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
有國才有家,國是家的根本。將國比喻成為一個整體,家作為個體,國由無數個家所組成,國家的強弱對個體家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如何才能使國強呢?如何才能使民富呢?筆者認為大學生應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從意識形態上對國家的政治制度及傳統文化產生認同,將內化的愛國信念通過外化的形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愛國在不同的時期對人們有著不同的要求,而愛國的內涵相應的也存在一定差異性。因此,我們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應放到相應的歷史背景、歷史條件、歷史階段等多方面進行探析。
愛國主義在奴隸社會是維護國家的統一,維護天子及王室的利益,因為天子和王室是華夏民族的象征,所以愛國和忠君是一體的。不過君王不顧民眾,嚴重損害民眾利益時,民族內部就會選出新的代表推翻舊的政權,建立新的政權,這時的愛國已轉到新的天子及王室身上。如武王在牧野與帝辛的開戰,結果商軍“倒兵以戰,以開武王。”這種民族內部推翻腐朽的政權,依附新的政權,其實恰恰也是愛國主義的體現。
愛國主義在封建社會時期不僅要求人們反分裂、反民族壓迫、反異族入侵,又要求人們為國分憂、為民請命,將愛國與忠君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維護國家的統一。鴉片戰爭之后,傳統的忠君愛國思想已被救亡圖存的愛國行為所取代,反帝反封成為這個時代的愛國主題。五四之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與中國國的國情相結合,從而找到了一條挽救中國的正確道路并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建立之后,中國又是如何富強發展的呢?筆者認為,作為中國人應具有較強的民族精神,創新精神和責任意識,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努力奮斗。因此,廣大青年學子以愛國主義為指導,堅信共產黨的領導,學好知識和過硬的本領做中國社會發展的開拓者,從而擔負起歷史重任。
當前的愛國不僅要求國人熱愛祖國,忠于祖國,還要求國人愛骨肉同胞,愛燦爛文化及愛大好河山。人們通過對祖國的高度熱愛,使之對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政治制度有著高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鄧小平曾說:“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愛什么呢?”①大學生愛國的本質是愛自己的祖國即愛社會主義新中國。如果大學生背叛國家,損害國家、民族及人民的利益,那大學生如何談愛國呢?因此讓大學生應明白愛國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要背叛國家,不要損害國家、民族及人民的利益。同時讓大學生還要明白,愛國的本質是愛自己的祖國即愛社會主義新中國,愛新中國就應堅持黨的領導,維護國家統一,這是法律賦予中國公民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當前的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②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個體應明白愛國對個體及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只有國家富強了,人民才能過上富有的日子,反之,國家貧困落后,大多數的人民難道就能過上幸福的日子嗎?顯然不會。因此,作為國人就應該樹立愛國主義精神,為國家的發展努力奮斗,從而使社會更加的和諧,人民過上幸福的日子。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應從國家層面將愛國作為公民的責任及義務,從法律方面要求公民不得損害國家、社會及他人的利益,將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相結合。
愛國促使國人凝聚力的匯集,從而推動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幾千年來,受傳統愛國思想的熏陶,無數愛國人士踐行“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愛國思想。在中國革命及國家建設時期,青年學子以愛國為己任,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踐行愛國行為。習近平同志認為:“廣大青年要堅守和踐行,全社會都要堅守和踐行核心價值觀……體現著一個社會批評是否曲直的價值標準。”③大學生通過歷史文化的學習及傳承,對國家、民族產生深厚的愛國情感,當年輕一代具有愛國情懷之后,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從而踐行愛國行為。
愛國價值觀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價值觀的形成要以一定感情和需求為基準。畢竟,價值觀的選擇是人們踐行實際活動的前提,培養大學生對祖國存在依戀之情和熱愛之情,使之具有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在將愛國情懷轉化為愛國行為,為現代化建設無怨無悔的奉獻自我。當然,錯誤的價值觀容易導致大學生好壞不明,是非不分,只顧自身利益,不顧國家、社會及他人的利益,從而不利于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形式及社會的發展。我們知道,國由無數個家組成,有國才有家,無國家何在,人作為家的一份子,如果個體都不愛國,則不可能為了國家、社會、人民的利益放棄自己的利益,有可能還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賣國求榮,那國則不可能富強,人民則不可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因此,從意識形態方面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與核心價值觀點,使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與核心價值觀不斷的升華與融合,促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隨著經濟全球化、網絡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趨勢不斷的發展,各民族文化意識的不斷碰撞及融合,西方的價值理念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有著一定的沖擊。廣大學子具有為國奉獻的愛國情懷。但少部分大學生崇洋媚外,國家意識薄弱,為了個人的利益可以出賣祖國,損壞國家及人民的利益。因此,我們應從政治制度和歷史文化方面使大學生對祖國認同,在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之后,才會具有責任感,從而從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確定大學生政治認同感。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有利于國家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實踐過程中加大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揚,使大學生了解及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另外,通過傳統媒介和新媒體占領輿論制高點,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信息,使大學生從內心認同黨的政治綱領。畢竟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充分發揮青年主力軍的作用”,使青年學子們熱愛祖國,對祖國的政治制度有著較高的認同感,樹立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奮斗終生。反之,大學生對國家政治制度及方針政策的否定,那么大學生們在以后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可能不會為國家的強大而努力的奮斗。同時,國家在法治建設方面,應該對大學進行法治宣傳,使大學生知法、懂法、用法,以法保證工作的合法性,使人們對國家認同。另外,國家應為大學生構建一個公平、公正的學習平臺,使大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實現自我的價值,從而對國家社會的認同度越高。如國家獎助學金、定點師范生、定點醫生、大學生扶貧政策等的制度的設立與實施為大學生帶來好處,使大學生更愿意去了解國家的政治制度,從而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
確定大學生文化認同感。從文化層面上看,文化作為民族之“魂”,作為民族之“根”,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有著深遠的影響。習近平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
其固定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
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根的根基。”④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們作為國家將來的建設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度越高,在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及本民族價值理念的認同與接納度上更高,那么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凝聚力及向心力則會更強,從而推動國家的發展。傳統文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凸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優越性,使大學生對中國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從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一方面從政治層面上對國家方針政策的認同,另一方面從文化層面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兩者有機的結合促使大學生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真正成為一名愛國、愛黨的青年學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斗終生。
注釋:
①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2.
②習近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2-12.③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Z].2014-5-4.
④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