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古麗·尼牙孜 古麗娜爾·阿布都克里木
摘要:目的 對早期偏癱患者應用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對其下肢運動功能改善情況進行分析。方法 擇取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接收的6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數字奇偶法分為2組,每組33例,對照組給予康復訓練,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再進行針灸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積分以及FCA綜合功能行走評分。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FMA積分、FCA綜合功能行走評分比較(p>0.05),各組間治療前后比較(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FMA積分、FCA綜合功能行走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早期偏癱患者應用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
關鍵詞:早期偏癱;康復訓練;針灸;下肢運動功能;臨床療效
偏癱屬于腦中風典型臨床癥狀;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對于治療臨床中一般神經內科常規治療為主,但所得效果不甚理想;針灸治療在祖國醫學中歷史悠久,對偏癱患者應用能夠對外周感覺進行反復刺激,從而刺激中樞刺激,使腦細胞興奮性提高,改善患者機體肌張力[1];本次研究將其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偏癱患者,所得結果十分滿意,進行如下闡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接收的6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數字奇偶法分為2組,每組33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9.23±2.56)歲;研究組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42~69歲,平均年齡(60.03±2.34)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p>0.05),具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康復訓練,由康復師指導患者進行下肢擺放,進行下肢被動訓練,由遠至近四十外展、內外旋轉、屈伸等運動,逐漸增加患者下肢活動量,同時指導其進行平衡、翻身、橋式運動訓練,提高其自理能力。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對患者頭部進行針灸,常規消毒針灸針,擇取1.5寸毫針,每次進針尺度維持0.8~1寸左右,保持行針速度,主穴為陽明經穴,輔穴為環跳、少陽經穴、梁秋以及太沖、太陽、陽陵泉等,針灸頻率控制10次/min,qd[2]。
1.3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積分以及FCA綜合功能行走評分。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統計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積分變化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FMA積分比較(p>0.05),各組間治療前后比較(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FMA積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CA綜合功能行走評分變化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FCA綜合功能行走評分比較(p>0.05),各組間治療前后比較(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FCA綜合功能行走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偏癱患者大部分會出現運動功能缺失或者降低,同時誘發神經元與肌肉出現繼發性變化,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很容易出現一系列后遺癥,部分患者會因自行實施盲目訓練出現刻板無效的協同運動模式,對其生存治療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對于偏癱患者臨床中除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之外,還會配合康復訓練,調動患者機體反射,幫助偏癱肢體主動活動,從而對肌張力異常產生抑制[3]。
針灸作為祖國醫學中應用廣泛的治療方法,其可明顯改善偏癱患者血液循環,從而調和靜脈,起著疏通血氣的作用,同時其還能對機體大腦皮質進行刺激從而產生電活動[4];本次研究將其與康復訓練相結合治療偏癱患者,對其FMA積分以及FCA綜合功能行走評分進行調查,發現具有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對早期偏癱患者應用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
參考文獻:
[1]張麗霞,孟殿懷,沈光宇等.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12):1179-1181.
[2]吳萍.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15):85-86.
[3]殷敏霞,黃麗娟.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16):22-22,23.
[4]周菁菁.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4):5544-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