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
摘 要: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教學需求。新課改要求小學數學教育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數學解題設疑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發揮自身的能動性順著教師的引導最終得到答案,在此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重點以小學數學解題教學為探究基礎,旨在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推進,教育領域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小學數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點與難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與數學應用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一改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簡單來說,核心素養就是通過數學學習獲得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學主觀理解能力,使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能夠有明確的思路、精準的解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降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難度。筆者認為,通過解題教學設疑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解題內容要帶有啟發性,從而加強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小學數學之所以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難點,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學數學的邏輯性與思維性,學生更多的是接觸數字。基于此,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將實際生活案例融入小學數學解題教學中,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體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由于小學生心智發展不夠成熟,好奇心比較強,這就要求解題內容必須要帶有啟發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動腦思考。
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中,由于面積知識內容通常會與幾何周長知識掛鉤,如:正方形周長為24 cm,求該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為7 cm、寬為5 cm,求長方形的面積。該問題主要是通過周長得出正方形邊長,從而求出正方形面積,為了能夠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個正方形教具和一個長方形教具,二者周長相等,讓學生解上述問題,最終得出長方形面積為35 cm2、正方形面積為36 cm2,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二者周長相同、面積不同呢?這時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其中的問題,通過分析不同長寬的長方形最終得出結論,即四邊形長寬差越小面積就越大。之后教師需要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接連:同學們,通過以上知識探究,如果大家想買一張四邊形的餅,要買什么形狀的呢?學生:“正方形!”通過解題對比、設疑、引導、融入實際,從而加強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二、通過質問性問題,讓學生動手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數學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提問、學會質疑,這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任何數學知識的形成都是從質疑開始的,如果學生能夠提出問題,那么該學生思維能力自然不會差。質問就是一個嚴謹的習慣,通過質問解決問題,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在數學解題教學中,當學生遇到不會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先不要急于給出學生正確答案,而是通過其他問題來引導這一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去質疑、去解答,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例如,在“一位數乘三位數”教學中,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能力,教師必須要讓學生進行思考,如:9×997=?。該問題如果用傳統的方法計算,對于小學生來說該數學題比較繁瑣,很多學生在實際計算中都出現了錯誤,為了能夠讓學生質疑,教師必須要發揮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提問:
教師:“同學們,你們計算這道題用了多久時間?”
學生:“一分鐘!”
教師:“大家能夠口算出這道題嗎?”
學生們紛紛搖頭說:“太難了!做不到啊!”
教師:“有一種方法能夠在10秒鐘之內即可口算出該題,請同學們自主探究一下!”
為了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讓學生自主探究環節必不可少,然而讓學生發現解題方法也具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探究中進行引導:“多少減去所多少等于997呢?”“是否能夠將乘法變成減法呢?”這時聰明的學生即會發現:9×997=9×(1000-3)=9×1000-9×3=9000-27=8973。其他學生聽到該答案后也會豁然開朗,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深度。總之,數學知識是非常靈活的,不同知識之間也帶有一定關聯性,通過一系列的引導教學能夠讓學生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總之,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中的重點與難點。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能力,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通過解題教學來開拓學生思維,加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質疑,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金順玉.構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個性化數學課堂,讓學習真正發生[J].新課程,2014(12):45-46.
[2]陳敏,吳寶瑩.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學數學教學,2015(4):67-6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