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夢勉
摘 要 信息時代數據成為無價之寶,在大數據浪潮的推進下,新聞界對預測性報道的發展充滿期待,然而預測性報道面臨著技術壁壘、數據依賴、方法吊詭等困境。大數據的相關性分析為預測性報道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但同時新聞界存在將大數據技術“神話”的可能,大數據能否從根本上解決預測性報道面臨的諸多障礙還未有定論。本文以預測性報道的現狀為切入點,研究造成其發展限制的原因,并探尋大數據與預測性報道的結合之路。
關鍵詞 大數據;預測性報道;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0-0030-02
信息時代數據成為無價之寶,隨著企業和政府對大數據的大力發展和推進,大數據在社會各行業中滲透程度逐漸加深,并被普通民眾所熟知。近幾年,大數據一詞頻頻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并成為科學和權威的代名詞,普遍觀點認為大數據將重構新聞業,基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下的預測性報道將是新聞業未來發展方向之一。然而,大數據從根本上來說屬于新技術,尚處于上升期的發展階段,其預測功能是否會對預測性報道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還需要大量的實踐進行檢驗。
1 預測性報道的發展和現狀
預測性報道是“依據已發生的事實,對新聞事件、某一重要問題或重要領域的未來發展前景所進行的分析報道”。[1]預測性報道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隨著60年代未來學理論的興起,逐漸成為深度報道的一種獨立類型。在發展初期,因為社會轉型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增多,需要大眾媒體即時準確地發布信息和預測趨勢,因此,業內對預測性報道的前景普遍持樂觀態度。
中國新聞界在初期發展階段同樣對預測性報道抱有期待,20世紀90年代后期,預測性報道興起,以一些預測性新聞報道的專欄、專版出現為主要標志[2]。有學者認為“它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事物。”[3]現在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需求變得更加緊迫和關鍵,大數據的出現似乎為預測性報道的發展注入了一支“強心劑”,業類人士認為數據的全面和多元所帶來的預測能力的提升能夠幫助預測性報道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然而,相較于調查性報道和解釋性報道,作為深度報道之一的預測性報道的影響力卻一直無法與前兩者相比肩。
從學術研究方面來看,關于預測性報道的研究明顯較少,并且內容同質化嚴重,多以單一的樂觀視角前瞻大數據對預測性報道的影響,而能夠提出可行性意見和措施的寥寥無幾。在實踐應用層面上,預測性報道仍舊局限于經濟和體育新聞領域,并常以主觀性的評論等新聞形式呈現,基于大數據的預測性報道還未能在深度報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2 大數據時代預測性報道的困境
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中提到“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喻國明在書中指出“未來越來越多的深度報道和調查性報道將是由數據驅動,或者是基于大型數據挖掘與分析而對事件發展趨勢的預測性分析”[4]大數據對于消費者購買習慣、疾病預防、出行安排等的預測效果確實顯現出極大地潛力和商業價值,但是在新聞領域的預測作用卻并不明顯,更多是以“數據新聞”的形式對統計的數據結果進行解釋分析。
2.1 技術和資金的限制
大數據屬于新興技術,從數據收集、整合到分析都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操作,并根據算法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結果,對于新聞從業人員來說,解讀并運用大數據進行預測基本不可能。因此,預測性報道的新聞生產過程與大數據處于分割的狀態。
另外,海量的數據獲取本身就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撐,在媒體融合的趨勢下,“中央廚房”的理念逐漸得到實踐,《人民日報》于2015年兩會期間首次試運行了該平臺[5],其中大數據的獲取和融合也包括在“融媒體”計劃之內,此類項目是在足夠的資本和政策支持下建立起來的,無法被中小規模的媒體所復制。因此,基于大數據的預測性報道只能被各大媒體集團所壟斷。
2.2 對互聯網企業數據的依賴
自麥肯錫發布大數據報告以來,大數據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尤其是商業領域中與互聯網密切相關的企業,諸如谷歌、百度、網易、阿里巴巴、聯想等都設立了大數據中心,幫助搜集和分析用戶的行為,第一時間掌握市場動態,而如今新聞行業中比較多的大數據報道多是與此類企業進行合作的結果。
以中央電視臺的節假日出行報道為例,其數據和可視化圖表來源于高德地圖或百度地圖,從整體角度展現實時路況并預測擁堵路段,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然而,從內容來看,核心部分基本由他者提供,記者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的作用體現較少,對于數據的依賴限制了新聞的發揮,企業對數據的壟斷讓新聞媒體成為附庸。
2.3 相關性預測不能代替因果分析
大數據時代,處理的是全體數據而非抽樣,關注于相關性關系而非因果關系。舍恩伯格認為這將會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大數據的相關關系分析法更準確、更快,而且不易受偏見的影響。”“通過去探求‘是什么而不是‘為什么,相關關系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了這個世界。”[6]傳統的預測性報道主要以因果邏輯作為預測的方法,通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探尋未來,這是兩者本質的差異。希望完全以大數據技術進行預測性報道的生產這一觀點本身就存在矛盾,在現今的新聞實踐中表現為方法上的分離和預測結果的偏差。
2.4 對預測性報道的爭議
預測性報道在誕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仍舊沒有大的起色,其原因與其特點密切相關。新聞被普遍認為是“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而“預測”是對未來事物的推測,本身帶有不確定性,其真實性受到質疑。同時,預測性報道存在著方法吊詭的現象和非獨立的特征,其定義也飽受爭議,而從長遠來看,大數據并不能緩解突破這些障礙的難度,即便是逐漸成熟的大數據分析技術也不能保證預測結果的準確性,“黑天鵝事件”的存在預示著預測永遠存在風險,這是無法僅靠技術就能解決的。
3 預測性報道的出路探析
即使大數據時代預測性報道仍舊面臨重重困境,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對于新聞業的影響卻不能小覷。現今,大數據處于蓬勃發展的態勢,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在普遍的贊譽聲中需要我們以辯證的態度看待大數據為新聞業帶來的影響,取長補短尋求進階
之路。
3.1 正確認識大數據
大數據作為新興技術還沒有發展成熟,“大數據熱”中不乏炒作的成分,網絡語境下存在對“技術神話”的建構。[7]被業界稱道的谷歌流感預測在四年后遭遇了滑鐵盧,由于媒體對成功預測的大肆報道讓“流感”一詞的搜索量迅速攀升,直接影響到了數據的客觀性,這說明預測過程中仍然無法擺脫人為因素的干擾。然而,大眾僅對成功案例留下印象而忽略了失敗的可能性,在官方媒體、專家等權威機構對大數據的一致認可下,形成大數據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認知。值得一提的是,公開報道的成功案例中很多并未涉及專業的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甚至其數據量遠未達到“大數據”的標準,因此并非所有貼上“大數據”標簽的結論都是可信的,大數據被過度魅化了。
3.2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
預測性報道多是對社會領域事件的預測,20世紀初有學者指出社會預測的變化趨勢就是“由以定性為主的傳統科學預測走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現代預測”。[8]契合大數據時代的現狀可以說大數據技術將成為預測性報道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方面,一旦確定算法的嚴密性和客觀性,根據全數據而分析得到結果的過程中基本不存在干擾因素,這也是大數據能夠精準預測的原因;另一方面,傳統的經驗性預測能夠彌補因數據源中無效和空白信息而產生的偏差。
3.3 回歸新聞的本質
新聞產生于人們溝通和了解情況的社會需要,“預測性報道的核心功能可歸納為:趨利避害,表現為把握先機、計劃安排、輔助決策、社會預警等功能”[2],無論是對全數據的抓取和挖掘,還是利用相關性對數據的分析,都不是新聞業的長項,如果用單一的數據和圖表來代替新聞報道,那么就脫離了新聞的本質,也無法體現社會意義和價值。新聞從業者應創新思維方式,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原因并進行分析和預測。
總體來說,大數據能夠為預測性報道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現階段其影響力有限,社會中存在諸多的“黑天鵝事件”,新聞的本質也要求從業者不能僅憑借數據進行預測報道。雖然預測性報道在大數據時代仍然面臨重重困難,但是當大數據脫離“神壇”,發展成熟時,其數據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將會成為預測性報道發展的一大助力。
參考文獻
[1]程道才.西方新聞寫作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2]劉勇.社會轉型中的預測性報道芻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3(6):69-73.
[3]李曉靜.中國預測性報道:現狀、問題及前瞻[J].現代傳播,2004(2):45-48.
[4]喻國明,李彪,楊雅,等.新聞傳播的大數據時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李天行,周婷,賈遠方.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融媒體工作室”再探媒體融合新模式[J].中國記者,2017(1).
[6]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盛楊燕,周濤譯.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7]何睿.微博語境下大數據“技術神話”的建構與批判[J].當代傳播,2015(2):69-71.
[8]閻耀軍.社會預測學基本原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