,上演過無數近代歷史大戲的原民國國民大會堂……正可謂“三步一景觀,五步一遺存”。
每天到了下班時分,我便領著從幼兒園放學的兒子沐辰,開始慢慢悠悠地“長江路上散步游”。
“爸爸,我已經知道南京六朝古都是哪六朝了!”昨天剛剛逛了一遍六朝館,兒子似乎已經記住了這個重要的知識點了。
“哦,那你說說是哪六朝?”我直到上初中才從歷史書上弄明白這個概念,難道這小子領先他老爸這么多。
“東吳、東晉,還有……宋齊梁陳。”兒子儼然把這些相隔近400年的王朝背成了順口溜。
“這些朝代中最遠的距離今日已經近1800年了,”我娓娓道來,“古時候的城市和現在差別可大了,我們今天再去轉轉吧,看誰發現得多,好不好?”兒子向來喜歡和我比賽,他使勁點點頭,然后連蹦帶跳地領著我向前。
我們來到了“六朝衣食起居”展館里。竹林、荷塘、棋盤、石子被合理地打造成了展廳內的景觀,凸顯六朝脫俗的風度。無論是哪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別致典雅的景觀小品。因為“竹林七賢”的歷史典故,青竹大量被運用于展廳一角。伴著《廣陵散》的古琴雅樂,走在這樣的清幽環境里,一向活潑好動的沐辰也放慢了腳步,壓低了說話的聲音。我不禁感慨,人的素養表現真的會受環境的影響!
來到“六朝餐桌展柜”前,我和沐辰便開始了發現之旅。
“爸爸,我發現古人喜歡吃牛肉,因為桌上有牛頭骨,還有牛角呢!”兒子率先發表他的看法。
我也不能落后:“六朝人還很愛吃海鮮,你看桌上有好多的貝殼呢!”這一下引起了“小吃貨”的興趣:“貝殼蒸雞蛋我也愛吃,看來六朝人都是美食家呢!”他的“童言無忌”逗得工作人員都笑出聲來。
再看交通工具,兒子的目光被一輛造型獨特的古車吸引:“爸爸,這是什么車啊?怎么上面還要兩個人在敲鼓呢?”我也不是很明白,便老老實實地給他念起注釋:“記里鼓車是中國古代用于計算道路里程的車……因為這種車每行一里路,小木人便會打一下鼓,故名‘記里鼓車。嗯,兒子,你想想看,這和我們今天的什么車特別像啊?”
沐辰很愛動腦筋,一下便興奮地嚷出來:“我知道,這是古時候的出租車。古人真厲害啊!”
“是啊,沐辰你不是喜歡機器人嗎?連現代的科學家都稱這種車為古代機器人……”未等我說完,小家伙便搶過我的話頭:“爸爸,等我長大了,我要發明一種更加高級的機器人出租車……”
走出六朝館,黃昏下的長江路上,行人步履匆匆,兩排百年法桐更顯寧靜從容。我和兒子手牽著手,從六朝遺韻走到紅摟夢境,從民國風度走到今日繁華。一天天地走過去又走過來,細語呢喃,笑聲瑯瑯。
(摘自《現代陜報》2017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