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郭 瑜
互聯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為數眾多的大學生網絡成癮,并且沉迷網絡的學生比例逐年攀升。網絡成癮是一個長期或周期性的困擾,它是由于重復使用互聯網而產生的,并產生了無法抗拒的重復使用的欲望,同時想要更長時間使用,并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對上網所帶來的快感產生依賴[1]。網絡成癮導致大學生學業出現障礙、人際關系淡漠、生理機能紊亂,甚至導致大學生產生偷竊等犯罪行為,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大學生有獲得安全感、被尊重、被關注、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可是由于他們心理發育尚未真正成熟,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各種價值觀的影響,有些大學生有好勝心卻懶惰不愿勤奮,有榮譽感卻沒有自信,有獨立精神卻缺乏合作意識,有求知欲卻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一旦他們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尋求其他途徑,比如上網來補償現實中的不足[2]。網絡信息豐富,滿足了他們求知欲;網絡游戲中級別不斷上升滿足了他們的好勝心,減輕了現實生活的挫敗感;虛擬網絡社交滿足了他們與人交流的愿望,被尊重和被關注的需求。因此,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盡情放縱,從而出現網絡成癮。
目前我國互聯網管理體系不夠完善、網絡立法尚不健全、網絡管理不嚴格,都為青少年的網絡成癮提供了可能性條件。而互聯網具有極大的誘惑性,其匿名性、便利性、安全性、自由性和虛擬性等可以輕易地吸引青少年,并使很多人上癮。很多學校在學生心理素質、道德教育上重視不夠,缺乏安全上網的引導教育,在電腦及網絡管理方面制度不夠完善,都和學生的網絡成癮有一定關系。
常見治療網絡成癮的行為療法有:替代療法、厭惡療法和強化療法[3]。替代療法是讓大學生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如做運動、聽音樂、做義工等更有意義的活動,用這些健康的活動替代原有的網絡成癮行為。厭惡療法是用讓成癮者有痛苦感的厭惡刺激與上網行為結合起來,從而讓其最終因為痛苦而放棄或減少上網。強化療法是當成癮大學生上網時間減少時,馬上給予表揚和一定的獎勵,可以是物質獎勵或者精神獎勵,這是正向強化,還有負向強化,即當上網時間減少的目標沒有達到或上網時間增加了,我們就給予一定的懲罰。正強化和負強化結合使用,聯合其他心理干預方法,長期使用可以達到良好效果。
認知療法是通過改變網絡成癮者對網絡及上網行為的認知,從而改變沉迷網絡的行為。其次還可以讓成癮者通過自我辯論或者與他人辯論的方式,讓他們意識到長時間沉迷網絡的危害,如學業荒廢、愧對父母等,從而痛下戒網的決心,增加戒除網癮的動機。
對于因現實生活缺乏社會支持的網癮大學生而言,用團體互助的方式治療網絡成癮對他們是非常適用的[4]。網癮大學生通過組建自愿戒網小組,在團體中由專業心理咨詢師指導,運用認知行為療法等,制定適合的目標和計劃,共同實施,互相督促,全程跟蹤反饋。
我們不僅要關注已成癮大學生的干預,也應該同時關注易感人群的預防,如此才能更好地應對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
學校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健康網站,心理咨詢服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教師要多關心學生,尤其是多與孤僻不善交往等情況的學生溝通,讓他們建立信心,主動適應現實。
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增進同學間溝通,鍛煉人際交往能力,提高自身素質。學校應針對網絡成癮易感人群多組織課余文化活動,比如針對性格孤僻的同學舉行網頁制作大賽、創業大賽等活動,讓他們學會健康地使用網絡,遠離網絡成癮。
首先政府應該完善網絡管理的法規制度,凈化網絡環境,加強積極網絡產品的研發,杜絕或減少導致網絡成癮的外部條件。其次,高校應加強校園網的監管力度,制定校園內網絡及電腦使用規章制度,搭建健康的校園網絡交流平臺。然后,對于家長來說,更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成長,注意做到剛柔并濟,配合學校落實教育問題。如此,社會、學校和家庭可以共同組建長期有效的教育聯盟,成功遏制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