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筱 田 爽 丁 晨
怎樣做好當代大學生“三觀”教育,從而保障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是各應用技術大學所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公益活動通常指促進社會進步、和諧,提高大眾精神文明程度的行為活動,簡單的說就是做對公眾有益的事,又能夠協助部分弱勢群體快速成長。目前,公益已然成為大學校園里最流行的社會實踐形式之一。微公益作為眾多公益形式中的一小分支,對大學生“三觀”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微公益,就是指比較微小的公益活動和行為。隨著科技信息的不斷發展,這種微小公益隨著互聯網漸漸興起。微公益獨有的參與度高以及成本低等“微”的特性,使其將參與主體擴大到全體民眾,尤其是有意向向社會散發關愛的廣大高校學生,這些志愿者們就可以成為微公益的有利推動群體。把微公益作為應用技術大學學生“三觀”教育的有效載體,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同時,也將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應用技術大學微公益,多數指大學生們從微不足道的公益活動著手,倡導積少成多的公益行為方式。除了包含微公益活動的一般特性外,因為活動參與主體為多數為在校大學生,因此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
一是參與者密集,組織單位規范化。一般情況下,參與微公益的大學生群體都會在高校內集體宿舍居住,每個應用技術大學就相當于形成了一個個年輕化的生活社區,人員密集參與者基數也相對較高。另外這些參與者群體又分為單個個體,個體又隸屬于多個校園組織單位,如不同的基層班級、校以及各二級學院的學生組織等等,相較于社會上的微公益參與群體,在校大學生們在參加微公益活動時,更多的是由校內志愿者或公益組織按照相關制度進行宣傳和組織策劃,且具有相對清晰的分工。二是時間易規劃,活動時效跨度大。當前社會上多數的微公益活動主要利用公益網絡平臺隨時發布并開展相關公益活動,但是社會人群因社會角色不同導致的個人時間寬裕度不足等問題,也使其在參與微公益活動時產生一定的局限性。在校大學生則不同,相對靈活的課余時間,使得微公益時間安排更易規劃統籌,時效性的有效延長,某種意義上也是擴大了校園微公益的育人效果和社會影響力。三是群體熱情高,政策支持力度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明確的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
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倍鴳眉夹g大學微公益的興起,就是在實踐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大學生在相關組織活動的帶動下對公益的關注度正在逐年增高,加上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這種先鋒性和導向性尤為突出。
首先,參與動機不明確,信息獲取單一。一部分大學生尚未參與微公益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因為對微公益活動的精神與意義不甚了解,所謂“微”化的微公益其實并沒有引起過多的關注,甚至有些大學生從未接觸過微公益。正因為缺乏對應用技術大學微公益活動內涵的深刻認識,哪怕參與熱情再高,但由于動機始終不太明確,對大學生“三觀”教育的影響也不顯著。另外在校大學生接觸、了解微公益活動主要還是通過互聯網與校園公益活動信息等途徑,少部分通過老師、同學、朋友等介紹,以及因參加公益社團而接觸到微公益之外,再難有機會深入了解相關信息。
其次,參與態度不端正,存在從眾心理。部分應用技術大學學生認為這些“微小”的公益行動,無法產生與傳統公益同等的公益作用,從而失去了參與積極性。甚至有些學生只為能在求職簡歷中多寫入一些志愿活動,認為如此,簡歷更加豐富好看,個人目的性太強有些急功近利。同時,從眾心理也是關鍵所在,比如看到同學朋友參加微公益的活動,自己從眾參與的。
另外,活動形式被固定,欠缺規范管理。應用技術大學校園微公益還處在發展待完善階段,許多學生微公益組織策劃、參與形式非常單一,并且沒有相關法規去約束,使得絕大多數高校在校生對微公益仍持謹慎態度。
應用技術大學微公益活動可謂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三觀”教育的一個有效載體。這支青年群體參與微公益服務能有效彌補公共服務的不足,并使在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更好的提升與發展,通過適當的獎勵制度還可以在應用技術大學學生群體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提高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實性。在相互作用下,良性循環還有助于高校微公益的健康發展,創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為應用技術大學培育更加全面的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徑。
目前為止,校園微公益可用資源總體較少,社會效應較低,因此產生的“三觀”教育意義并不十分顯著。
高校要多關注社會公益從而有效得整合社會微公益資源,把高校微公益與社會公益相互融合。例如,爭取與政府、社會微公益組織、公司企業微公益團體等取得溝通,搭建共同協作的橋梁。因為在參與開發更多社會公益項目的同時,既能提高社會知名度又可爭取到更多的行政資源用以支持更多的校園微公益活動;還可有效借助如慈善總會等公益組織,提高應用技術大學微公益活動的影響力;另外,加強與媒體合作也是對高校大學生微公益活動最大的宣傳手段,爭取創建出高?!拔⒐妗被顒訉Υ髮W生“三觀”教育的新高度、新路徑。
“微公益”強調的就是將公益微小化、平民化、德育化,要做到生活處處是公益、時時做公益,從“微”入手,匯聚“大善”,聚沙成塔從而匯成一股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公益力量,這才是校園“微公益”的真正意義。
應用技術大學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三觀”教育的一個主要機構,其有責任培養大學生成為校園微公益的主體,并增強他們積極參與微公益的思想意識,另一方面要正確引導他們自主自覺自律地投入到微公益活動中。參與一次或幾次微公益活動容易,持之以恒并一直堅持下去才是關鍵。要讓應用技術大學學生逐步把參與微公益當作習慣,時時刻刻都在積極參與,這樣才可真正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大學生的公益情懷,提升“三觀”修養。
應用技術大學學生微公益項目形式相對單一,作為校園公益的主要承辦機構,開發更多的校園微公益活動項目,建設一支創新公益團隊,是改變這一現狀的首要任務。如舊物愛心拍賣、留守兒童成長服務中心等創意創業類公益項目;更偏向于專業化的,如社區小家電維修、農村科技扶貧等專業實踐類公益項目;以及更加普及和廣泛的義務支教、社區公共服務志愿服務類公益項目等等。另外,合理建設、完善有效有序的應用技術大學“微公益”管理體系,不僅要提供給大學生相應的平臺,同時加強平臺信息監管,形成高校微公益”織團隊合理的運行機制,才能在上述新興模式的項目中保持高效運行,使校園微公益對大學生“三觀”教育產生可持續性發展共同進步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大學生組織參與微公益活動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當代大學生“三觀”教育不斷提升的有效途徑。
現如今,應用技術大學對微公益活動已經思考出了新的發展方向,也認識到其意義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三觀”教育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高校微公益已然成為在校大學生公益活動新形式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更應當將其作為開展大學生“三觀”教育的新模式,明確它的思想教育功能,可根據其不同的作用探討出相應的“三觀”教育實施路徑,從而促進應用技術大學學生道德水平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的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