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禮+李詠馨+韓靈毓


摘要: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一直呈現增長態勢,合理的影子銀行規模有利于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動,超規模的影子銀行規模則會增大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一般認為影子銀行是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的資金流動體系,對此進行準確的估測有利于防范金融體系風險,有利于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現狀的準確認知。本文在對影子銀行進行界定之后,提出了核算影子銀行規模的方法,隨后對近幾年的中國影子銀行的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影子銀行金融工具風險估計
引言
國際社會對影子銀行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對其的認識和界定也隨著金融體系的開放和發展而不斷更新。從時間的順序來看,麥考利(2007)首先在美聯儲年度會議上提出,影子銀行是游離于金融監管體系之外的,與傳統正規接受金融監管商業銀行體系相對應的金融機構。世界銀行(2010)認為影子銀行指非正式部門金融,金融理財產品和私募股權等。蓋特納(2010)認為,影子銀行首先應是金融工具或金融活動網絡,它提供基礎銀行類服務,同時游離在傳統銀行監管范圍之外。
三種定義大致內容相同,但是對影子銀行的本質認識有所偏差,結合影子銀行的實際運用來看,影子銀行在運作的時候并不以單一金融實體為主。影子銀行運作過程中所運用的金融產品種類復雜,且只是影子銀行的媒介與手段。
中國影子銀行受金融行業的基本國情影響,尚處于初階段,但規模擴張速度不容小覷。根據wind數據庫整理出的結果,從2004年開始,每年的規模增長均在8%以上,2010年達到達到了71.4%。
中國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像西方成熟市場經濟那樣的影子銀行體系。區別在于我國的影子銀行大多數服務于實體經濟,其資金來源和運行模式向傳統銀行靠攏,西方國家目的是用金融工具組合不斷獲利。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課題組(201 2)引用FBS報告精神認為,把中國的影子銀行寬泛定義為:從事金融中介活動,具有與傳統銀行類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動性轉換功能,但未受巴塞爾Ⅲ或與之等同的監管力度的實體或準實體。
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特點是運用于實體經濟,其規模的迅速發展說明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滿足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對中國影子銀行的定義并不能著眼于金融機構,也不能局限在金融工具上。近幾年,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使得影子銀行可以不使用金融工具獨立完成投融資活動。
在綜合國際社會對影子銀行的認知和中國銀子銀行的運作方式后,本文對中國影子銀行的定義為:不受或較少受到金融監管,建立在金融機構之上的,運用一種或多種金融工具或網絡手段完成金融活動的體系或過程。主要包括:不同種理財業務,不同種創業和私募基金,及各種理財信托公司等。
一、測算方法
影子銀行的隱蔽性較強,且種類繁復,所以直接對其測算難度較大,各大金融機構統計局也沒有可以直接參考的數據。現有成熟的估算方法皆是從間接角度進行估算,通過對影子銀行規模體系不同理解,整合出不同的估算方法。(一)對影子銀行體系分解進行測算
張世強(2013)把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分為了三個部分,分別是1.體制內影子銀行系統,其中包括銀行資金池理財產品和信托貸款。2.準銀行金融系統,例如典當行,小型信貸公司。
第三層是民間金融與信貸金融。劃分層次之后,分別對每個層次的不同部分收集數據建立不同的模型,最后對其匯總,得到影子銀行的規模總量。(二)利用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信貸額進行測算
封思賢教授(2014)利用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信貸額與生產總值比值相同,對1991~2012年的影子銀行規模進行了間接測度。(三)從影子銀行體系范圍界定的角度對其規模進行測算。
駱振心、馮科(2012)界定了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范圍,并對其細分,把我國影子銀行分為銀行理財、私人股權基金和民間借貸三種主要形式,以及其他各種影子銀行體系。他們通過對公開數據和資料的研究,粗略的估計出了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對上述三類影子銀行規模。此種方法存在弊端是無法得到民間借貸總規模,無法估算出影子銀行規模的準確數據。但已經可以大致看出呈現急劇擴張的勢頭。(四)從流量和存量對其規模進行估算
李建軍教授用未觀測金融規模來估計影子銀行規模。未觀測金融規模指金融體系中應該包括的但未受到統計監測的金融規模。在金融市場活動中,未觀測金融規模和影子銀行有很多相似之處,都不受金融監管且未納入到經濟核算之中。對未觀測金融規模的核算可以從流量和存量進行估計。信貸資金發生額或交易余額用來統計存量,流量是從信貸資金的增加額來估計的。
二、估算結果
隨著金融體系趨向靈活化,影子銀行種類越來越多。估測方法從思想上分為三個種類。一是從入口核算,即是找出影子銀行體系中的主要種類分別對其核算。優點是較為靈活,可以隨時改版估算體系。缺點是計算復雜,二是從出口核算,界定最后的借款人,從資金的使用人來核算。其優點是較為穩定,不受影子銀行體系變化的影響,缺點是不能反映出影子銀行運行的過程,缺乏對其流程上的認知。三是從流量和存量對其核算,即:期末規模=期初存量+當期流量。這種方法能夠對流程進行很好的把握,同時可以對和上期進行對照,也可以反應每一期的銀子銀行系統變化趨勢。但缺點是計算量較大,方法較為復雜。
本文參考李建軍教授的方法,從流量和存量測算和評估了未觀測金融規模。并用其來表示影子銀行的規模。因為在一定時期內,未觀測金融規模與未觀測收入之間的比值和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比值是相等的。計算時按照如下表達式。
其中,影子銀行規模用SBank表示,NSE表示未觀測經濟規模,EL表示金融機構貸款余額。未觀測經濟活動規模可用未觀測收入總量來反映,未觀測收入為國民總收入(GNP)扣除掉可觀測收入(INC)之后的余額。可觀測收入可用人均收入乘以人口數得到。運用上述公式對1995~2015年我國影子銀行規模進行測度,各指標的測算結果如表1。
三、結論與建議
我國影子銀行規模逐年增長,并且增長規模非常之大;影子銀行增長速度大部分在10%之上;影子銀行經濟規模占GDP的比重基本穩定在50%~60%。結合近幾年經濟加速放緩,可以預見影子銀行規模將在gdp中占有越來越高的比重。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不受監管的地方越來越多,有可能會導致下一輪金融危機。
但結合陳曉靜(2016)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影響,商業銀行的整體風險從2009年-2014年一直呈下降趨勢,并整體趨于穩定,這說明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并不像預期的大。這可能是市場經濟自身調節的結果。當某種或某幾種的影子銀行體系在整體金融體系中占比重越來越大,就不會和之前一樣不受金融監管,并且雖然金融監管無法對每種金融工具做出詳細的規定,但影子銀行終究是要經過金融機構。這也保證了影子銀行不會對金融體系造成巨大的危害。
本文認為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是個悖論,當一種影子銀行模式受到了監管,其就不再是定義之下的影子銀行。其出現很大目的是為了為次級貸款提供出入口,如果受到了監管,則勢必會出現新種類型的影子銀行,基于此本文提出的建議是:1.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控,對其規模和風險作出評估,監控的目的是要讓影子銀行時刻處于可控制范圍內,并且及時評估,來對下一步的行為進行指導;2.把危害性較大的影子銀行納入監管體系,對其流程和規模進行限制;3.允許合理規模的影子銀行的正常運行,以此刺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