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平川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0)
[摘 要] 近些年來,隨著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類型的數字技術被應用到展示設計中,這很大程度上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造成了影響。然而,縱觀全國各高職院校的展示設計教學活動,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上,關于數字化的應用方面還是略顯不足。對高職院校展示設計數字化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行了探討,提出對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職展示設計教學創新的一些思考。
[關 鍵 詞] 數字化時代;高職院校;展示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154-01
一、高職院校展示設計教學現狀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式各樣的數字技術被應用到展示設計的教學與應用領域之中,比如Sketchup草圖大師的教學、3dmax效果圖教學、Vray渲染教學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造成了影響,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率。但是,縱觀全國各高職院校的展示設計教學活動,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上,其改革的力度還略顯不足,特別是在數字化的應用方面,還存在許多可發展的空間。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展示設計專業的改革水平也出現了步伐不一致的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綜合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正因如此,分析高職院校展示設計專業教學現狀,了解在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展示設計專業教學的發展水平,弄清展示設計專業教學現存問題,并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和當前社會人才需求的現狀,對高職院校展示設計專業教學進行思考與創新,成為展示設計教育的一個重要議題。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這與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有緊密的聯系。所以,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和方式也需要跟隨行業的發展進行一定的創新與改革。數字化新媒體時代對高職院校的展示設計專業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理念、方法和內容也逐漸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將展示設計教育創新置于數字化背景下進行思考。
二、展示設計教學的數字化應用
展示設計專業數字化教學旨在培養該專業學生能夠通過計算機將各種數字化的元素按照自身的創意或者設計進行整合,將設計元素中各種媒介的元素通過專業的軟件進行編輯與合成,將所有的數字化信息整合打包成為多媒體圖形或視頻,甚至可以通過計算機編程的方式將圖像或者視頻制作成為互動式的展示形式,用更有趣、更形象的形式展現給參觀者,從而給參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與趣味性的空間體驗感,這也更有利于學生清晰、直觀地向他人呈現自己的設計思維與構想。
與此同時,在高職院校的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比如虛擬現實(VR)或者是增強現實(AR)等技術進行交互授課,改變傳統教學中直接而枯燥的傳授方式,使課堂氣氛變得生動而活潑。所以說,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職展示設計教學創新對高職院校提高教學效率,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很有意義的。
三、展示設計專業數字化教學的必要性
從整體上看,展示設計專業數字化教學的必要性重點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從學生學習展示設計的角度來看,新的展示設計材料、設備及技術等層出不窮,學生如果想通過傳統的教學展示方式認識這些新知識則顯得有些困難。倘若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展示,則可以更加清晰地將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便于學生理解。例如,展示空間的一些新材料或者是新技術的應用,如果單純應用傳統的教學法是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理解的,而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展示方式則可以很輕易地解決這一問題。
2.對于設計甲方或者客戶而言,現如今新型展示設計的理念早已打破傳統展示設計只關注空間的概念,而是更多地把焦點放在展品跨媒介的展示方式上。正因為如此,如果用傳統的方法傳授知識,是無法系統性地向學生傳授新的設計思想和理念的。所以,學生就需要學習新的展示表現方法,從而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設計綜合能力以及設計作品的展示效果。
3.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大部分設計作品的表達方式以及傳播方式都需要盡可能地滿足消費者對功能、審美以及價值理念的需求,然而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面對的絕大多數客戶都并非專業的展示設計人員,傳統的展示方式無法令這些消費者直觀地體會設計作品想表達的理念及價值。為了避免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最清晰的方式將設計作品展現給甲方或業主,這也是數字化的展示設計所能辦到的。
總而言之,數字時代的快速發展對展示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高職院校,也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設計和展示的能力。所以,高職院校更應積極地響應信息化時代的號召,培育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時代展示設計師。
參考文獻:
[1]蘇專,劉亞軍,張力.高職院校中展示設計課程的教學思考[J].時代教育,2013(23).
[2]吳秀梅.對展示設計職業技能化教育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