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波
摘要:濕性咳嗽為咳嗽中之常見一種,雖有內外傷濕之分,但因濕邪困阻氣機,損傷陽氣,具有粘滯性和趨下性,這些特性,致使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往往使疾患病程延長,反復發作和難得速愈,因而治療上,以輕宣肺氣,和中通陽之法,以甘露消毒丹加減予以治療,往往收到很好的療效,供同道參考。
關鍵詞:濕性咳嗽宣肺芳化通陽甘露消毒丹
1.一般資料
治療4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在10~55歲,平均32歲,全部符合2015年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對于咳嗽的參考標準,且所有患者均X線胸片未見明顯異常或兩肺紋理從粗,咳嗽的時間最短3天,最長5個月,以急性咳嗽,亞急性咳嗽為主。中醫辨證:咳嗽,咳聲短促,痰少而粘,咳而不爽,或痰多,胸痞困倦,咽干口苦,或便秘或便溏小便黃,苔白膩或白濁或黃膩脈濡滑或浮濡等
2.治療方法
治以輕宣肺氣,和中通陽
杏仁10g浙貝10g藿香7g薄荷5g后下白豆蔻5g后下射干7g桔梗10g前胡10g連翹7~12g黃芩7~12g茵陳7~12g甘草5g石菖蒲7g滑石10g包煎木通6g神曲10g兼鼻塞加蒼耳子辛夷,夾肝膽火加黛蛤散郁金,氣郁加枳殼陳皮,便秘加冬瓜仁萊菔子,夜咳劇加葶藶子炙枇杷,喘加蘇子厚樸,脾虛加米仁扁豆,痰多加二陳湯,熱重于濕加重黃芩連翹茵陳之量,濕重于熱減黃芩連翹茵陳之量
煎服方法:上藥頭煎加水350mL左右,浸泡20分鐘,煎水開后,放入豆蔻薄荷,煎5~10分鐘后取汁150mL,二煎加水200mL,煎開后10分鐘,取汁150mL,兩煎混合,早晚分服,每日一劑,3~7天
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完全緩解;有效,咳嗽減少,或較前緩解,偶有咳嗽;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或x線有改變。
結果:痊愈11例,有效26例,無效3例,其中2例有效,但因飲食失宜,緩解后一例喝喜酒吃瓜子復發且加重,一例吃魚喝雪碧導致加重,另一例辨證失當。總有效率92.5%。
典型案例
卲xx,女性,38歲,2016年9月10日初診。咳嗽2月余。2月余來咳嗽,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后夜咳好轉,白天仍咳,咳聲短促,咳而不爽,咽癢胸悶,吐痰后稍舒,痰白粘膩,難以咯出,腹微脹,大便溏,小便黃赤,入夜口干舌燥,囗苦,起則身重倦怠,苔白濁脈弦濡,濕郁三焦氣分,肺不宣肅,發為咳嗽。故擬輕宣肺氣,和中清利,加味甘露消毒丹改湯加味。
藿香7g薄荷5g后下射干7g杏仁10g浙貝10g連翹10g茵陳10g黃芩10g滑石10g包煎木通6g桔梗10g前胡10g甘草5g神曲10g炙枇杷10g石菖蒲7g
服藥后咳嗽緩解,乏力肢倦,胸悶消失,小便增,大便正常,唯偶有咽癢微咳,苔薄白脈關細弱,擬甘淡之法鞏固之。
討論:濕性咳嗽為臨床常見之癥象,最早由《內經》“秋傷于濕,冬生咳嗽",進行關聯,對此爭議頗多。吳鞠通認為秋傷于濕,指初秋而言,乃上令濕土之氣,流行未盡①,雷氏的《時病論》關于秋濕的病因,是伏邪所致,而比較為大多數醫家認可的是,肯定了伏邪理論的同時,也肯定了咳嗽的原因是內外合邪的結果②。劉老也認為,濕咳雖屬外邪所傷,然和人體內生之濕熱緊密相關,是新舊合邪,痹阻于肺,是濕咳發作之由③。因此,濕性咳嗽,不但指濕性咳嗽的聲響而言,而且是所致之因。治法總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化,即有兼邪,亦與之俱化④。甘露消毒丹加入杏仁桔梗前胡薄荷浙貝射干后以輕宣肺氣,以使濕從肌表而散,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芳化醒脾使濕從中焦而化,滑石木通茵陳黃芩連翹清利,使濕從小便而去,因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又有形寒飲冷則傷肺,而從宣化通陽命名,因而濕咳之證,臨床用加味甘露消毒丹,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鞠通《溫病條辨》第四卷
2.王洪武等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的意義及臨床應用《中國中醫藥綜合雜志>>2016.23(10):115-116
3.劉渡舟,《劉渡舟醫案》(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3>:53)
4.石壽棠《醫原》由秦花珍等整理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