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莉
自本世紀初實施新課標以來,各校對中小學生的作息時間都作了調整,學生在校時間大大縮短了,這使素質教育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跟以前相比,學生學習的時間少了。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保證教學效果呢?其實,這也就是要求我們更好地進行“有效教學”。“有效教學”不能犧牲學生的休息和鍛煉時間,而應該在教師“教”和學生“學”方面下功夫。筆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學中發現,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在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上,適時地利用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問題去探索、研究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那么在地理課堂上,學生會在輕松愉快的思索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新的認知。在地理教學中,筆者對“問題式導學法”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小組合作是新課標提出的學習方式。目前,很多老師搞的小組合作都是表面的,或者是淺層次的。小組合作怎樣才能夠真正有效呢?這就要靠教師設計問題來加以引導。如筆者在給學生分析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時,設計如下討論題:(1)讀課本地圖,分析黃土高原地區都有哪些自然災害?(2)同其它高原相比,黃土高原為什么自然災害多?請你分析原因。(3)思考問題。(2)中各種原因之間的關系。(4)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為什么如此脆弱?由于問題設計有合作討論的價值,筆者又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所以小組合作的效益大大提高了。
教師要善于設計有價值的探究題,引導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并進一步培養探究能力。如筆者在講解“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時,做了這樣的設計:(1)你感覺正午時影子長還是早晨時的影子長?為什么?(2)一天中正午太陽光強烈還是早晨太陽光強烈?總體而言,新沂地區正午太陽是夏季強烈還是冬季強烈?(3)總結太陽高度角及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和意義。(4)新沂的房屋為什么要坐北朝南?(5)6月22日,新沂和南通哪個地方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更大?
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應用課本知識分析身邊的地理問題,同時也能從身邊的地理問題去鞏固課本知識,這為地理知識的應用開啟了廣闊的空間。在平時授課過程中,筆者經常會利用學生所熟知的事物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在講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時,筆者會讓學生思考:(1)新沂的冬天和夏天的主要差別是什么?(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夏熱冬冷)(2)新沂的冬天為什么冷,夏天為什么熱?又如在講解區域整體性時,筆者提到:新沂人為什么喜愛面食,而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引導學生回答,因為北方以旱田耕作為主,南方以水田耕作為主,進而繼續引導學生,這種差異是因為氣候差異,從而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區域的整體性。學生認識地理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從而構建了地理思想、方法和認知結構。
運用“問題式導學法”,關鍵是設計問題。問題要有質量,有價值,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筆者在講解“城市化”的時候,筆者會給學生幾個問題:(1)世界上是先有鄉村還是先有城市?(2)鄉村和城市有什么差別?再例如,筆者在講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時會告訴他們,青藏高原有一句俗話:“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種說法是由什么原因形成的呢?為什么中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不在我國的最北方,而在青藏高原地區?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猜想和思考去了解課本內容。由于問題設計比較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地探索,所以“教”與“學”的都效果更好。
教師設計問題,要能夠讓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構建地理內在聯系。如在講解氣候類型時,由于學生對各地的地名比較陌生,所以學習興趣不大。如何調動學生興趣,對于學習這節課內容很重要。因此,筆者沒有按照傳統的方式給學生一一列舉氣候類型、特點,而是設計了一些問題:(1)為什么7月份世界最熱的地方出現在北緯200—300的沙漠地區?而沒有出現在赤道地區?(2)同樣位于北緯200—300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為什么沒有形成沙漠?(3)中國的降水為什么從東南向西北遞減?(4)為什么位于北緯500—600的英國冬天比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要暖濕?(5)為什么赤道地區植被以熱帶雨林為主?由于學生對這些問題很感興趣,所以討論很熱烈,效果自然也很突出。
實施“問題式導學法”,關鍵是設計問題,而設計問題的前提是了解學情,這樣設計的問題才能夠有針對性。教師要和學生談心,通過思想工作,讓學生盡快接受這種學習方式。通過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才能夠透徹地“備學生”。在地理教學中實施“問題式導學法”,要堅持集體備課。一個人力量再大,總沒有一群人的力量大。所以,要堅持集體備課。另外,還要注意借鑒教學反思。在每一節課后,教師都要深入思考,找出本節課的“得”與“失”,提出改進措施,這些都是我們在備課時的有效資料。
在地理課堂上運用“問題式導學法”,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增加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樂趣。“問題式導學法”迫使教師研究教材,研究學生,這樣才能回答好學生的各種問題。“問題式導學法”促使教師必須有持續不斷的“源頭活水”。“問題式導學法”解決了課程改革的難題,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和創新,為廣大教師更好地實施新課改找到了一個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