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摘 要]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新媒體技術也取得了快速發(fā)展。新媒體技術主要依附于手機和計算機等媒介,隨著計算機和手機的逐漸普及,新媒體技術對校園文化產生了越來越深的影響,給校園文化的建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校園文化在新媒體技術下的構建模式、人際關系以及地位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結合工作的經驗,探討在新媒體技術下建設校園文化的方法。
[關 鍵 詞] 新媒體環(huán)境;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128-02
新媒體具有交互性、便捷性、自由性和高度的開放性的特點,因此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尤其是學生的喜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校園中,計算機和手機幾乎是人手一部,新媒體環(huán)境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給傳統(tǒng)校園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傳統(tǒng)校園文化的構建模式無法適應當前的社會。當前校園文化的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本文對此展開詳細的論述。
一、新媒體和校園文化的概念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的概念在當前社會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筆者引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段話對新媒體進行定義:“新媒體就是利用數字技術的優(yōu)越性,注重使用網絡媒體,以網絡為平臺進行信息互動和傳遞的一種媒介。”簡單地說,新媒體這種媒體形態(tài)主要依附移動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新型的信息技術提供信息服務,包括手機電視、游戲和手機游戲這類以手機為載體的內容以及博客、網站論壇以及網絡視頻通訊等這些以互聯(lián)網為載體的內容,除此之外,還包括車載移動電視以及數字電視等,其本質特征就是“互動性”和“數字化”。
(二)校園文化的概念
校園文化的概念在當前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筆者認為,校園文化就是校園精神的再塑和傳承。校園文化的主導是社會先進文化,校園文化的底蘊是校園精神,教師和學生分別是校園文化中的主導和主體,學習以及教學實踐活動是校園文化的主要體現,校園文化的活動宗旨就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新媒體時代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校園文化中的人際關系比較脆弱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傳統(tǒng)的觀念和認知被改變和重塑,行為方式也受到了新媒體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從有利的一面來說,新媒體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迅速便捷,新媒體給人們的交往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擬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進行人際交往更加省時省力,即使兩個人相隔千萬里,也有“天涯若比鄰”的感覺。這個虛擬的空間縮小了人們的交往范圍,很多不認識的人通過這個虛擬的空間也產生了交集,在這個虛擬空間內,學生很容易找到和自己有著同樣夢想的人,同時也能從這個虛擬的空間內找到給自己歸屬感的群體。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新媒體環(huán)境極大滿足了學生的心理歸屬需求,對校園亞文化的發(fā)展和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說,新媒體環(huán)境給校園文化帶來的影響也有消極的一面,新媒體創(chuàng)建的虛擬空間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是這種交流不是面對面的,創(chuàng)建出來的人際關系也是虛無縹緲的,極其脆弱,具有不穩(wěn)定性。部分大學生長期依賴虛擬的空間進行人際交往,最終對虛擬空間產生依賴,而現實之中的人際交往能力卻不斷在退化,這種狀況很容易誘發(fā)學生出現心理疾病,讓學生最終選擇自我封閉。目前普遍存在于校園中的“宅男”“宅女”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并且這些“宅男”“宅女”數量龐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大學校園人際關系疏離和斷裂的現象,給校園文化的建設造成了無形的阻礙。
(二)校園文化的價值和功能面臨沖擊
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校的形象和個性,文化是大學中一門隱性的教育課程,這種課程帶來的教育力量雖然看不見,但作用卻是巨大的,無時無處不在。大學校園文化雖然形式各異、多姿多彩,但都殊途同歸,無論是哪一種校園文化,都是大學特定價值觀的一種表現,對大學生的思想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大學文化的引導功能不僅需要通過校園文化形式對學生交往以及學習等各方面進行滲透和影響,還要依賴學生對大學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及師生共同維系才能有效展現出來。自從創(chuàng)建大學以來,大學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引導功能就在不斷提升和顯現,但是新媒體的發(fā)展和應用對校園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校園文化的引導功能和核心價值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和沖擊。
隨著計算機和手機的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廣泛,獲取的方式也更加便捷,這給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師生之間的關系作出了調整和重構,使傳統(tǒng)校園文化的教育形態(tài)也遭受了一定的沖擊。在當前這個大數據時代下,新媒體帶來了信息大爆炸,附載在新媒體上的信息也參差不齊,有些不良信息對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等會產生嚴重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無法控制、難以把握的。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處在塑造的階段,很容易遭受這些“垃圾信息”的腐蝕,甚至隨波逐流。
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對校園文化建設既有有利的一面,可以消除學校和社會之間的障礙,拉近學校和社會的距離,幫助大學生畢業(yè)后快速融入社會、適應社會。但是新媒體創(chuàng)建的虛擬空間逐漸取代了校園中有形的陣地,削弱了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學生的主導地位,不斷沖擊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使大學文化傳統(tǒng)難以得到維系,核心要素面臨解體威脅,從而導致大學文化的引導功能也在逐步退化。
(三)傳統(tǒng)大學文化建設方式效果不佳
傳統(tǒng)校園文化建設主要由校園文化組織者實施,有可控的時間、明確的內容、有形的載體和鮮明的主體。而新媒體的侵入使傳統(tǒng)校園文化建設模式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經常遭遇瓶頸。因為大學校園文化的對象和內容、時間和空間、建設主體等都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使得傳統(tǒng)校園文化建設方法、方式、路徑等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這個挑戰(zhàn)包括建設空間更加寬闊、建設內容更加豐富、建設對象更加復雜、建設主體更加多元化。
三、新媒體時代校園文化的建設對策
(一)依據學生需求構建新媒體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在我國高校內部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一些媒體平臺也源源不斷出現,其中包含了一些教育性平臺和服務性平臺,例如一些信息資源、輿論監(jiān)督、娛樂服務以及日常生活服務等平臺,這些平臺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在建設新媒體平臺的時候,要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求,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對癥下藥,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園是給學生提供學習服務的場所,因此可以創(chuàng)建學習園地的媒體平臺,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同時,大學生還需要豐富的業(yè)余生活,學校可以在網站當中設置一些活動,并且鼓勵學生參加這些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幫助學生擴大交際圈,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大學生還面臨著就業(yè)問題,對就業(yè)有一定的需求,學校可以和校外的企業(yè)進行合作,在網站上創(chuàng)建一個發(fā)布招聘信息的就業(yè)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不僅發(fā)布某些企業(yè)的招聘信息,還可以提供一些工作指導、與同事相處的技巧、職場技能以及求職技巧等內容,滿足學生的求職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率。除此之外,大學生處在一個特殊的階段,由校園向社會過渡,交際圈以及接觸的信息都在不斷發(fā)生改變,經常會遇到一些挫折,比如交際問題、學習問題、求職問題以及感情問題等,很多學生在面臨這些問題時表現得束手無策,難以自我調節(jié)。學校可以針對這一方面創(chuàng)建專業(yè)化的平臺,在網站上進行匿名心理輔導。總而言之,在創(chuàng)建新媒體平臺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求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專業(yè)平臺,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幫助學生切實解決困難。
(二)建設與時俱進的高校教師團隊
教師團隊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主導作用,新媒體環(huán)境給傳統(tǒng)校園文化建設一定程度的沖擊,高校的教師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要轉變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樹立符合當前時代要求的文化觀念。我國高校教師對新媒體技術還存在技術水平低、敏感程度低以及重視程度低等“三低”問題,導致工作中出現跟蹤各類校園文化建設相關信息難、與大學生有效互動和交流難以及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難等“三難”問題。要解決這個“三難”問題和“三低”問題,高校必須要建立一支與時俱進的教師團隊,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然后對大學文化的策略和思路進行調整,扭轉工作中的被動局面,抓住文化建設的主動權。除此之外,高校教師、團委、學校黨委等各個部門要不斷增強新媒體意識,充分利用和把握新媒體的優(yōu)勢,結合當前學生的性格特點,因勢利導。
(三)重視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
新媒體不僅給校園文化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也形成了新的校園網絡文化形態(tài)。因此,必須要重視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同時還要加強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強、豐富、快捷等優(yōu)勢,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將其充分發(fā)揮出來,建立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校園文化新陣地,并且要不斷提升其感染力和吸引力。除此之外還要利用新媒體聲像俱佳、圖文并茂的優(yōu)勢制作一些有趣、生動的新媒體素材,創(chuàng)造具有人文性、知識性和思想性的文化作品,通過文化陣地進行傳播。
(四)有機融合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
傳統(tǒng)媒體雖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也有可取之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建設校園文化,需要結合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實現新舊媒體的優(yōu)勢互補,同時還要發(fā)揚和繼承經過長期形成的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好方法和好制度。傳統(tǒng)媒體具有經驗豐富、公信力強以及導向鮮明的特點,新媒體具有發(fā)展空間大、自由度高、互動性強等特點。在建設校園文化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優(yōu)勢,將兩者的優(yōu)勢有效融合起來,優(yōu)化資源、突出特色,實現雙向配合互動,建立兩者之間的良性競合關系。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huán)境給傳統(tǒng)校園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在建設新校園文化的時候,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將新媒體有利的一面充分挖掘出來,同時還要避免新媒體給建設帶來的消極影響,讓新媒體為學生的學習成長、健康生活以及思想進步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孫文杰.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校園文化的構建[J].學習與實踐,2013(1):7-9.
[2]張朱博.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2-15.
[3]孫寧,孫晨.基于教學資源建設的新媒體環(huán)境解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