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的中小民營企業在國家的扶持下發展的越來越快,他們已經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基礎管理薄弱,職、權劃分不清,企業規模小、成本高,缺乏創新,財務管理混亂,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都制約著中小民營企業的長足發展。本文就中小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對策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中小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解決對策
一、中小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表現
會計信息能夠反映中小民營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是企業進行決策和規劃的參考依據之一,也是企業外人員了解企業的最直觀途徑。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運行決策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國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基礎薄弱,會計管理制度不健全,會計信息真實度低,主要表現在:
(一)資產不實、會計主體不清
中小民營企業在創立初期會刻意抬高企業的價值,以此來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金額;很多投資者在完成公司注冊登記后將資金大量抽回,導致實收資本缺失、不實;由于中小民營企業領導的個人資產很難與企業資產嚴格區分,公司的資金和債務關系也很模糊。
(二)會計賬表不實
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為達到自己的多種目的實行的是多套賬簿和多套報表,往往在滿足基本會計核算的條件之上,建立不同的核算賬簿,出具不同的會計報表。為獲得銀行的貸款企業提供的是盈利報表,為實現少繳稅向國家稅務部門提供的是虧損報表,甚至有些企業為了減少應承擔的保險費用(漏交或少交),在每年的保險基數核定時向社保機構提供虛假報表,這些行為都直接損害了國家、地方政府、企業投資者、企業勞動者的利益。
(三)會計核算盈虧不實
由于中小型民營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薄弱,導致企業的賬實不符,盈虧不符。很多企業的會計核算簡單、隨意;企業經營者將企業財產當做“個人銀行”,費用隨意攤銷、提取;虛列成本,對企業的產品和材料使用數量模糊計數;多列、少列銷售收入;管理者對會計賬目有目的的進行更改,包括人員總數、人員工資、企業利潤等,這些都情況都導致了企業的核算不實。
(四)原始憑證失真
很多中小型民營企業存在原始憑證不完整、不規范甚至造假的現象。中小民營企業的經營權和管理權高度集中,經營者的個人財產和企業財產很難分開,或者說刻意混亂,為實現少繳稅,經營者往往將個人花銷制作虛假憑證納入企業經營成本中,人為降低企業盈利。
二、中小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
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企業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往往忽視了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賬目混亂大多數情況下是人為目的造成的,目的就是為了逃避會計法律、法規賦予他們的職責。
(二)企業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刻意逃避社會責任
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經營者、投資者、獲利者往往是三位一體的,為了實現企業和個人利益,很多企業領導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能對自身進行法律和社會責任的約束。由于法律意識的淡薄,企業領導者不能按照國家的要求嚴格執行,直接導致了會計信息的失真。
(三)企業會計管理環節薄弱,會計人員職業化程度低
員工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發展的好壞,資金、錢財是企業的立足之本,會計人員的素質尤為重要。很多會計賬目信息失真除了企業領導者刻意為之,還與會計人員的職業化程度有關。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薄弱,企業對財務管理的相關制度不夠完善(包括賬目的記錄,產權的歸屬等)也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性。
(四)企業生存壓力大
和國有企業、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型民營企業經營規模小、現金流緊張,融資更加困難;我國企業征收稅務名目多,金額大、企業要生產盈利,必然會想盡辦法變動會計報表,減少或增加企業成本和利潤。
(五)政府和社會監管不力
第一,國家經濟監管部門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將監管重點放在了大中型企業上,不能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的會計行為實行有力監管;第二,相關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沒有對企業的一些不良情況進行制約規定;第三,監督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彈性過強,執法不力,懲罰力度不夠;第四,社會監督方面,中介機構鑒證缺位,在高報酬的誘惑下很難做到實事求是。
三、中小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培養企業領導者較強的法律意識,提高會計人員職業素養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與企業領導者息息相關,解決信息失真,首先要培養企業領導者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企業領導者的綜合素質。同時,可以將企業會計信息真實性列入企業信用評價制度,提高領導者對企業信譽的重視。
在解決領導者的根本問題的同時,企業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包括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法律法規、社會責任感等各個方面,減少或消除會計信息人為過失性失真的可能,同時對違法性的失真形成強有力的制約。
(二)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加強會計信息內控管理
市場經濟背景下,企業之間競爭激烈,中小型民營企業要想緊跟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業會計信息內控管理制度,規范建賬、核算、管理,保證會計工作的有序進行。同時,還要對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適時進行監督、檢查,對問題環節進行及時整改,真正保證會計信息的科學性、有效性。
(三)建立資源共享的信息網絡系統
避免民營企業隨意編制多套賬簿、報表的一項有效措施是實現中小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共享,所有與企業相關的經濟管理部門、行政管理部門、銀行等都可接收、查詢到同一份會計信息數據,可以有力的督促企業依法經營。
(四)加強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的職能
首先,應健全國家法律法規,對中小型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量化認定標準和處罰標準,明確責任和執法主體,使執法過程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其次,在實際工作中,國家財政、審計、稅務部門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監督檢查大多數時候只是流于形式,存在監管漏洞,因此,要賦予監管人員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執法必嚴;最后,實行獎勵與處罰并存,加大對違法者的懲罰力度,對執行較好的企業給予信用企業評價并在網絡上公示。
除了加強政府監督外,還要加強社會監督。政府要對社會審計機構的審計質量進行監督,使中介機構能真正發揮作用,成為外部監督的中堅力量。
四、結語
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與我國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會計信息直接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其質量關乎國家經濟數據采集與政策制定。建議政府采取各種監管措施,以保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