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陜西 漢中 723002)
[摘 要] 主要對醫學影像的基本含義進行了概述,并對高職醫學影像技術教育現狀進行解析,結合醫療行業崗位需求,提出高職醫學影像專業“院校合作”創新型教學模式的設置措施。希望通過闡述可以給高職院校影像專業的開設提供些許參考。
[關 鍵 詞] 高職;醫學影像專業;院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160-01
21世紀以來,隨著先進的醫學儀器以及先進檢查技術的涌現,醫學影像技術得到了醫學界的廣泛應用。醫療行業對高素質技能型醫學影像技術人才需求不斷增加,高職醫學影像檢查專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模式漸趨成熟,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但是大量調研結果顯示,高校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和行業崗位的具體需求之間仍有脫節。
一、醫學影像的基本概述
所謂醫學影像,主要是指通過醫療設備,采用非侵入的方法獲得體內組織影像的技術。其研究方向涉及兩點,第一點是醫學成像系統;第二點是醫學圖像處理。而醫學成像系統主要是指圖像形成的階段,其中包含成像原理、成像設施以及成像系統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醫學圖像處理主要是指對已經取得的圖像進行進一步的處理,這樣做的主要作用就是將原始圖像中不清晰的位置進行圖像恢復,或者為了將圖像中的某一位置信息進行顯示等等。
二、高職醫學影像技術教育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在高校中培養大批具備放射技能的專業性人才,直至2004年,我國才設立醫學影像專業。現階段,我國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專業一般設置在中專類院校和高職院校中,以影像設備的操作、維修等教學為主要目標。而本科及本科以上院校設置的醫學影像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影像結論的診斷、醫學影像學的研究為主。由此可見,我國高職醫學影像專業是目前我國培養醫學影像人才的主要場所。與西方先進國家進行對比,我國醫學影像專業正處于發展階段,由于人們對醫學影像專業了解不深入以及對職業教育的偏見,造成了生源相對緊缺。再加上缺乏先進的專業設備,使臨床影像技術環節出現眾多問題,在進行后續處理時,往往需要診斷醫生的配合,總體上和先進國家比較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高職醫學影像專業“院校合作”創新型教學模式實施措施
(一)“院校合作”現狀
實踐教學是學生從理論知識到臨床操作的必經階段,是醫學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于高職影像專業傳統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和綜合性,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適應崗位所需的關鍵能力。目前,最多的合作方式是傳統的“2+1”合作模式,入學前兩年理論教學在學校完成,第三年實訓在醫院完成。
(二)“院校合作”創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措施
院校合作對醫學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及學生就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目前院校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有待加強,而且合作基本上呈現校“熱”企“冷”的態勢。因此,必須構建校企合作、理實一體化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1)強化校企合作,提高醫院在院校合作中的參與度,除了在第三學年給學生提供實習場地及帶教教師外,應該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校內實訓室的建設,學校應該以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確定理論及實踐教學的目標體系。以教材、教學環境、實習基地、雙師教師、教學方法為支撐,構建一體化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以教學質量為目標,構建一體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2)積極推進院校合作就業機制。調研數據顯示,醫學影像專業人才相對緊缺,尤其是基層醫院,甚至沒有專業的影像技術人員,并且學歷準入較其他臨床專業低,大部分為本科或者高職院校畢業生。院校應該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學校與醫院用人單位建立以專業教師、醫生、醫療機構管理人員為主體的影像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參與實訓基地的規劃和建設。學校按照協作單位的要求提供“訂單式”人才培養,開發培訓項目、課程及跟蹤服務,協作單位為實訓基地提供兼職實訓教師,參與實訓基地規劃、實踐場地建設、實訓項目開發。
總之,將“院校合作”創新型教學模式運用到現代的高職醫學影像專業教學中,這不僅可以提升醫學影像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還能給醫療行業培養更多的專業的醫學影像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木生,徐國華,羅志紅.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設計[J].中國醫藥導報,2014(35):103-106.
[2]韓曉磊,楊延平,劉齊元.高職醫學影像技術教育現狀及對策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4(11):9-11.
[3]王鴻娟,王朝霞.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新西部(理論版),2016(3):116.
[4]穆劍玲,王嬌,馬怡群,等.院校合作高職影像技術實訓基地建設與實訓教學模式研究[J].醫療衛生裝備,2016(7):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