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娟
近年來,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普遍關注的焦點,經調研發現,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社會環境、戀愛、交友、就業、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都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追根究底三年學制使得學生面臨連續的角色急劇轉變,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身份,大三畢業從學校到就業的轉變,同時年齡特征給他們帶來了從青春期到成人的轉變,而角色轉變需要相應的心理適應,若沒有及時順應的適應必然會出現心理問題,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學生,做了以下調查。
許多大學生都存在交際困難的問題。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學生是在父母的關懷下長大,生活圈和交際圈一直僅限于學校,并沒有直接接觸社會,而大學無異于是一個小社會,所以她們很難正確處理好社會關系。由交際圈造成的心理壓力,學生進入大學后,交往的范圍比以前有所擴大,調查研究顯示有60%的人認為不知如何與人交往,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36%的大學生性格內向,非常膽小害羞怕到公共場所,更有甚者是8%的學生有自閉傾向,不愿與老師同學交往,這使他們感到孤獨無助,沒有朋友,也沒有傾訴對象,由此可見,許多大學生都存在交際困難的問題,這是造成他們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來自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大學生剛進入大學,對新的環境教學模式不適應,由被動的學習到主動學習,由于未能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而導致許多人考試不及格,學習的自信心下降,有的還得了考試恐懼癥,或產生其他一些問題,例如:自暴自棄、曠課、晚不歸、晚歸、打游戲等問題,造成心理失調,在適應性方面表現出依賴性強,適應性差。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自我意識過強,意志力薄弱以及缺乏必要的責任感。
非理性消費行為帶來的壓力。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網絡貨款在大字生群體中迅速“走紅”。但校園網貸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助長了一些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行為,特別是不良網貸帶來的隱患和風險,導致各種現象滋生:“欠款跳樓”、“裸條借貸”、“暴力催收”等不斷上演的現實悲劇。此類種種無非是他們中有些虛榮心太強,經不起貧困帶來的精神壓力。
對社會不公現象產生懷疑心理。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不得否認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現象。這些現象導致大部分大學生認為,這個社會是拼爹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份是不容易成功的,于是在大學里他們沒有努力學習,而有些女生很有實力卻也難以找到好的工作,這些情況導致許多大學生沒有好好學習,浪費了大學三年的時間。
針對以上大學生心理問題,我們學院一直在努力,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法,就是希望有一天我們能找到一條通往大學生心理的道路,一個愿意聽,一個愿意說。
學院根據同學們的學習壓力改變了教學方法。通過情景模擬練習,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得到加強,使學生親身體驗理論實戰感覺,培養學生的舞臺臺風和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不用死記硬背理論知識上的條條框框,這是一種自我發現,思考和領悟的主動學習過程,能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新奇的案例比抽象的理論更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而教師呢作為課堂的點評師,不斷地向學生提出辯論和問題點評。
作為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一一學院心理中心在如何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健康問題上可謂絞盡腦汁:新生進校心理普查,畢業生離校前心理危機排查,排查方式為各系(部)心理專干組織班級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以及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聯絡員等通過關心身邊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發現有可能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排查過程中請遵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性要求。通過這種及早干預,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緩解學生負面壓力,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更好的開展學業就業工作。除了開學、畢業“抓好兩頭”,學院心理部在學生整個求學生涯也是盡心盡責,如開展各色心理培訓,心理拓展活動,每月心理文章推送,每年度心理健康月(5月)開展各種特色活動,如寢室集結號大賽,心理情景劇大賽,心理健康知識大賽,這些活動都設有豐富獎品,活動過程輕松有趣,既調動了學生積極參加活動,鍛煉自己個人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正視心理健康,學會必要的心理知識:如何減壓,如何排解,如何幫助別人。除了活動積極組織,院心理中心還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各網絡平臺如網站、微信、微博、貼吧或電子雜志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學生關注微信公眾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要求各系部開辟有效的宣傳陣地或平臺,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教育,視情況效果考核。
除了院心理中心,我院其他部門、各院系在心理健康維護這一塊也是大展身手。例如針對應屆畢業生,就業指導課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提前教導學生如何排除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壓力。尤其是我院實行校企合作“訂單式”“辦學模式”,強化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教育,實行學歷教育和就業資格認證教育。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中知識和相應的實踐密切結合,去除了學生的“老師所講知識不適用”的輕視理論的錯誤想法,從而相應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學生有機會和條件更早的體驗社會生活,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減輕學習壓力,有效緩解擇業就業迷茫感。同時為了減輕大學生就業壓力,例如學院還開辦了SIYB創業培訓課程,分批進行教學,拿到創業證書的優勢是,創業期間可以貸款,既解決就業恐懼又多了一條發展道路,同時在教學時結合現狀進行分析,模擬情景;例如我所在的信息系針對非校企合作文秘專業,實行了首次校內實訓,由實習生本人與實習部門聯系,向部門進行自我推薦,以此獲得實訓機會。實訓期間,主要以理論學習和實踐相互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理論的同時將工作常見壓力進行總結分析和告訴處理辦法。將就業壓力通過提升技能的方法來緩解就業壓力,維護就業健康心態,可謂是一舉兩得,也是根本之法。
總之,高職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較差是導致大學生創業難、成功率低的主要因素,高校作
為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主陣地,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與能力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對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創業成功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高職院校應在準確把握大學生心理品質的主要特征的基礎上,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意識、人格,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