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紅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網絡借貸開始迅猛發展,2016年8月24日,由銀監會牽頭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機構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正式發布,這部P2P行業首部“基本法”,被業界認為是最嚴新規。網絡借貸平臺通過互聯網實現資金信息的對接和交易,手續簡單、準入門檻低、靈活多樣、收益率高,有效解決了一些投資者的閑置資金,但在其在監管環境、資金運營、合作機構上的風險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探討互聯網+時代網絡借貸的內控風險,以此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借貸 風險控制
一、前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已經開始進入我們生活,與此同時網絡融資理財、網上投資、網絡金融產品銷售等互聯網金融業務也迅速發展,借助互聯網進行資金借貸備受個人投資者和中小微企業歡迎和廣泛使用,顯現爆炸式的快速發展趨勢。
互聯網金融貸款一般有兩種模式:種是以電商為基礎,在注冊客戶范圍內的貸款,因為是在產銷貸這個鏈條上運營的,也被稱為互聯網供應鏈借貸,比較典型的代表有阿里金融。第二種是P2P平臺貸款,在有陸金所、人人貸、愛錢進等。P2P是互聯網金融理財典型模式之一,2012年之前,全國總共的平臺只有數百家左右,之后,P2P借貸行業進入了巨大爆發期。2013年底,平臺數量上升到692家,2014年底新增平臺數量呈現井噴模式,根據數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8月,P2P借貸的平臺數量已經多達4592家。與此同時,2016年8月份全國P2P網貸成交額2064.78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環比增長1.02%,同比激增85.5%。隨著平臺數的增加,行業規模的擴大,這個行業的風險也日益暴露出來,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大量P2P平臺倒閉或者跑路,甚至有一些惡意詐騙事件發生。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P2P公司頻繁發生跑路事件。2016年8月24日,由銀監會牽頭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機構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正式發布,這部P2P行業首部“基本法”,被業界認為是最嚴新規。
二、“互聯網+”時代網絡借貸內控風險的表現形式
互聯網金融在迅猛發展的同時,行業風險逐步表現出來,并且暴露出其平臺在法律環境、業務風險、控制活動、內部監督等多方面的缺陷。
1.環境風險:監管職責不清。2005年以來,以Zopa為代表的網絡借貸模式在歐美興起,之后迅速在世界范圍內推廣開來。2006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家P2P借貸網站拍拍貸,現在已經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互聯網網絡借貸仍然屬于一個新興行業,對其監管的問題一直被受關注。監管的缺失和不足,是互聯網網絡借貸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目前,我國并沒有針對互聯網借貸業務的明確法律規定,由于互聯網借貸的提供商沒有被納入正式金融機構的范疇,導致現行監管體系無法完全覆蓋,互聯網金融管理分散零亂,主要表現在:
一是監管的相關政策法規缺失,在實際互聯網借貸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欺詐等政策紅線,出現問題后涉及的責任確定、承擔、仲裁結果的執行等問題難以解決。一直到2016年8月,我國正式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機構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這是P2P行業的首部“基本法”;二是互聯網借貸平臺的監管手段及力量不足,目前我國雖然出臺了多項各部門共同發聲的法律法規,協同監管效力逐漸顯現,但依然是分業監管機制,所倡導的對金融市場的現場檢查和監管形式更多地適用于傳統金融業,無法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造成了監管手段和力量的不足。2016年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年會”上,金融監管與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相關話題備受矚目。
2.資金活動上的風險。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月底,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量達到3917家,其中問題平臺達到1351家,問題平臺家數超過行業總平臺家數的三成。僅在1月份,新上線平臺數量為59家,新增問題平臺則多達88家。特別是2015年底“e租寶”事件的爆發,涉及金額超過500億,給廣大投資者帶來了慘痛的損失。互聯網借貸平臺頻繁出現跑路事件,與借貸平臺的資金活動方式有很大關系。
一是資金來源上的風險。在比較常見的P2P借貸平臺上,投資者可以很容易的發現,與傳統的理財產品和信托產品相比,投資網絡借貸的門檻非常低,投資者最低投資金額只有50元。對于投資者的身份各家借貸平臺沒有具體要求,只需注冊成為會員,將資金轉入網站設立的賬戶,就可以進行放款。由于資金來源難以審查,這些網絡平臺就有被用作洗錢工具或者從事非法集資的風險。二是資金安全的風險。隨著網絡借貸平臺跑路、破產、資金池、自融等負面事件的影響,在此背景之下,平臺資金安全自然成為理性投資者在選擇時最關心的問題,于是資金托管應運而生,成為P2P平臺增信的法寶。但是實際操作上,仍然有一些號稱在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了托管的P2P平臺,在投資者注冊完成后進行充值時,直接在平臺輸入銀行卡號和綁定手機號便可實現充值,并沒有跳到第三方支付機構頁面。多位分析人士表示,這種平臺多為偽資金托管平臺。不過,即使真正進行資金托管的平臺,依舊有辦法動用投資人的資金。大多數投資者現在有一個普遍的誤區,以為資金托管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便無法動用投資人的資金。實際上,在第三方支付的通道型服務中,資金安全問題并未得到解決,借貸平臺實際上擁有所有用戶、所有資金的支配權;在托管型服務中,這個問題貌似得到了解決,借貸平臺不能動用二級賬戶中的資金,但是事實上,平臺仍然有辦法挪用,托管機構很難將每筆交易進行核實,平臺完全可以虛構項目和交易信息,然后發出取錢指令,錢很快就可以轉到平臺指定的賬戶。
3.平臺合作機構上的風險。2016年3月17日,關于“某知名保險公司收到保監會通知,要求其在3月23日之前,清退所有P2P平臺資金安全類保險,P2P平臺必須撤銷類似宣傳”的傳聞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盡管真偽性無法認證,但是表現出了現行很多互聯網借貸平臺都有與金融機構進行合作開展業務,主要表現在與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互助擔保公司、民間融資服務中心等,與機構合作上的風險主要表現在:
一是信譽風險。由于投資者是通過借貸平臺進行投資的,很容易帶來認識上的混淆,若到期兌付未能實現,很有可能由平臺承擔后續的善后工作,影響平臺自身信譽;二是后續資金的管理問題,對于現行的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互助擔保公司、民間融資服務中心等,優質資源都是自己經營,剩余項目或者因為杠桿率限制無法直接經營的項目才會交由網絡借貸平臺,因此互聯網借貸平臺為了保障借款質量,必須自身要有很強的風險控制能力,與合作機構的關系要非常緊密,而這也是很多網絡借貸平臺的弱勢所在。
三、防范網絡借貸內控風險的相關措施
互聯網借貸平臺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民間資本大量積累與中小企業資金缺口不斷加大之間的矛盾,提高了對小額信貸市場的配置效率,但其在平臺監管、資金管理、結構合作上應該進一步加強,防范的主要措施有:
1.明確互聯網金融的性質,創新監管力度。明確互聯網金融的性質,是進行監管的前提。2015年10月,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銀發(2015)221號),明確互聯網網絡借貸的中介性質,指出在個體網絡借貸平臺上發生的直接借貸行為屬于民間借貸范疇,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范,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意味著P2P平臺不能為借款人提供擔保的職責,但沒有明確是否可以由第三方提供擔保。在明確中介結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現有“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監管模式,進一步界定應該是由哪個部門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和業務進行日常監督和管理,使監管部門各司其職,避免再次出現監管真空的現象。因此,我們還有待監管細則的進一步出臺落地,對互聯網借貸平臺的行業準入、業務規范、違法懲處、退出機制做出進一步的規定,使互聯網金融機構有法可依,使監管機關有監督標準,使投資者受到法律保護和約束。
2.提高網絡借貸平臺的透明性,完善信息溝通,加快技術創新。其一,規范投資人資格審查問題,完善征信系統。“低門檻投資”一直是很多網絡借貸平臺的宣傳用語,但存在非法集資的風險,因此應該鼓勵互聯網借貸平臺逐步探索投資人資格界定問題,可以考慮借用商業銀行的做法,對投資者進行風險偏好、承受能力等方面進行篩選。在此目標下,網絡借貸平臺必須要借助征信系統,2013年11月,央行頒布了《征信機構管理辦法》,越來越多的商業化征信機構開始向互聯網借貸平臺提供征信服務,因此我們應該整合現有的各類征信系統與數據,增加接入征信系統的合法機構,促進信用信息的交換與共享,提高數據和信息的使用效率。
其二,加強自身相關信息披露,給投資者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互聯網借貸平臺更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網絡技術上的優勢,強調其自身平臺安全性的同時,對于一些核心數據尤其是流動性指標和壞賬率指標,在不涉及商業機密,但與投資者資金安全相關的數據上,P2P網貸平臺及專業放貸人應該及時做出說明。充分披露自己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通過自己的營銷渠道,建立與投資者常態的溝通機制,對各產品的市場風險要提前揭示,提醒投資者理性投資。
3.加強行業聯盟,推動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建設。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于2016年3月25日在上海成立,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國家部委共同組建的全國性行業自律組織,承擔著制定互聯網金融經營管理規則和行業標準,促進從業機構業務交流和信息共享,建立行業自律懲戒機制等職責。可借鑒日本、英國的經驗,由自律組織充當“準政府機構”,承擔部分政府的監管職能,填補在立法修法過程中的規范及監管空白,通過加強行業自律管理,規范和引導互聯網金融機構行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秩序。同時要進步完善互聯網金融行業相關數據的統計匯總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了解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真實情況,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它進行調控和管理。
四、結語
任何金融的核心問題都是風險控制,雖然目前互聯網借貸在內部控制上還存在多種風險,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今年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中,需要“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可以預見,未來互聯網金融監管將會逐漸步入正軌,互聯網金融將會更加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