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劉均敏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的出臺,具有里程碑意義,對促進京津冀三地的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加快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對于河北而言,既要主動抓住協同發展帶來的難得機遇,又要智慧化解面臨的棘手難題。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協同發展的新成效。
一、抓住協同發展帶來的機遇
《規劃綱要》規定,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河北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
一是高層特別關注,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自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第一次由國家元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既有頂層設計綱要,又有實施方案細則和路線圖;不僅明確了區域整體定位及三省市定位,還確定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近期、中期、遠期目標,以及交通體化、環保一體化和產業一體化等實施細則和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
二是“虹吸”現象反轉,有利于河北聚集發展優勢。《規劃綱要》明確規定,要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河北作為京津非核心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區域,一方面,統籌京津周圍的市縣產業優勢,合理規劃產業空間布局、城鎮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等。另一方面,要依托重點企業、關鍵資源,搭建合作平臺,以此推動在京的加工制造業向河北功能區轉移,吸引北京的高端要素向河北功能區輻射。
三是把握恰當“站位”,在服務京津中提升河北產業。《規劃綱要》突出強調了三地的錯位發展,對河北的定位就是個基地三個區,即: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全國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河北必須客觀分析、綜合考慮京津兩市的功能定位和河北省比較優勢。通過利益關系的整合而非行政性強制干預,實現京津冀區域內創新鏈和產業價值鏈的閉合,將北京的科技創新優勢、天津的高端制造業優勢以及河北的腹地優勢結合起來,構建完善的產業創新鏈或價值鏈,推動成為區域內城市或產業聚集區的整體優勢。
四是推進互聯互通,在協同中輻射達到共贏。河北要從要素流動與融合上下功夫,大力推動區域交通路網體系的快捷通達,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的京津冀人才、科技、資本等要素市場,打破地域分割、人員分類的傳統管理體制,建立相互貫通的市場體系。以京津冀環保一體化為例,按照京津冀治理大氣污染計劃,到2017年三地PM2.5濃度要比2012年下降25%,設定統一的京津冀區域污染物排放標準已勢在必行,這必將帶來環保設施新建和升級改造的巨大需求。
二、應對協同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
一是要努力化解巨大的環境治理壓力。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問題一直不容樂觀,尤其是霧霾和水資源短缺,成為全國最為嚴重的地區。目前,河北生態保護和治理霧霾甚至是比經濟增長更為重要迫切的任務。今后,河北省將突出區域環境協同治理,推動生態環境的聯防聯治。
二是要努力化解巨大的產業升級壓力。縱觀京津冀,產業結構布局并不完善。目前,北京70%—80%為第三產業,天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均接近50%,而河北則仍有將近12%的第一產業和近50%的第二產業。這表明目前京津和津冀間優勢產業重合度較高,存在嚴重的產業趨同的競爭傾向,河北面臨著遠遠高于其他兩個地區的產業升級壓力。
三是要努力化解發展差距壓力。京津冀之間經濟發展落差較大。河北經濟實力薄弱,年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是北京的17.8%、天津的22.9%。京津地區產業凝聚力強,聚集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多種要素資源,但京津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甚至對周邊地區的資源產生“虹吸效應”,京津周邊的環京津貧困帶,就是區域城市化不協調、城市體系不合理的一個佐證。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注意政府和市場邊界的劃分,讓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實現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真正相得益彰地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四是要努力化解體制改革壓力。今天的京津冀格局,與財政體制有關。各地把工作重心都放在招商引資上,特別是第二產業。以北京為例,二三產業總資產一直穩居全國第一,第三產業總資產更是占全國的比重高達76.9%。必須加快京津冀一體化的相關制度建設,破解區域協調發展中存在的障礙以及構建長效的體制機制,提升協同治理的效能。
總之,京津冀協同發展,背負著沉重的政府壓力,承受著深層次的體制約束,還存在著明顯的發展差距。面對如此巨大挑戰的機遇,要化解難題,必須突破橫亙在京津冀之間的利益和體制鴻溝,通過建立和形成長期有效的協調機制,促進區域各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優勢互補、互信共贏、牽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