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星
摘要:腦梗死是指各種原因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的疾病,呈現出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并發癥高、復發率高“四高”特點,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患病基數不斷遞增。近年來在急性期經過積極臨床救治后,存活率明顯提高,但遺留或多或少不同神經功能缺失癥狀,令病人在感覺、認知、交流、運動等方面有一定障礙,逐漸喪失了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因此,積極探索腦梗死恢復期有效的治療方案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就近五年來西醫在藥物、手術、康復等方面對腦梗死恢復期的治療進展,中藥在辨證論治、專方專藥、針灸、推拿等中醫外治法上的突破作一概述。
關鍵詞:腦梗死;恢復期;中西醫治療
1西醫治療
1.1西藥治療
腦梗死恢復期治療包括基礎干預:干預高血壓、心臟疾患、糖尿病、血脂異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腦卒中可控危險因素來預防再發生。抗血小板聚集藥可顯著降低腦梗死發作,而被推薦作為腦梗死恢復期的二級預防用藥。臨床上阿司匹林應用相對廣泛,但其長期服用,有引起人體各臟器出血的風險,且存在個體差異。而氯吡格雷在降低缺血性腦卒中方面的療效優于阿司匹林,且較應用阿司匹林可更顯著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腦血管擴張劑主要通過直接擴張腦血管,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延緩神經細胞死亡。艾地苯醌、鼠神經生長因子、胞磷膽堿等營養神經藥物在臨床應用觀察中逐步得到肯定,但其療效與安全性尚需開展更多高質量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
1.2手術治療
最近也有學者把體外反搏用于腦梗死恢復期的治療,同時指出體外反搏在降低致殘率方面明顯優于單純使用藥物,但是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進一步驗證。
1.3康復訓練
腦梗死恢復期病人在急性期后易伴隨腦功能異常表現,發生語言、運動等功能障礙。而語言與運動等功能均在大腦與脊髓的調控下發揮作用,早期神經康復顯得尤為重要,可通過反復模式化訓練達到康復效果。而以Brunnstrom技術、Robath技術、Rood技術、PNF等簡易化技術為主的運動療法一直是康復醫學治療偏癱痙攣的主要方法,可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
2中醫治療
2.1專方專藥
以偏癱康復湯治療,組方:黃芪30g,黨參15g,丹參15g,川芎10g,當歸10g,僵蠶10g,地龍10g,水蛭0.5g研粉沖服,石菖蒲15g,膽南星10g,葛根10g,土茯苓12g,甘草6g。聯合長春西汀射液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病人30例,可明顯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總有效率為93.3%。以中藥復方通絡飲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病人,總有效率為94.12%,而單純西醫規范治療總有效率為64.7%。自擬益氣化瘀通脈湯(黃芪30g,當歸10g,川芎10g,姜黃15g,赤芍10g,桃仁10g,紅花10g,懷牛膝30g,杜仲10g,地龍25g,丹參30g,伸筋草10g,稀薟草10g,穿山甲6g,水蛭10g,甘草6g)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病人,證實益氣化瘀通脈湯治療氣虛血瘀證腦梗死恢復期臨床療效確切,副作用少。腦梗死恢復期常規治療聯合腦心通膠囊(0.4g/次,3次/日),連續服用6個月,其Barthel指數、生活滿意度均較高。將120例腦梗死恢復期病人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對照組采用規范Ⅱ級預防及康復鍛煉,治療組加服雙防引力湯(生龍骨30g先煎,生牡蠣30g先煎,防己24g,生地黃45g,桂枝6g,防風15g,甘草15g,石膏60g),15d為1個療程,雙防引力湯在改善腦梗死病人肢體功能障礙方面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參麻通絡膠囊治療腦梗死恢復期60例,總有效率83.3%。以通心絡膠囊治療(4粒/次,餐后口服3次/日)腦梗死恢復期35例與常規西醫治療組30例對照,15d為1個療程,兩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較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通心絡膠囊組在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變形指數、紅細胞聚集指數方面優于常規西醫治療組。
2.2中醫外治法
腦梗死恢復期病人下肢肌張力常異常增高,肢體常處于伸肌痙攣及異常運動狀態,異常增高的肌張力,往往導致神經活動性喪失,是疼痛、運動、感覺障礙的重要原因。而以針灸、推拿為代表的治療方法可有疏通經絡、舒筋整復,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的作用。中藥燙熨,組方:肉桂10g,干姜15g,麻黃30g,桂枝15g,當歸15g,川芎15g,紅花15g,荊芥15g,川斷15g,澤蘭15g,小茴香10g,防風15g,白芍20g,制川烏20g,公丁香10g,沒藥15g,獨活20g。上藥加入白布袋內,用清水浸濕,放入熏蒸車內加熱,取出待溫度適宜,外用薄毛巾包裹,為溫熱但不灼傷皮膚為度,放于患肢,來回移動,每次20min,每天兩次。聯合針灸治療,上肢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下肢取穴: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常規消毒穴位處皮膚,進針得氣后接電針儀,予適當刺激,留針30min,每日一次。在改善肢體麻木方面優于西醫常規治療組。選用薄智云在《腹針療法》中的取穴,腹針結合康復療法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痙攣性癱瘓病人30例,與單純康復療法組30例相對照,發現腹針結合康復訓練療效優于單純康復治療。以中藥離子導入療法,上肢取穴:肩髃、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取穴:環跳、風市、陰陵泉、足三里,每次上、下肢各選穴位交替應用。導入液的藥物組成為:白芷、獨活、紅花、天麻、桑葉、菊花、關黃檗、杜仲各12g,桂枝、黃芩各10g,用注射器將導入液均勻涂在藥透膜上約1mL,將藥透膜置于穴位處,用繃帶固定,注意松緊適度,調節強度和頻率,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治療20min/次,1次/天,4周一療程,配合康復療法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病人,發現中藥離子導入配合康復的方法改善腦梗死恢復期病人神經功能,療效良好。刺絡推拿結合他汀類藥物治療,能有效降低腦梗死恢復期病人致殘率,對減少病情的復發起到較好的療效。
3結論
中醫對于腦梗死恢復期的治療有一定的優勢。中醫運用中醫基礎理論,平衡陰陽,療效顯著,副作用小;中藥、中成藥、針灸、推拿的有機結合可有利于臨床療效提高,但中醫對腦梗死恢復期的多數研究僅限于低水平、小樣本的臨床療效觀察,缺少具有嚴密設計、大樣本并結合現代科研手段進行的實驗研究分析報告。
參考文獻:
[1]王新平,曹國輝,楊光福.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研究現狀與進展[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1,03:67-72+77.
[2]林懿才,趙恒,黃平.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恢復期60例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07:789-790.
[3]梁應丹.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的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7:33-34.
[4]魏家軍.腦梗死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天津藥學,2016,0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