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 謝雪虎 李志強
抗菌藥物在臨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品種之多、用量之大、發展之快的特點。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的廣泛使用,細菌對其耐藥性也逐漸產生。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不斷變化,給醫生針對性選用抗菌藥物帶來了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療質量。[1]由于細菌耐藥性存在區域性、地區性差異,有必要系統開展抗菌藥物耐藥性監測,從而及時對臨床使用的抗菌藥物進行干預。2016年第三季度我院送檢數為1086株,其中分離出病原菌586株,革蘭氏陽性球菌98株,革蘭氏陰性桿菌488株。主要病原菌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復合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腸球菌、糞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陰溝腸桿菌復合菌。其中,大腸埃希菌已成為我院的主要致病菌。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重點研究我院2016年第三季度分離出的病原菌株586株,其中革蘭氏陽性球菌98株,革蘭氏陰性桿菌488株。
1.2 方法
按照中國耐藥性監測網(Mohnarin)參照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規定的細菌——藥物組合選擇原則,對每一種屬細菌Mohnarin 推薦不同抗菌藥物組合選擇原則,依據我院情況再酌情選擇抗菌藥物。[2]
2 結果
2.1抗菌藥物做藥敏試驗的種類:革蘭陽性球菌共應用6 類,10種抗菌藥物做藥敏試驗,分別為青霉素、氨芐西林、苯唑西林、頭孢唑林、慶大霉素、紅霉素、環丙沙星、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萬古霉素;革蘭陰性桿菌共應用7 類,13種抗菌藥物做藥敏試驗,分別為哌拉西林、氨芐西林、頭孢吡肟、頭孢哌酮、頭孢噻肟、頭孢他啶、頭孢唑林、阿米卡星、氨曲南、環丙沙星、諾氟沙星、慶大霉素、亞胺培南。
2.2做藥敏試驗的病原菌種類:我院革蘭陽性球菌分離株數列前5位的依次為表皮葡萄球菌、屎腸球菌、糞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分離株數列前5位的依次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復合菌、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復合菌。
2.3抗菌藥物耐藥結果
2.3.1革蘭陽性球菌耐藥率見表1~5
2.3.2革蘭陰性桿菌耐藥率見表6~10
表6我院2016年第三季度大腸埃希菌耐藥率
3 討論
細菌耐藥機制主要有4種:第一,產生一種或多種水解酶、鈍化酶和修飾酶;第二,對抗菌藥物的作用靶位改變,包括青霉素結合蛋白位點和DNA解旋酶的改變;第三,細胞膜通透性的下降,包括細菌生物膜的形成和通透蛋白的丟失;第四,細菌主動外排系統的過度表達。表1~5表明:青霉素和紅霉素對于大部分革蘭氏陽性球菌都產生超過75%的耐藥性。表6~10表明:β-內酰胺類藥物相比其他類抗生素產生的耐藥性較高,尤其是氨芐西林鈉對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復合菌等均產生75%的耐藥性。頭孢唑啉鈉對銅綠假單孢菌、鮑曼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復合菌也都超過了75%的耐藥率。根據衛生部38號文件[衛辦醫政發【2009】],對主要目標細菌耐藥率超過75%的抗菌藥物應暫停該類藥物的臨床應用,根據追蹤細菌耐藥監測結果再決定是否恢復其臨床應用。由此可見,在臨床實踐中,若遇到革蘭氏陽性菌感染,經驗用藥上首先排除青霉素和紅霉素;若遇到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經驗用藥上基本可以排除氨芐西林和頭孢唑林。喹諾酮類藥物諸如諾氟沙星對革蘭氏陰性桿菌的耐藥率已經超過50%,根據衛生部38號文件[衛辦醫政發【2009】],對主要目標細菌耐藥率超過50%的抗菌藥物應參照藥敏試驗結果選用。
由于耐藥菌的出現和擴散速度越來越快,醫院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抗菌藥物耐藥危機,耐藥菌對某一抗菌藥物抵抗的同時,可能會對在化學結構上相似的其他藥物產生交叉耐藥性。尤其是今年來抗菌藥物的大范圍使用,目前幾乎沒有抗菌藥物不存在耐藥現象。而新型抗菌藥物的投入和生產遠遠跟不上這一速度,為了避免產生將來無藥可用的地步,規范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成為有效緩解抗菌藥物耐藥性產生的根本而有效方法。
通過對我院 2016年第三季度抗菌藥物耐藥率敏感率統計分析排序,可以進一步了解我院抗菌藥物耐藥率變化趨勢,為臨床合理選用抗菌藥物及時控制感染提供了科學依據,以提高我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及降低耐藥性發生率,指導臨床實施恰當的感染控制措施。面對日益嚴峻的細菌耐藥形勢,我們必須開展連續性系統性的細菌耐藥監測,為經驗用藥、合理用藥、感染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據。
總體來說,本季度細菌檢出種類較前變化不大,多數耐藥率稍有增加,需要警惕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跟蹤監測。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與細菌耐藥性監測結果基本相符,由于藥品使用數據統計方法、送檢標本污染、細菌定植、送檢率、菌株檢出率等影響因素,對于綜合評價我院抗菌藥物使用和細菌耐藥性關系還存在一些局限,目前我們僅就掌握的數據作出以上分析,希望為臨床在治療中選擇抗菌藥提供一些幫助與警示,以逐步促進我院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3]
參考文獻:
[1] 聶曉艷,吳海珍,賈桂仙. 我院2008 年 2010 年抗菌藥物耐藥率排序及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2,3(16):928
[2] 郭小冬,常威,劉長鑫.門診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2(4):47.
[3] 高義玲. 2015年第二季度細菌耐藥性監測結果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02):77.
作者簡介:韓東,男,山西省中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