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全人教育理念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并在此基礎上全面培養學生,使得學生的潛能得到展現,將學生培養成為有道德、有素質、有理想、有目標的全能型人才。全人教育視域下,法律通識課程教學改革的開展,則是全人教育理念的具體實施。
全人教育理念,主要是將以社會為本與以人為本兩種教育理念進行融合,使得教育開展同時重視社會價值與人文價值。全人教育理念,符合現代化社會的需求,具有先進性與科學性,是新型的教育理念,其更適合在民辦高校教育實踐中應用,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而全人教育理念的具體實施,則表現為實施通識教育的過程。全人教育主張人之為人的教育,注重學生的心理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等。
(1)課程的目標錯位,課程的結構設置比較混亂。法律通識課程的教育目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二者之間的關系,課程的范圍比較狹小。課程結構缺乏規律性,課時數量較少,環節設置比較混亂。(2)高校法律通識課程的門數不足,選秀人數受到限制[2]。法律通識課程的學科范圍較小,師資力量不足,選修的人數學校會進行限制,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不利于課程的開展。(3)教學資源缺乏。高校對于法律通識課程不夠重視,法律通識課程教育改革仍處于發展階段,師資力量缺乏,教學資源遠遠不足。(4)教學模式單一。高校法律通識課程,其教學方法比較落后,教學模式單一,導致教學效率降低,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全人教育視域下,法律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高校提高對法律通識課程的重視,加大投資力度,為法律通識課程提供先進的教學資源,并且建立師資力量強大的教師隊伍,滿足學生的需求,打破高效法律通識課程的局限性。法律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將原本的《道德法律與生活》進行科學的替換,改用《法律基礎》進行教學。主要是由于法律基礎適合全校的學生進行學習,學校可以將法律通識課程,設為所有專業的必修基礎課[3]。對于高校商學系的學生,可以將《經濟法》作為基礎必修課程,將《經濟與法》、《生活中的法律》和《科技與法律》為全校通識選修課,從而去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視野。法律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主要的目的是使得各個學科的學生,都能了解跨學科知識,有利于學生了解法律,培養其創新精神。
高校法律通識課程內容設計,需要根據學生的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需要同時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理論與實踐能力,側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幫助學生開發潛能。高校法律通識課程,其屬于法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主要是傳播法律知識與理論,對學生政治思想與法律意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需要根據時代的特點,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根據專業學習與就業需求進行課程內容設計,融合各個專業學科的有關內容。設計滿足各個學科需求的法律通識課程,針對各個學科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選擇內容。例如,會計專業的學生,法律通識課程內容設計,需要加入審計、核算等法律法規。(2)將章節設定為專題教學。將法律通識課程原有的教材章節,設計為專題教育。主要是由于,專題式設置,能夠提高課程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課前進行資料收集,符合教育改革的需求。
法律通識課程質量的評價標準,需要從學生學習評價與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進行入手。課程的評價標準,需要依據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教學內容設計的科學性、教學過程的課堂氣氛、教學方法的先進性、是否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等原則進行評定。以法律通識教育的目標為標準,采取多種形式的考試,除筆試之外,增加學生課堂表現考評、論文撰寫水平的考評等,從而客觀的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價。
綜上所述,全人教育理念,是隨著社會發展,為滿足教學需求而形成的新的教育理論。其主要是將以社會為本與以人為本兩種教育理念相結合,并且通過通識教育的實施進行體現。全人教育視域下法律通識課程教學改革,主要包括法律通識課程的體系構建,法律通識課程內容設計,以及法律通識課程質量的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