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向陽
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的合作學習最早起源于美國,在不斷的發展中,合作學習的策略較為眾多,“小組調研法”、“協作法”、“學生小組學習”、“結構法”、“共同學習法”及“綜合教學法”等是較為流行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通常所說的課堂小組活動就是合作學習模式,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4-6人為一組,通過個體間的分工與合作來完成特定的學習目標。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自主參與過程參與課堂教學,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小組活動流與形式、學生參與程度低及 小組劃分不科學等問題較為顯著,部分教師缺乏一定的協調引導能力,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較低。多數人認為,造成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如下,首先,學習個體間的差異化特征決定其認知風格具有不同的特點,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在學生自身知識水平、學習習慣等的影響下,其學習風格具有差異化特征,造成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低下。其次,部分教師在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教學時,存在重視形式而輕方法的特征,不合理的教學方法下,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不等,造成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無效。教師及學生對合作學習的認識不足,重形式輕方法的模式下,學生角色定位不當,小組合作學習缺乏有效的評估標準。最后,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及學生過分的注重考試成績,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及綜合組織的培養,使得英語教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無效。
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以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為主要目標,學生間在自主的交流環節積極配合,小組成員間積極探討,有效的提高了小組活動的有效性。在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從小組活動的主體及環節入手,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例如,在講授高中英語《Earthquakes》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討論,有教師以“natural disaster”為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教師以異質分組的方式將班級中所有學生進行分組,每組5人,讓學生就有關自然災害的知識進行討論,學生可從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特點及預防措施等方面入手,集中進行探討,小組成員在相互分工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最后,小組討論后形成總結,各組分組人將本組的觀點向全班同學分享,實現高效的課堂小組學習,進而提高小組活動的高效性。
小組活動的有效開展以小組成員間的互動交流為基礎,為激發學生互動交流的主動性,教師應科學的劃分小組。通常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式的英語活動時,會采用差異組合的方法進行分組。在相關知識階段性的復習及鞏固中教師則會采取自然分組的方式。分組方式會影響小組活動的實際效率,在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征等進行科學的分組,提高學生相互交流的效率。例如,在講授《Computers》一課時,有教師設計游戲活動以促進學生對電腦各組成部分的了解,教師讓學生在自己組裝電腦的基礎上了解電腦的功能。在小組討論與組裝的基礎上,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有效的提高了課堂小組活動的效率。
在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活動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明確分工的方式提高小組活動的效率。活動開展中分工不明確性,其將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特定的小組任務,造成課堂小組合租學習的無效。教師在宣布完小組活動的主體及任務后,應監督、指導學生進行討論,有效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小組學習的目標。例如,在講授《Healthy eating》一課時,教師依據差異化的分組原則完成學生的分組,并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重要詞匯及詞組的學習。學生在對每個成員的具體任務進行詳細的規劃后,集中進行討論,明確規定需要掌握的詞匯及詞組數量,選擇最合適的記憶方法,完成“curiosity、lose weight、discount...”等詞匯的掌握。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學生間交流自身的學習方法,實現了小組內成員的高效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現代教學實踐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分組,積極參與,在學生間的交流互動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高中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