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摘要:目的。對個性化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探討。方法。在經過病人同意的情況下,將在本院接受消化內科護理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五十例。對于觀察組的患者進行傳統常規的護理方法,對于對照組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護理。之后對患者的活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在患者進行消化內科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的抑郁度和焦慮度沒有明顯差異(p>0.05),在進行護理之后,兩組患者的抑郁度和焦慮度都有明顯好轉,(p<0.05),但是觀察組的患者在進行個性化護理之后,病情與心理狀態上的好轉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在進行護理期間,觀察組患者的病發癥發病率、與醫護人員的矛盾都明顯低于對照組的患者(p<0.05)。結論:個性化護理應用于消化內科護理是,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對于疏導患者的心理也有很大幫助。所以個性化護理應該在護理工作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消化內科。效果。
前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如今的社會變成一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的生活也變的快了起了,生活不規律、飲食習慣不健康、心理壓力大等等因素都讓身體與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就會引起消化系統疾病。消化內科作為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科室。在治療患者消化系統疾病的同時,還要配合相對應的消化內科護理,從而提升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病率。對于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輕患者心理上的抑郁與焦慮。本文主要對個性化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經過病人同意的情況下,將在本院接受消化內科護理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五十例。對于觀察組的患者進行傳統常規的護理方法,對于對照組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護理。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齡22~79歲,平均年齡(36.5±3.2)歲;病齡2~15年,平均(4.5±2.6)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患病史、病情等基本情況物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分析比較。兩組患者都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能夠自主獨立的進行思考。
1.2護理方式。
護理人員對于對照組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護理方式包括:根據醫囑進行藥物治療護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隨時監測患者病情。等常規的護理方法。對于觀察組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于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包括:心理疏導,治療環境的維護,日常飲食的護理,等護理工作。
1.3觀察指標。
對于兩組患者在護理期間的并發癥發病率以及與醫護人員發證矛盾的概率。之后進行分析比較,對于兩組不同的護理模式的效果進行分析比較。使用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理表(SAS)對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之前以及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護理方法后的效果進行評價分析。SDS和SAS的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材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技術材料以百分比(%)或者例數進行表示,采用x?檢驗,p<0.05,此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護理方式后抑郁、焦慮度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護理之前,SDS評分為(64.21±3.5)分、SAS評分為(75.6±3.6)分,接受護理之后SDS評分為(30.1±1.2)分、SAS評分為(32.15±2.1)分;對照組患者在接受護理之前,SDS評分為(63.89±3.12)分、SAS評分為(76.12±2.9)分,在接受護理之后,SDS評分為(56.21±2.1)分,SAS評分為(49.26±2.56)分。從以上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來,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之前的抑郁、焦慮程度物無明顯差異(p>0.05),在接受護理之后,兩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程度都得到了改善,而且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個性化護理之后,抑郁、焦慮情況的好轉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2.2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護理方式后護理效果對比。
患者在醫院接受消化內科護理期間,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了2例,并發癥發病率為4%,與醫護人員發生護理糾紛1例,糾紛率2%;對照對患者在接受護理期間,并發癥發成了10例,并發癥發病率20%,與醫護人員發生糾紛15例,糾紛率30%。從以上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在患者在醫院接受消化內科護理期間,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與醫護人員發生糾紛的概率也明顯小于對照組患者(p<0.05)。
3.探討分析。
醫護人員在進行個性化護理的時候,要堅持以“以人為本”、“以服務患者”為工作原則,在進行護理工作時,要在傳統常規的護理方法的基礎上配合個性化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個性化護理對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消除患者不良情緒,降低患者在護理期間的并發癥發病率,減少患者與醫護人員 發生糾紛有著很大的幫助。個性化護理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3.1心理疏導。
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工作時,應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由于患者年齡、工作、文化程度的基本情況的不同,醫護人員應用最為合適的方法與患者進行溝通。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病魔的積極心態。
3.2改善患者的治療環境。
對患者接受治療的房間進行定期的溫度、濕度調節。將患者的病房患者接受治療的房間調整到最適合患者恢復治療的狀態。這對于患者病情的恢復,提高醫生治療效果有著很大的幫助。
3.3患者飲食的調整。
在消化內科接受治療和護理的患者都是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這些患者都是因為日常不健康飲食導致的消化系統受損,所以在接受消化系統治療和護理期間,醫護人員應為患者合理安排飲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提供飲食意見。
3.4個性化護理。
因為在醫院消化內科接受治療護理的每一個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的時候,要根據每一個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治療護理方案。積極解決每一位患者的問題。
結束語:通過患者接受不同護理方式后護理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觀察患者在接受傳統常規會理配合個性化護理這種護理方式之后,患者的抑郁焦慮程度明顯降低,與醫護人員的糾紛也顯著減少,治療效果也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個性化護理這一護理方式值得在在以后的臨床治療護理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靜平,王國玲。循證護理與個體化護理對消化內科患者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2):102~104
[2]譚玲玲。消化內科應用人性化護理方法的探討[j]。健康之路。2013.12(07):363~364
[3]鄭麗麗。人性化護理干預對內科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