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興平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模塊的教學一直備受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究其原因,小學應用題不僅分值在考試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其內容亦與現實生活存在著極強的關聯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的教學效率能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為此,研究內容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效率進行探討,希望能為廣大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教學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
小學數學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數學應用題作為綜合性題型,其良好貫徹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進而促進而學生在日后的數學學習中能游刃有余,提高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
一、創設生活化情景,增進學生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足以見得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式。為此,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必須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從而盡可能地提高應用題的教學效率。值得強調的是,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是因為數學與生活關聯性強,數學應用題源于實際生活,將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應用題學習的意義所在,進而幫助學生將數學應用題中的知識融入實際生活中,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例如,教師在應用題的教學設計中要盡可能地結合現實題材,擺脫傳統應用題重“數字”的表述形式,將數學應用題的題干與實際生活中的自然知識、生活嘗試、環保問題和商品買賣進行對接,并以漫畫或情境圖的形式進行表述,讓學生在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強化將生活化情境與數字相結合的能力。
二、挖掘應用題解題技巧,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每種應用題都有特定的解決方法。為此,教師要在平常的備課中為學生總結針對性的解決技巧和方法,讓學生能在實際解題中少走彎路,從而提高應用題的教學效率。
(一)方程法解題
方程法的解題方式有利于學生對題干信息進行整理,培養學生的順向思維,進而達到解題的目的。為此,在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選擇中,要靈活運用方程法進行解題。例如,“甲、乙兩列火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1.5小時在離中點18千米處相遇。已知甲車速度是乙車的1.2倍,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米?”這道題單存的運用算數法分析題干信息較難,為此,便可以通過方程法進行解題,即18×2÷1.5÷(1.2-1)=24÷0.2=120(千米),120×1.2=144(千米),120×1.5=180(千米),144×1.5=216(千米)。通過方程法對題干進行分析更加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解題能力能有效得到鍛煉。
(二)綜合法與分析法解題
綜合法應用題解題方法是從已知條件著手,逐步推導出所要求的內容。而分析法則是強調從問題出發,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例如:某農場有兩個果園共30畝,第一個果園收蘋果3500箱,第二個果園收蘋果2800箱,每箱蘋果重100千克。平均每畝收蘋果多少千克?”對于該題目的解答方法可以有分析法和綜合法兩種。
分析法:由題知,一共有地30畝,共收蘋果2800+3500=6300千克。每箱蘋果100千克,6300箱蘋果共6300×100=630000千克。則平均每畝收蘋果630000÷30=21000千克/畝。
綜合法:(3500+2800)×100÷30=21000千克/畝。
此外,教師在教學時亦可將兩種方法同時運用,增加學生的分析角度,讓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更加多元化。
三、融合實際教學情況,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當前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效率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尤其是對那些涉及購買行為的應用題,很多學生對題干中的數字理解不清,不會結合實際情況對題目進行分析,進而導致在實際解題時出現各種錯誤。為此,教師要著重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引導學生將應用題的題干與實際情況相對接,多從實際購買行為中出題,并讓學生通過逆向思維方式從實際情況向應用題設置的方向過渡,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小學課本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冰箱廠去年全年生產冰箱110萬臺,其中上半年產量是下半年產量的3/7,這個冰箱廠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產量分別各是多少萬臺?”小學生在接觸此類應用題時往往因為理解上的困難而難以解答。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引導,先通過課堂實踐的形式將題目還原,讓學生通過情境模擬的形式理清題干信息,進而正確的計算并得出答案。即下半年:110÷(1+3/7)=77(萬臺),上半年:110-77=33(萬臺)。
為了確保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質量,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展開策略分析,將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現實生活相關聯,打開學生的分析題干核心要點的思路,從而提高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王立明.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3(8):159.
編輯 彭 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