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睿佳
(長春大學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高校教育中人文文化的滲入研究*
賈睿佳
(長春大學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當今高校人文文化柔性滲入遇到諸多問題及挑戰,人文文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背道而馳.如何在高校教育中滲入“人文文化”并充分發揮人文文化本身仁義道德的倫理教化功能和完美人格標準的審美功能。通過理解與提高認知,通過加強教育主要載體教師自身人文修養,通過校園人文文化大環境建設等手段,將人文文化柔性滲入高校教學是本文的重要主題。本文圍繞著人文文化對高校的積極影響以及高校教育的人文現狀,展開了邏輯與現實的闡述,并結合人文文化的歷史思想探究了高校人文文化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指導價值。
高校教育;人文文化;滲入
《現代漢語詞典》[1]中對“人文”的解釋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對‘人文主義’的解釋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反對宗教教義和中古時期的經院哲學,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從這些解釋觀點可以看出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科學、完善、優良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部分,是關乎精神世界,追求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是善意的人文關懷,總而言之其必須是注重人本身的文化。其中心含義為重視、關心、尊重、呵護人本身,總結起來就是人文文化既“以人為本”的文化。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論語》其核心概念就是“儒、禮、仁、孝、恕、知”。這些都是早期的中國人文文化,主要是講做人的準則,要有禮義廉恥、寬仁厚愛,知情達意等等,本文在這些觀點中主要引“仁”的觀點來進行闡述現今人文文化,其中“仁”被引申為指統治階層中優秀者,也指美好,“仁者”又由此引申到“仁德”,既優秀者的品德。既我們今天提到人文文化中強調的仁德。在孔子的理念中,仁德包含:“辛勞、愛民、恕、克己、無怨,以及恭,寬,信、敏、惠”等諸多品質。[2]另一種思想是孔子的“仁”以人為對象,而孟子的“仁民愛物”又將其發揚為以萬物為對象,不僅僅要愛人,更要愛萬事萬物。這種大愛思想是以愛為基礎,包容萬象,天人合一,孔孟仁德思想凸顯人文思想重視精神領域,能夠通過世界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做到以道德約束為依據,為中華民族日后的豁達氣質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為創造出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打下了夯實的地基。
大學是培養高知人群的教育機構,中國大學,在解放之后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需求,現在的社會,忽略了對學生人格健全的培養,忽略教一個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完整的人,而更多的注重專業技術的培養。指導人們通過科學技術去獲取更多的物質滿足,增加人們的貪欲。在高校中光注重技術的培養,而不注重培養創造科學使用技術的人本身,是一種缺憾,應該培養學生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的專業,如何正確的創造和使用所學的科學技術,如何更好地為“人”來服務。既能創造豐富的物質,又能建設和諧的生存環境。
在大學教育中,思想政治課程已經很完善,添加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政治教育課程。但這些課程建設雖然完整成熟,但是講授的方法和目的一般難以讓學生接受。他們多是政治的代言,以傳授知識為教學手段,并以學生受教轉化為行為規范為教學目的。其實這種教育的缺陷就在于,死板性和被動性。沒有遵循人文文化的“以人為本”原則,不被大學生所理解。“德育既道德教育的簡稱;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德育即思想政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德育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德育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稱。”[3]所以說,大學教育中的人文文化課程即德育課程,要注重人本的開發。我們不能只灌輸政治思想,同時也要把德育的規范性柔性滲入到學生靈魂深處。講究方式方法,做到“以人為本”。現今社會,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大眾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不再是培養少數精英,更多的是注重高等教育應用型轉換,人文文化的大面積柔性滲入,更是為提高全民素質,不僅僅是在科學素質上,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質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對社會具有可持續性發展作用,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人才的質量,直接影響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程度,所以當今高等教育不僅要傳播技能與知識,更要創造開發學生具備一種前瞻性的思維方式,一種具備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使其能夠正確對待社會,對待他人,以及對待自己。
在高等教育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的融合下,帶給這個社會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全民素質的提高。社會上的高知人群數量將會比以往多出很多,由此可以看出大學是為社會服務的,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人才的。與此同時,人文文化的提升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文文化的滲入,可以使當代大學生,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之上去追求超越性需求,也就是審美需求。這種需求可以引起更深刻的幸福感、豐富感、寧靜感。精神世界的要求往往會被人們認為是溫飽滿足之后,才會產生的高級欲望。但正是這種高級欲望,才會使人對自己有一種質的提升的要求。才會有一種高級要求,一旦得到體驗,這種要求就會具有自制力,不再依賴低級需求的滿足。[4]人在這種高級需求的驅使下,產生了審美的標準。審美是人性的自然選擇與需求,通過人文文化的提升,審美的標準也在提升,在不斷進化。人在不斷得到審美滿足的同時,產生強烈的幸福感、使人心理變化得到一種高峰的滿足。人會在這種狀態下,消失自我意識,不再產生差距感,會更好的融入社會,品味生活,懂得終極真理,達到盡善盡美,建設和諧社會。
人文文化的提升還可以帶動人與人之間合作能力的加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馬克思有一段論斷是這樣說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也就是說人一旦降生在這個社會上,就會與周圍人物事物,產生千絲萬縷的影響。這就需要人具備如何生存于世,適應于世。之前我們一直提到儒家思想的“仁”,所講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處。包含萬象,有親人之間、鄰里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人民與國家之間等各種社會關系。擴展到,人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以及倫理道德等方面。現今社會,處理好這些附中錯雜關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實就是現今中國強調的人文文化。培養人們互敬互愛,對國家的忠誠與愛護,對自身的約束與建設。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自己應盡的職責。
在高校教育當中深入人文文化,首先要增強人文文化的認知程度。所謂認知,就是可以幫助我們學習與思考,解決問題,協作與創造的過程。我們的老師也要注重,引導學生發現自然之率,發展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與認知能力,降低老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提高學生人文文化認知程度的一個重要方式之一。準確的自我評價是約束自己行為舉止的重要手段之一。這種方式不同于法律,他是從自身出發,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評價的方式告訴自己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這就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對自己的行為以及行為后果做出準確的自我評價,以便不斷地調節自己的行為。
教師是高校教育中人文文化滲入與傳播的重要載體,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應該從自身入手,使自己的職業生活成為一種創造美和享受美的實踐活動。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教學手段直接影響學生的感知。在這方面,教師一定要找準自己的教師角色定位,職業價值并且確立好自己的落腳點和發展點。只有教師把自己的職業和學生的發展成長結合在一起,與自己的收獲樂趣結合在一起,才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教學體會。
在人文文化的滲入過程中,我們找到了接受的方式——認知,找到了傳播載體——老師,現在我們要找到其存在的大環境——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包括建立優良的學風,校風。學校是傳遞與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校園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具體來說,校園文化分為實體性的和非實體性。學校的建筑布局顏色,各種教學設施設備,校園的花草樹木都是實體性的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如一塊標有辦學理念的基石、如豎立在校門廣場的雕像等等,都是校園文化的傳播載體。重視學校的校園基礎設施,營造適合學習的氛圍,可以培養學生待人接物的能力。而非實體性的校園文化則是指校園的精神文化,各項活動的開展,各種成績的取得都可以豐富校園的精神文化。每一次校風學風建設活動,都可以讓師生進行一次心靈上的對話。校園文化建設的滲透性克服了校園其他文化活動在育人方面的片面性、局限性。
高校教育是高知人群一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習與實踐的重要時期,也是人格與能力鑄造的重要階段。在這里人們系統地接受著文化知識、社會規范、道德準則,繼續建立自我人生觀價值觀。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教育決定著個人社會性的能力與性質,是培養人個性化的重要基地。所以也就決定了在高校教育中滲入人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與必然性。人文文化是德育與美育的完美結合,是“以人為本”的精神塑造,在現今高校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文化知識的培養,更要將人文文化柔性滲入于教學,將德育的思想觀念與美育的人文情懷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本文通過對人文文化的理解,闡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思想,由此引申人文思想中人對世界、對他人、以及對自身的看法和意義。其實就是人建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必要性以及積極含義。將此思想結合高校教育及理論探討與對策研究,有針對性的研究如何在高校中實施人文文化的滲入。對于各級各類高校,推行人文文化教育,引導師生建立正確人文情懷,提高自身素質與精神審美要求,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新華書店,1999:1064.
[2] 唐漢.論語新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4:30.
[3] 揚經銘.道德教育應重視以美輔德[J].南昌:南昌大學學報,1998,06:21-25.
[4] 馬斯洛 著,許金生等 譯.動機與人格[M].華夏出版社,1987:83.
[5] 胡程凱.孟子一本通[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3:3.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2016B171)
賈睿佳,長春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教育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