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毅
摘 要: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點往往是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在關鍵之處抓住這些疑難問題,深入思考,才能領悟文章的內涵。閱讀課文時,如果能于無疑處生疑,于有疑處質疑問難,并進行分析和解決,就能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同時有效地促進思維的發展,從而提高思維品質,加深對課文的認識,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質疑;激發;閱讀教學
一、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
問題的設計不能隨意。首先,要有目的、有重點地設置疑問。提問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思維,而不是為提問而提問。例如,教學《草原》一課時,老師針對“到處是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一句質疑:“翠色怎么會流?怎么會流到天邊云際去呢?”就此問題設置思維熱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帶著上述問題抓住主線,感知課文,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第一段,一邊讀一邊想,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幅幅畫面:“整個草原只見濃綠的草色連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線,望不到邊際,像綠色的海洋。”進而引導:“草原的綠色不會流動,但由于綠的鮮亮,微風吹來,綠草隨風擺動,形成層層草浪,給人什么感覺?書中用了哪四個字?”學生回答:“翠色欲流。”教師又問:“好像綠色在流動。草原無邊無際與藍天相接,微風吹來,草浪起伏,輕柔地向遠處延伸,你會看到什么?”學生答:“看到草浪輕輕流入云際。”教師小結:“作者僅以一句話就寫出草原的美。”讓學生體會意境,這就是要緊的地方,教師找準了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的結合點,一點點地引導,從而奠定了課堂教學的基礎。
二、激發思考,提問要靈活
提問能夠啟發孩子的心智,促使孩子進行積極思考來解決疑問,這樣課堂氛圍就活躍、融洽了。如《草船借箭》一課。
師:同學們,到底是哪個問題困擾著老師呢?
(師板書: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到底想過些什么?生齊讀。)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可以看《三國演義》。
生:可以上網查詢。
師:是呀,可咱們現在是在課堂上,身邊既沒有《三國演義》,又沒有電腦,怎么辦呢?
生:我們可以動動腦子。
生: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后再來解決。
師:不錯,反復讀書,認真思考,也能解決這個問題。下面請同學們分組研究這個問題。老師建議每個小組中的人員分好工:先是一人讀課文,其余同學邊聽邊想課文中哪些材料與解決這個問題有關,讀完課文后互相交流、討論,一人準備匯報,其余同學準備補充。
(學生讀文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引導。)
師:剛才同學們學習、研究得很投入,可見這個問題確實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接下去我們來匯報,按照這樣的規則:我認為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肯定想到(什么),我的根據是(讀課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體地說一說我是怎么根據這個材料想到這點的。
(學生說得有理有據。)
老師用“到底是哪個問題困擾著老師呢”這樣一個自答式的問題開頭,一下子就拉近了師生距離,使得學生們降低了對老師的畏懼之心,積極地投入到問題的探討之中。這樣,孩子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被老師調動起來了,并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三、激勵學生大膽質疑
教師要激勵學生大膽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許是恰當的,或許是不必要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教師務必區別對待,不能斷然否定。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適當加以點撥,并進行必要的整理和歸納,切忌蜻蜓點水,主次不分。
如在講讀《落花生》一課時,我在學生初讀課文質疑時,我就根據問題作出了如下處理:
生:為什么花生要挖起來才知道有沒有果實?
師:你多讀幾遍,自己肯定能知道答案。
(這一問題顯然是學生對書沒有讀透而提出的,我在教給學生釋疑方法的同時,也給了學生充分的信任。)
生:作者說“讓它荒著怪可惜的”,為什么不用“挺可惜的”呢?
師:同學們,大家覺得呢?
生:我覺得兩個詞沒有多大的區別,意思差不多。
生:我覺得“怪可惜”比“挺可惜”程度更深,用“怪可惜”可見母親不想讓地荒著,太可惜了。
(用詞這類的問題經常出現于課堂,將問題拋給學生,同學各抒己見,有利于領悟中國語言文字的豐富與精彩。)
四、語文教學中質疑提問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堂質疑提問后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能即問即答
新課程進入語文教學課堂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表現欲與以往相比大大增強,于是教師的提問成了學生展示自己的大好時機。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課堂參與度,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同時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關系。
2.語文教學中的質疑提問要注意使用恰當的語言和語調,不能平淡如水,也不能一調到底
總之,教學其實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而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多問,課前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提高自己的質疑提問藝術,讓學生在“問”中長知識,在“問”中出成果。
參考文獻:
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