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洋
大學生就業難日漸成為社會熱點問題,正在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其就業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及其發展、影響著社會的穩定。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每年高校畢業生都在遞增,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就業作為人類生存之本,而大學生又是就業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要的人才來源。他們具備相對全面和完善的科學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是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后備力量,因此,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舉足輕重。
根據數據顯示,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相比2013年699萬畢業生增長28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被冠以“更難就業季”稱號。2015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749萬,至2016年達到了765萬,與2016年相比增加16萬,同比增幅達0.97%。截至去年9月1日,2016年仍有全國普通高校的應屆畢業生能如期就業,往年積壓的未就業大學生又加入到2017年的就業大軍,與795萬應屆畢業生“搶飯碗”。其中還不包括成人高校,自學考試畢業生。這就意味著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將成為社會增加就業崗位的主要競爭者。因此,大學生就業就成為社會關注的大問題;雖然教育及相關部門提出并采取了相應措施,但大學生就業舒緩形勢仍不容樂觀。
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理念受社會各種價值取向的影響存在著很多誤區: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人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因就在于畢業生求職預期和企業的用人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對稱,他們在目標和角色意識上定位模糊,即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也沒有明確的求職目標,而這種自我認知以及對企業認知的缺失,是導致許多大學畢業生不能順利就業的原因之一。
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能考上大學拼命苦讀,一旦上了大學卻變得自由散漫,對市場和社會變化的關心度較低,多數學生不能把興趣、愛好與自己所學專業妥善結合,嚴重缺乏對畢業后人生路程的準備,對自己有多大潛能一概不知,到了畢業時就會出現就業恐慌現象。據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統計,大學生交流會對接成功率只在30%左右。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抱有一種“趕集”的心理,無目標、無準備,碰運氣,結果造成許多畢業生有意向而沒有信心,有信心卻準備不足的現象。
近年來政府為鼓勵大學畢業生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多方面為大學生創業創造環境,而多數大學生則感到創業艱難,多方面準備不夠,缺少充足的勇氣和決心,只有少數大學生認為就業找飯碗不如創業謀發展,勇于從誤區中走出來。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招生規模大幅度提高,畢業生數量劇增。現在國家雖然已經限制了擴招,但是這些年擴招的影響依然存在。擴招后200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僅為115萬, 到2017年已達到創紀錄的795萬人。與此同時,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有效需求有限,這種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就會長期存在。高增長則會形成高存量,如若不考慮社會需求而與之脫節的話,則會造成存量膨脹,最終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
在調查中發現,當代大學生在就業期間缺少系統的指導服務,更缺乏對就業、擇業的自身研討,在走向社會前,大學生應分析人才市場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類及適用性,把握自己專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變化及企業產品的情況,知己知彼在充分調研分析后選擇地域、行業、企業來就業。我國高校目前雖然都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但還有許多方面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還有部分大學生不了解國家有關就業的法規和政策,不能正確行使自己的就業權利而合理就業。
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就是學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是否能將所學知識轉化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現實情況表明,從大學學到的課程知識與實際工作崗位缺乏聯系。多數用人單位認為,應屆畢業生到崗工作,學什么專業干什么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很低,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
大學生就業難,還表現在一些用人單位條件也過于苛刻,選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優秀,要求應聘者必須有多長時間的工作經驗,能力要求也相對較高。結果高能低用,造成被錄用人員不安心工作,有機會就跳槽,雙方都造成損失,人為的造成就業難。
如果大學培養出的畢業生千篇一律,其結果必然導致大學生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因此,高校應注重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以增強大學生的競爭力。加強對畢業生進行求職及就業的指導和教育,幫助畢業生科學地分析市場,認識自己,使他們充分利用市場信息,學會向就業市場推銷自己,通過市場達到就業。另外,要指導學生學會鑒別知識,敢于過濾知識,善于轉化知識,敢于實踐并將知識聯系實際,才能在現實社會中靠自己的實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贏得勝利。
總而言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要轉變就業觀念,這不僅是大學生就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學校和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畢業生轉變觀念,增強擇業和就業的信心,更需要高校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加強對畢業生就業擇業的正確指引,同時也需要社會的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