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丹 王雄 韓垚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的關鍵路徑是進行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新時期人才需求變化、國家戰略和政策實施、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要求地方本科院校進行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而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結構不合理、制度體系亟待改善、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為此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其一,構建“四位一體”的應用型師資隊伍;其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基地;其三,以職稱改革、薪酬改革為抓手,提高教師轉型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四,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的經費投入。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 校師資隊伍 應用型 轉型
為不斷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積極鼓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國家政策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指明了發展方向,而學校深度轉型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隊伍的轉型,加強應用型教師隊伍建設,對提高應用技術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素質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1.新時期人才需求倒逼師資隊伍建設改革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不斷推進,我國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低成本競爭的雙重擠壓,當前一般技能型勞動力相對過剩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嚴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人才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形成錯位,急切需要高等院校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人才需求的變化,對當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迫切需要進行師資隊伍建設改革。
2.國家重大戰略和政策實施要求師資隊伍建設改革
新時期國家提出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和各級教育部門發布的一系列關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的政策文件都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實現應用型轉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對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構建支高水平的應用型師資隊伍,才能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3.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定位要求師資隊伍轉型
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這是由應用技術大學的內在特點所決定的。應用技術大學是一種與普通大學并行、以專業教育為主導、面向工作生活的教育類型,肩負培養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服務就業和區域發展及促進終身學習等多重使命。應用技術了大學能否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其核心在教師,教師是高校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和生命線,要求教師既要有勝任專業理論教學的能力,而且還需要具備指導專業實踐的能力。學校深度轉型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隊伍的轉型,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將直接影響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
1.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1)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缺乏
大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屬于新建本科院校,發展歷史較短,總體實力薄弱。師資隊伍總體實力不夠強,優秀領軍人才、高水平學科專業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總體數量和梯隊建設不足,缺乏引領行業發展的高層次人才,現有高層次人才隊伍對行業的引領性不強,對經濟發展、行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夠,公認的高水平、優秀的科研創新團隊數量少。
(2)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受傳統研究型高校的影響,大多數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科研輕技能”的情況,理論型專業教師較多,具有行業背景教師少,教師學科專業結構、專業實踐、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改善。“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只注重教師形式上的“雙證”,而忽視教師的“雙能力”。受高校崗位管理體制限制,高水平兼職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兼職教師管理制度不完善,同時企業兼職教師缺乏教學經驗,不能將教學與實踐進行很好的轉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浸入度不夠,限制了其在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師資隊伍不能滿足當前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使學校服務地方經濟、對接產業能力不足,不利于推動產教融合進程,跟不上向應用型高校轉型階段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3)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較低
當前經濟全球化使人力資源在全世界范圍流動,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需求,要培養更多國際化人才,就要求不斷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師資隊伍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關鍵,師資隊伍國際化的本質是建設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的多國化、多民族化的教師隊伍。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專任教師中,具有海外工作和留學經歷的教師比例偏少,雙語教學能力低,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不能滿足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需要。
2.師資隊伍建設制度體系亟待改善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容易受傳統研究型高校的影響,盲目跟風,注重引進人才的高職稱高學歷,忽視教師的實踐能力,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地方本科院校對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重視不夠,師資培訓時重視教師理論知識水平的提升,忽視實踐能力的培訓,教師缺乏將理論轉換為技術、將技術轉換為現實生產力的實踐能力,影響到地方高校教學與社會需求的聯系和溝通。績效考核、職稱晉升條件也依然著重于考察崗位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忽視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實踐能力和行業工作經歷,忽視了應用技術成果轉化和為社會經濟服務的能力,對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形成了錯誤的導向作用,不能最大限度發揮教師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師資隊伍建設經費投入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要建設應用型師資隊伍,必然需要學校的經費投入作為保障。
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將資金集中于校區建設、實驗設備采購等硬件環境建設上,相應的必然削減了用于支持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的資金投入。學校得到的教育經費本身就不充足,難以承受教師引進與培養的高昂費用。雖然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師的培養、進修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方法途徑,但是由于每次參與培訓的老師名額有限,周期短,效果不是很明顯。
三、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路徑
(一)構建“四位一體”的應用型師資隊伍
(1)優化發展環境,引進培養領軍人才
始終堅持高層次人才是核心競爭力的理念,根據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戰略定位,大力實施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引進工程,重點引進行業類領軍人才,相關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應用型重點學科、專業帶頭人等。在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同時,為高層次人才的發展提供良好平臺和個性化服務,在經費支持、團隊建設、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制度保障,使其充分發揮其在應用型學科專業建設、科研創新中的領軍作用。
(2)加大培養力度,大力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地方本科院校要建成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構建多元化應用型教師隊伍,要按照引進、培養和聘請相結合的原則,以建設“既能培養應用型人才,又能進行產學研合作”的“雙師雙能”專業教師為重點,重視教師綜合職業素養、工作學習經歷,積極與企業合作,加強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建設。完善“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考核辦法,進一步明確標準,提高教師培養的針對性,全面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并配套相應的激勵措施和考核辦法,增強教師提升專業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派遣教師赴國內外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訪學、進修;完善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定期實踐制度,選派教師到企業接受技能培訓、頂崗實踐、掛職工作和實踐鍛煉,保證專業教師每五年都能赴行業進行輪訓,建設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3)以“外語+”為抓手,多渠道推進教師隊伍國際化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需求,必須不斷提高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加強“雙語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地方本科院校應將“外語+”納入師資力量培養的中心位置,為專任教師開展各類語言培訓,全面提高教師外語能力;大力引進具有海外留學背景或跨國公司工作經驗的優秀人才,并面向海外公開招聘教授、副教授,聘請外籍專家擔任全職或兼職教師,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領軍人物;與國外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積極爭取各類教師出國(境)研修項目,鼓勵、支持教師利用校際交流赴海外研修,選派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境)外學習深造,全面提高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
(4)突破用人壁壘,完善兼職教師管理制度
改革教師聘任制度和評價辦法,突破人才使用壁壘,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實行柔性引進,完善兼職教師管理制度。通過引進專家、學術帶頭人作為特聘院長、名譽教授、客座教授擔任學科建設、專業規劃、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的指導教師。大力聘請知名科學家、優秀企業家、風險投資人、專業技術人才等各類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的專兼職教師,參與實驗實訓課程、綜合訓練、畢業實習及論文項目指導等工作,全面推進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等教學模式,探索“職業導師制”,輔導與引領學生的職業發展與自身成長。積極引進海內外具有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作為外聘教師,建立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之間的結對指導制度和兼職教師上崗培訓制度。
(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基地
政產學研用戰略合作是提高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推進深化產教融合、科教協同創新、校企協同育人的辦學體制改革,引導教師深入行業,提升為產業服務的能力,同時引導教師關注學生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支持教師參與實務部門、企業急需的應用課題研究和技術研發,加快成果轉化,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建立利益驅動機制,找到雙方利益的結合點,調動校企雙方合作的積極性。為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能,地方本科院校可依托大中型企業建立各專業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基地,探索職業教育師資定向培養制度和“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辦法。通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打造一批在行業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基地,為“雙師雙能型”教師提供培訓和認證。有利于學校全面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人力資源市場變化的能力,有利于實現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的“三鏈”融合發展。
(三)以職稱改革、薪酬改革為抓手,提高教師轉型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開展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薪酬激勵等制度改革,以職稱改革、薪酬改革為重點,進行人事制度改革,為教師轉型發展提供助力。教師聘用不僅注重理論基礎,還要掌握實踐操作技能,通過參與培訓,進企業見習或實習,參與其他素拓活動等形式取得一定的技能證書。要改變原有職稱評定標準,對教師的評價要由過去關注基礎研究成果,轉到關注應用研究成果上來,將教師的科研成果應用和社會服務指標納入職稱晉升中去。要進行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的獎勵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相聯系、以能力和績效為標準、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
(四)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的經費投入
充足的教育經費投入是保證應用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保證和物質基礎。教師隊伍建設的經費來源主要用兩種形式,一是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投入。二是來源于學校的自籌資金,包括企業贊助、個人捐助等渠道。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要爭取獲得各級政府財政項目的經費支持,另一方面還應該積極利用其辦學優勢和特色,多和企業合作,尋求企業的資助,以及發起一些眾籌項目,獲得資金支持,加大教師引進和培訓的力度和深度。反過來,培養一批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的教師隊伍有利于形成辦學質量的良好聲譽,這更加提高了企業的認可度、滿意度和信任,就更有可能獲得企業的贊助和個人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