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銀仙
由于學生的家庭教育、學習習慣、知識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每個班級都有一些學困生,他們需要教師從情感、教學方法等方面予以關心與幫助。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實施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建立平等互助的幫扶小組,設計個性鮮明的分層作業,都能有效地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體驗到成功與快樂,本人在多年的數學教學工作中進行了一些相關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多與學生接觸,進行感情交流,給學生慈母般的愛
俗語說:“親其師,信其道”。當學生喜歡一位教師時,就會喜歡他所教的學科,就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學好這門學科。與學生進行感情交流的途徑是很多的,從學習上到生活上,可以在課間聊聊學習中遇到哪些問題,聊聊生活中感興趣的事,如你喜歡做些什么啊?等。目的都是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一個可依賴的人。特別是那些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特別需要老師的關愛和照顧。如我班小軍同學,他父母長期僑居國外,交由爺爺照顧,他調皮搗蛋,無心向學。我多次家訪,和他進行多次談心,在生活上給與無微不至的照顧,并在學習上給他開“小灶”。讓他感受到老師慈母般的愛而倍感溫暖,聽從老師的教導努力向上。
二、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主動拉近師生距離
構建和諧、愉悅的數學課堂,是促使學困生不斷前行的動力。作為教師,需要營造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給予學困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感受老師與同伴的愛與關注。課堂上,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贊賞的目光,都會激發學困生不竭的學習動力。如在教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時、分、秒”單元例2:小明早上7:30上學,7:45到校,小明從家走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我先讓學生看主題圖鐘面口答。學生高高地舉起手,看著小剛同學舉起的手又悄悄收回去了,似乎想要回答,我微笑著對他說:“沒關系,你試試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他輕聲地講述了數分針走幾大格的方法,還介紹了用減法計算的計算過程,盡管還不是很有條理,聲音也不夠響亮,但同學們馬上給以熱烈的掌聲,使他獲得了自信與快樂。
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學困生接受知識有些緩慢,思維能力也不夠強。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做到靈活多變,教師語言要生動形象,要關注他們的認知規律和接受能力,降低難度,分散難點。如在教學“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時,學困生對如何比較角的大小表示很困難。教學中,教師先用教具演示把角的兩邊慢慢張開,讓學生觀察這個角怎樣,再把角的兩邊慢慢靠攏,這個角又怎樣?然后讓學生用學具邊操作邊說。最后把幾個大小相等而兩條邊長短不相等的角通過多媒體動態重疊演示。這樣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又如,為幫助他們提高解決問題的審題能力,可以引導他們先讀題,圈出關鍵詞、說出關鍵詞的意思,簡要復述題目,再分析數量關系。如求平均每個季度用水多少噸,可自行提問,由平均每個季度想到一年有幾個季度。這樣堅持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幫扶互助,提升輔導實效
實踐表明,學生之間的交流有時比師生之間的交流更為融洽,他們以學生特有的對話方式,互幫互助,共同提高。教師要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在班級中,教師幫助學困生找一個數學成績優異的同學做自己的師傅,結成幫扶對子,教師幫助建立幫扶檔案,定期對幫扶效果進行評價,予以表揚獎勵。課堂上的小組探究,課間、放學后的悉心輔導隨處可見,幫扶效果顯著。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這節課時,在用學具演示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環節,各小組師徒合作邊操作邊說。小組內有這樣的一段對話:“你用手捏住平行四邊形的對角往外拉平行四邊形就會怎樣?再往里推平行四邊形又怎樣?匯報時,不要緊張,聲音要響亮,你一定行。”這樣的對話,無疑是師傅對徒弟的一種鼓勵與肯定。果然,小組匯報時師徒兩人,一人演示,一人說,配合默契,精彩紛呈。
五、布置彈性作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作業是對新知識鞏固和應用的過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更多地考慮學困生的學習特點和完成能力,布置作業時突出分層,通常可設為基礎練習題、綜合運用題和挑戰自我題三部分,難度逐步增加,采用闖關形式,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對多數學困生來說,他們完成基礎練習題就算過關了,教師可根據基本題的完成情況,予以輔導,對完成不錯的學生可自行挑戰下面兩關,體驗“跳一跳”就能成功的快樂。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后,我設計這樣一組練習。基本題:利用掌握的概念知識直接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綜合運用題:一塊長方形菜地,長6米,寬3米。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墻,籬笆至少要多少米?挑戰自我題:用12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它們的周長各是多少厘米?學困生多數能順利完成第一關的基本題,不少學生還順利進入第二關、第三關,在充滿趣味的闖關練習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以上的方法都能有效地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體驗到成功與快樂,慢慢向中等生和尖子生靠攏。但教無定法,教學方法也因人而異。對于學困生的問題,還需要繼續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