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瓊鶯
公民道德規范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規范總和。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綱要》中概括性地指出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13年黨的十八大報告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來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前兩者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和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后者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從中國歷代一直秉承“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規范到“八榮八恥”,再到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們一脈相承,繼承了幾千年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內涵,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適應目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公民道德規范。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為此大學生肩膀上需要承擔其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這個群體的公民道德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政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可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大學生道德規范的轉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標。
近幾年大學生主要年齡段比較集中為90后,大學生“成年不成人”的現象開始有蔓延的趨勢,筆者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主要有如下成因及表現:
隨著改革開放對外合作與交流不斷加強,也帶來多元化價值理念在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領域的碰撞和滲透。多年來學校一以貫之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有一定成效的,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總體還是積極向上的,但是這一時期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他們單純敏感、思想活躍,極易被各種價值觀所沖擊和左右。一些別有用心的中外敵對勢力乘機利用各種手段鼓吹民主社會主義、民粹主義、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論等,這些錯誤思潮不斷侵蝕著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大大削弱了大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熱愛。部分大學生質疑主流價值觀,過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出現信仰危機,有的大學生甚至被利用,在不知不覺中作出丑化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從總體上看,社會風氣的正能量占主導地位。但是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矛盾不斷涌現,假冒偽劣、誠信缺失、見利忘義、坑蒙拐騙、自私自利、貪污腐敗、徇私舞弊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些不良社會風氣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部分大學生受其影響知行脫節,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思想較為嚴重,誠信意識薄弱、道德防線下降,拉幫結派、報復欺凌、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求職造價、騙取助學金、不償還助學貸款等事件屢屢發生。
顯而易見,公民的道德素質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它是自小啟蒙和形成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對大學生從小到大的公民道德教育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有的家長不能以身作則、樹立壞榜樣,造成有些大學生也學得表里不一、圓滑虛偽、沒有公德;有的家長在培養子女過程中重智育、輕德育,造成有些大學生自我膨脹、目中無人、冷漠孤僻;有的家長過度溺愛子女、放任自流,造成有些大學生好吃懶做、自私自利、奢侈浪費。當然交友不當也會帶來相應極壞的影響,這就是俗語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當前,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普及與大眾傳媒的廣泛延伸,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大量的網絡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充斥著大學生的大腦和眼球,消極、腐朽的價值觀包括一些不利于大學生身心發展的暴力、色情、金錢引誘和“網絡謠言”也滲透、夾雜其中。大學生還處在三觀的形成時期,對事物的認知具有不穩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在辨別意識較弱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侵蝕,出現道德失范行為。一些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向全世界推銷自己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在互聯網上,大學生還可以通過雙向互動方式,與各種錯誤思潮的傳播者和追隨者即時交流,具有極大的煽動性和欺騙性,加之一些無良媒介歪曲不實的推波助瀾,極有可能導致大學生對正確價值觀產生懷疑甚至否定,而誤入歧途。
首先傳統的應試教育致使各級學校過分注重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品德教育,評價學生的主要指標還是學習成績,思想品德課的成績對于學生的升學影響甚微,公民道德教育就這么一直被“忽視”直到上了大學。接著就有幾種情況:1.改革開放以來,本土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現代成熟的公民教育理念和體系還有一定的差距,還沒有實現公民道德教育內容在小學、中學、大學各階段之間的有機銜接。很多高校將公民道德教育片面地理解為法治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2. 絕大多數的高校沒有專門從事公民道德教育的師資隊伍,而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相關的滲透,其內容分散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各項活動中。3.長期的灌輸式教育模式使大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聯系統一,進而導致其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有些教師上完課后,根本不再過問學生生活中的實際狀況。高校當中普遍認為,專業老師負責傳授專業知識,德育的“課堂教學”是思政老師的范疇、“課后管理”是輔導員的事情,這種思維共識使得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教學和管理脫節,出現“兩分離”、“兩張皮”的現象。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態度,態度即是思想問題,所以要從根本上做通大學生的思想工作,才能讓他們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規范,并信仰、傳播和實踐之。高校肩負著提升國民素質,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等人才的任務,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者們,要遵循教育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增強工作時代感和實效性。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堅持開門辦思政課,黨政領導干部帶頭上好形勢政策課,大力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不斷改進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和互動提問等傳統教育方式,不斷創新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內容,利用慕課、微課、微電影等新興網絡教學載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同時還要強調“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日常教學中,一起參與培育學生愛崗、敬業、奉獻的職業道德品質。
除了報刊、通訊、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樹立互聯網思維,建立微信、微博公眾號,利用“易班”等平臺,加強正面引導,推動思政教育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不斷增強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活力和實效。比如最近公映的電影“戰狼2”,福建東南衛視“中國正在說”,還有福建教育電視臺播出全省高校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一‘馬’當先”知識競賽等優秀影視文學作品,從各類評論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年青人是積極向上的,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各類校園新媒體,抓住大學生關注傳媒、娛樂、體育等新聞熱點,還原真相,挖掘人物及作品的閃光點進行正面的輿論宣傳,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形勢,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
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積極創建文明校園,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節日,通過團委、學生會、社團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富有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可邀請行業專家、知名校友、勞動模范,在校開展座談、論壇、讀書會等,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建立長期合作教育機制,設立社會實踐基地,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志愿者服務,加入義工行列,到社區、農村等基層一線去見習實習,通過完成社會公益、主題教育、素質拓展、課題調研、素材收集等校外實踐活動,不斷加深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性和價值性的認識與體驗,從而達到真心實意接受認同的目的。
(1)黨委要保證高校正確辦學方向,牢牢掌握高校思政工作主導權,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以德樹人,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健全激勵機制,加大思政教育類師資隊伍建設和選拔培養力度。(3)高校應建立和完善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組織形式,加強制度建設,做到校務信息公開,搭建“信息公示欄”、“校長接待日”、書記信箱、廉政建設舉報電話等平臺,保障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話語權,提高大學生的權利意識。(4)營造一個文明、和諧、優美、寬松、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環境,制定校風校紀管理條例,完善德育獎懲體制機制,建立誠信檔案,引導大學生往正確的行為觀念發展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才。(5)積極搭建家校聯系紐帶,加大與學生父母的溝通,取得理解與支持,達成教育共識,雙管齊下,約束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