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
[關鍵詞]公證業務;風險與方法;因素
伴隨著公證業務的急劇增加,公證賠償也隨之增多,公證上訪和訴訟從無到有,由少變多,公證糾紛的案例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加上媒體的片面報道后,公證在公眾的眼里成為有“過錯”方,公證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存在的問題
在公證實務中,認定過錯的標準和被認定有過錯的行為比較模糊。《公證法》只是授權公證機關的核實權,并沒有對公證的形式性審查和公證的實質性審查進行區分。實質性審查不僅要對申請材料的要件是否具備進行審查,還要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內容是否符合條件進行審查。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從外部的因素看公證:在實際工作中每一項公證既要做形式性的審查,又要做實質性的審查。如果只做了一項審查,出現問題公證就成為有“過錯”方,就會出現賠償和訴訟及上訪的現象。如果每一項公證既要做形式性的審查,又要做實質性的審查,就會出現許多公證不能辦理,當事人就會在公證處吵鬧,使工證機構不能進行正常辦公。當事人會說公證機構難辦事,機關作風,不為老百姓著想,辦事怎么這么難,與公證機構的公證目的:預防糾紛,減少訴訟相違背。公證為窗口單位,窗口單位代表的是政府的形象,不能讓這樣的情況發生。
在公證實踐中,公證一出現問題,有的當事人也會求助律師。有的律師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時又懂得法律,知道公證并沒有明確公證的事項做實質性審查和形式性的審查,而大做文章。告訴當事人公證只是證明的效力,對當事人所說的事情不做審查,只是證明是當事人本人所說的,是真實的意思表示,是自愿并沒有受脅迫和威脅。律師會避開公證的證明效力的真實性,從實質性或形式性的審查加以挑漏,替當事人和公證處打官司。媒體、報社和律師的不當介入,要求索賠、訴訟和上訪的當事人逐日增加,為了穩定社會和建立和諧的社會環境,使司法公證的訴訟、上訪成為一項重要的司法工作。
(二)從內部的因素看公證:公證機構的上級單位給公證機構的收費指標也年年遞增,公證機構從司法機關變成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自負盈虧,使公證機構和公證員個人都承擔著家庭的責任、社會責任和艱巨的任務。法定公證業務很少,公證機構之間的競爭顯現。為了求生存,公證機構開辟新的業務領域。近幾年伴隨著房地產業務的發展,公證的業務也隨之發展,公證逐漸成為一個富有的行業,公證收費的逐年遞增,為人們所關注。公證賬面的遞增的數字, 成為納稅的主力軍。伴隨著收入的增加,各種問題和不足,全部呈現在大眾的監督之下,在公眾的視野里。
三、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在對外部因素方面,要擴大公證界的影響力,做正面的宣傳和報道,以期待社會的理解和認可。公證機構要積極參與社會事件,擴大公證在社會的影響力,提高公證業的公信力
(二)建立公證管理局域網。建立公證管理局域網,實現公證機構和公證機構有關數據的及時傳輸。如虛假證明材料的快速傳遞。為了達到目的,有的當事人拿著虛假的證明材料在這個公證機構辦不了,問明公證員為什么辦不了公證的原因,把虛假證明材料做得更加完善,又到另一個公證機構要求辦理公證。虛假證明材料應在局域網公布,使各種虛假的證明材料遠離所有公證機構。建立誠信記錄網絡平臺,只要當事人提供虛假的證明材料申請辦理公證的,公證機構應對其不良誠信行為記錄在案,不能出現這個公證機構不行,就去另一家公證機構。
(三)建立公證的救濟制度。自《公證法》頒布以來,公證機構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原來的行政機關轉變為不以營利為目的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不能根據風險等級浮動收費,不得無故拒絕辦理高風險的公證業務。但是公證機構承擔的公證民事責任,公證機構與當事人之間是平等的契約關系,不因為收取的公證費少而公證的賠償就少,是根據公證的標的和造成損失的多少而進行公證賠償的。而公證的賠償基金是根據公證的收費的多少而賠付的,遠遠不夠公證的實質性賠償,所以要建立公證的專項基金,補償公證賠償的不足。因為公證機構是獨立的法人地位,如果賠償不足,出現的情況可想而知。公證機構在辦理公證的過程中嚴格履行了法定義務和法定程序,不應是否進行實質性審查和形式性審查來判斷公證的過錯責任和賠償責任,應當如何認定公證賠償責任的性質和范圍等做出具體的法律規定,如何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決,這關系到公證機構的未來的發展。
公證質量過錯追究責任制,賠償責任制的建立,確實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建立專項科目,將該項費用用于假證、錯證、瑕疵證得賠償,應按公證收入的總額百分比確立公證賠償基金,實行專項存儲。除建立公證賠償基金外,還應在公證機構內建立公證員個人職業風險保證金,應按每人每月的公證收入百分比設立。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有利于公證機構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做到誠信、守信。也關系到公證當事人——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同時還關系到社會穩定和進步,為避免糾紛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公證活動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各個領域。公證賠償這種責任形式不但體現了對公證當事人的經濟補償功能,使其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公證是承擔責任的職業,而且是承擔沉重的經濟責任,一旦出現公證質量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嚴重的經濟利益,甚至危及公證處生存。提高公證質量,維護公證信譽才能使公證制度得以完善和發展。
(四)加強對偽造、變造提供虛假證明材料加強打擊力度。隨著房地產業務的開展,公證業務量的遞增,公證的案件也逐年遞增。有的當事人使用偽造、變造的虛假證明材料騙取公證,給公證機構代理了巨大的執業風險。
(1)如在辦理繼承公證中就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在填寫繼承關系證明表時,少遺漏繼承人。由于我國的公安局和派出所的家庭關系的檔案不全,有的根本沒有關系證明的戶籍檔案,有的當事人全家要不沒有工作,要不就下崗,根本沒有人事檔案,房產又動遷,居民委也不能開具證明。找一個打工的單位蓋的親屬證明表,在辦理公證時遺漏了繼承人,繼承的房產又出售了以后,遺漏的繼承人要求公證機構賠償。繼承人已經把出售的房款花完,公證機構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公證機構的取證很難,相關單位不配合,我國沒有一部法律來保障公證機構的調查取證的權利。
(2)提供假的證件和冒名頂替。年齡大的當事人的身份證明是長期有效的,與本人都完全像,還有十年生效的身份證明,基本上都是學生,學生的成長很快,身份證明也基本上不太像,只能從五官上辨別。如有當事人找一個有親屬關系的人來冒名頂替,如姐妹關系,兄弟關系,有的長相很像,魚目混珠,出現錯證,公證機構和公證員承擔全部責任。對于當事人故意騙取公證書的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加強打擊力度。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和諧的社會里,公證機構是這和諧社會的一分子,更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分子。公證的職業是高風險的職業,只有防范風險,保護自己,才能更好地預防糾紛,減少訴訟,為構建和諧的社會保駕護航。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