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
摘 要 大數據技術在媒體行業的運用深刻影響了新聞的生產方式,數據新聞成為創新實踐理念,其可視化呈現方式也將深刻影響人們理解世界的模式和框架。大數據時代的媒體人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數據驅動使新聞更加真實飽滿,“數據素養”對媒體人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媒體人角色轉換為意義生產者,賦予宏觀的數據信息以易于接受的意義,提供可靠的分析和預測。
關鍵詞 大數據;數據新聞;媒體人;意義生產者
中圖分類號 TP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0-0038-02
“大數據時代”是最早由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提出的IT行業術語,IBM曾把大數據的特點概括為“5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低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行業的迅猛發展,“大數據(Big Data)”一詞被越來越廣泛地提及。機器人寫稿、新聞數據化、新聞聚合平臺實現精準分眾……大數據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為現代新聞傳播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媒體轉型強有力的引擎,但與此同時也給媒體功能和角色定位、媒體從業者的業務能力、媒介經營管理等都帶來嚴峻的挑戰,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戰略和變革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
1 數據和新聞
數字化時代來臨后,社會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信息—數據(大量的)—信息爆炸(從量變到質變)—信息形態的變化(大數據)[1]。大數據新聞作為一種全新的新聞生產方式進入我們的視野。2012年,全球編輯網(Global Editors Network)發起設立了“數據新聞獎”,旨在展示最佳數據新聞實踐、彰顯數據新聞的魅力和價值、啟發記者和媒體,成為國際上第一個表彰數據新聞領域優秀作品的專業獎項。
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是新聞生產的準則,基于大數據的新聞生產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碎片化截取和解讀。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大數據更好地實現了精確性和預測性,提供給我們有效的信息來幫助我們對環境做出合理判斷。獲得2016年度數據新聞獎的作品之一是出自于美國BuzzFeed News的《天空中的密探》。通過分析一定時間段內從航班追蹤網站Flightradar24上得到的200架聯邦飛機定位數據,BuzzFeed News用地圖的形式呈現出航班的時間變化序列和動態,使得廣大用戶能一目了然地感知數據。
數據新聞亦可被視為一種不同于傳統文字的新的媒介,數據的可視化呈現起到重要的作用。麥克盧漢的著名論斷“媒介即訊息”指出任何一種媒介—即人的延伸—都會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環境,對“整體的心理”和“社會的復合體”產生影響。媒介的影響在于引入了一種全新的尺度,不同的內容呈現格式改變了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環境的框架,最終影響了人們的交往方式[2]。新聞以信息圖表、動態數據等可視化方式呈現出蘊藏在巨量數據背后的現象和趨勢,這將對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認知基模都產生一定影響。從“用事實說話”到“用數據說話”,對于傳播經驗學派這也許是一次新的發展契機。
2 媒體人的角色悖論
大數據時代的媒體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互聯網社交平臺的發展加速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和受眾的距離被無限拉近,媒體人不僅可以依托這些社會化媒體擴充新聞來源、發現更多新聞線索,從而豐富報道內容,還能夠借助后臺的受眾大數據資源實現對受眾的精準定位和個性化的內容分發,挖掘潛力受眾,發揮“長尾效應”。此外,來自方方面面的巨量級數據蘊含著無數信息,通過抓取、挖掘、分析這些數據,從多維度進行相關性預測,媒體人所生產的新聞報道顯得更加飽滿和充實,提高了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減少了內容的不確定性。大數據也使得機器化新聞生產時代成為可能,一定程度上,傳統的媒體人被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完成更具深度的新聞報道。對各種新技術的學習掌握,也使得媒體人的社會地位和競爭力均有提高。
而另一方面,從行業思維到業務能力,大數據時代對媒體從業者的要求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媒體必須適應新的信息生產傳播方式,媒體人更應具備新時代的“數據素養”。傳統的文字寫作、音視頻制作已不能滿足數據新聞生產的需要,掌握一定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對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處理以及運用設計、計算機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將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成為媒體從業者努力的目標。此外,如何在“人人都能當記者”的“草根媒體”時代突出自身的專業優勢、整合更多社會資源、提供更多專業訊息,也是值得每一位專業從業者思考的問題。
3 大數據時代的意義生產者
“如果數據被賦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數據能夠提煉出規律,它就是知識;如果數據能夠借助各種各樣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礎之上為我們提供正確的決策,它就是資源?!盵3]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人角色是信息采集者,主要工作內容是報道事實。在融合媒體時代,媒體人角色是平臺構建者,主要工作內容是聚合社會化信息。在大數據時代,媒體人角色是意義生成者,主要工作內容是闡釋實踐的影響[4]。
在傳播學中,意義與廣義的符號相聯系,以符號的涵義為其存在形態。符號學的創始人皮爾士有這樣的論斷:“一切觀點都必須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說是由表明意義的符號構成的?!盵5]他強調符號作為精神內容的載體在傳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因此,賦予數據符號以涵義,是數據新聞傳播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同于傳統文字新聞采用語言符號為載體,數據新聞更多以數碼、圖表等直觀的形式呈現。因此,這些數據信息和圖表要傳達給受眾哪些信息和意義,需要記者的解讀,需要記者考量和評價數據的意義主題,驗證結論的合理性,把抽象、剝裂的宏觀信息轉化成與普通人息息相關、易于理解的信息,并提供科學的分析過程,使讀者了解數據中蘊含的事物發展趨勢,對自身的生活產生影響,從而形成合理決策。由于當前一般受眾還缺乏對數據信息的自我解讀的專業能力,媒體人的“意義生產”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大數據時代的媒體人所承擔的“編碼者”(執行符號化和傳達功能)的角色更加深刻。
與媒體人的數據素養相適應,媒體也應重視受眾媒介素養的培養。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否有助于縮小“知識鴻溝”還依舊在討論當中,大數據的迅猛發展也難免會引起人們對于擴大“數字鴻溝”的后果的擔憂。為了適應數據新聞的傳播和發展,媒體人的業務水平和技術能力會得到不斷的提升,廣大受眾接受數據信息的能力也應逐步提高。媒體人在承擔意義生產工作的同時,也應有“培養受眾數據素養”的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數據呈現方式和更加易于大眾吸收的解讀模式,以更好地建立起與受眾的對話交流渠道。
參考文獻
[1]倪寧.大數據時代的傳播觀念變革[J].西北大學學報,2014,44(1):139-145.
[2]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31.
[3]尹明華,陳菊紅.大數據時代的大媒體[EB/OL].人民網,2013-01-17.http://scitech.people.com.cn/GB/n/2013/0117/c1007-20228941.html.
[4]王斌.大數據與新聞理念創新——以全球首屆“數據新聞獎”為例[J].編輯之友,2013(6):16-19.
[5]Charles Sanders Peirce, The Law of the Mind,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ol.3,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3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