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尼泊爾特派記者 鄒松 ●本報駐巴基斯坦特派記者 徐偉 ●郭媛丹 ●馮國川

今天是印度獨立日,是該國獨立70周年的紀念日。14日,印度媒體很忐忑地猜測:今年中國邊防軍的代表還會不會像往年一樣,與印度邊防軍一起來過獨立日?印媒稱,印軍已經給中方發了邀請,但今年8月1日,他們并沒有像往年一樣收到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起來過建軍節”的邀請。對上述說法,《環球時報》記者尚未從中國國防部獲得證實。不過隨著印軍越界事件的持續,印度輿論的敏感和不安是顯而易見的。14日是巴基斯坦獨立日,中國副總理汪洋在赴伊斯蘭堡出席巴獨立70周年紀念活動之后,又于當天傍晚轉往尼泊爾進行訪問。《印度快報》14日評論稱:“印中邊界對峙之時,中國在尼泊爾擴大影響力并非好兆頭;而‘一帶一路也是尼泊爾減少過分依賴印度經濟貿易政策的機會。”
尼泊爾減少對印依賴
汪洋于當地時間14日18時到達加德滿都國際機場。15日上午,他將在加德滿都杜巴廣場出席“九層神廟”修復項目開工儀式;下午,他將分別會見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澤東主義)主席普拉昌達和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主席奧利。16日,汪洋將率代表團參觀尼泊爾傳統醫藥研究培訓中心,并會見尼總理德烏帕和總統班達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汪洋副總理此訪是今年中尼之間一次重要的高層互動,希望通過此訪進一步推動落實兩國領導人和政府達成的合作共識,深化中尼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務實合作。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外長斯瓦拉吉上周訪問了尼泊爾,她在尼期間會晤了尼泊爾總理和不丹外交大臣。
“近年來,加德滿都傾向北京,這是減少對新德里依賴的民族主義驅動的一部分。”法新社14日報道稱,曾經在尼泊爾南部扮演“邊疆城鎮生命線”的印度幫助尼泊爾修建的鐵路,已經被廢棄了。現在尼泊爾北部正在修建的一條新鐵路由中國資助,寄托著該國振興國際貿易的希望。“中國與亞洲較小國家的支票簿外交對印度來說是一個痛點”,文章引用《外交學者》雜志資深編輯潘達的話說。
尼泊爾最大英文報紙《喜馬拉雅報》14日報道稱,2017年,中國承諾對尼投資83億美元,用以修建道路、水電站等項目,這一投資額已遠遠超過印度許諾的3.17億美元。
尼泊爾前總理兼最大在野黨尼共(聯合馬列)主席奧利上月底訪問西藏與中方人員會面,提及尼方愿意參與中國“一帶一路”項目及建設。奧利被視為親華派,印度媒體曾將奧利辭職視為印度的“外交成就”。印媒紛紛表示擔心,表面上尼泊爾自稱將“維持中立”,但種種因素似乎令尼國傾向“親華外交”政策。尼泊爾國內有學者向《加德滿都郵報》建議稱,現在中印邊界爭議升級之時,正是尼泊爾提出解決尼印邊界爭議的最佳時機。
汪洋出席巴國慶典
14日,巴基斯坦總統侯賽因在伊斯蘭堡會見汪洋。侯賽因感謝中方派團出席巴基斯坦獨立70周年紀念活動。他說,巴中是“鐵桿朋友”,巴方將繼續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問題上給予中方堅定支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汪洋向侯賽因轉達了習近平主席的親切問候,稱建交66年來,中巴關系始終健康穩定發展,成為國與國關系的典范。當天,汪洋出席巴基斯坦獨立70周年紀念大會并致辭,高度評價巴獨立以來發展建設成就,盛贊中巴傳統友好,并展望了兩國友好合作的廣闊前景。
13日,巴總理阿巴西會見汪洋,雙方共同出席中巴重要合作項目竣工和開工揭牌儀式及合作文件簽字儀式。
多家印度媒體這兩天都關注了汪洋訪巴的消息。印度《第一郵報》14日稱,自6月洞朗對峙以來,印度必須注意中國一再提及克什米爾。而中國副總理在巴基斯坦獨立日訪巴是兩國關系日益密切的另一個指標。《印度教徒報》稱汪洋率領的中國高級別代表團是巴基斯坦獨立日70周年慶典上的“特殊貴客”。文章引用巴基斯坦外交人員的話說,這次訪問顯示中國最高層對中巴“全天候伙伴關系”表達的特殊姿態。文章還強調,汪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是中國最高層領導人之一。
印媒稱,汪洋是自6月中旬中印發生邊境沖突后,首名訪問南亞的中國政府高級官員。有分析認為,汪洋前往巴基斯坦和尼泊爾“或肩負了特殊使命”,鑒于中印邊界局勢愈趨緊張,汪洋“將不可避免地談及中印邊界局勢,甚至會試探中印一旦發生戰爭后巴尼兩國的態度,商討可能來自兩國的協助”。
印媒稱邊界會談“未實現”
“洞朗對峙,印度軍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會晤并沒有舉行”。印度《經濟時報》14日爆料稱,印度軍方與解放軍原定于上周五在錫金舉行重要會晤,以緩解邊界對峙局勢,但實際上,這一會晤并未實現。報道援引一位不具名的印度政府高級官員的話說:“我方對會議進行了安排,但中方沒有出現。他們(中國)沒有決定要參加這次會議。”
早些時候《經濟時報》曾稱,中印“將軍級”會談計劃于上周五在錫金舉行。還有印媒宣布印度和中國軍方高層11日在位于中印邊界錫金段的乃堆拉山口舉行了“國旗會談”,但“沒有談出結果”。而現在得到的消息是,會談根本沒有進行過。據稱印方的目標是在會談中“確定雙方在實際控制線的和平”。
《環球時報》記者14日就此報道向中國國防部求證,截至發稿時尚未答復。
據《經濟時報》報道,印度也很想知道中國是否會派代表參加將于8月15日印度獨立日舉行的儀式性的邊境人員會晤(BPM)。此前,在印度和中國的重要紀念日,比如印度獨立日、共和國日和中國建軍節,這種會晤會在中印邊界的五個地點舉行,旨在確保兩軍之間的和平與和諧。報道稱,印度軍方已經就8月15日的會議向中國軍方發出邀請,“需要重點指出的是,解放軍今年八一建軍節沒有邀請印度同行參加這種會議,而此前每年印方都會收到邀請。”
另據《印度教徒報》14日報道,印度官方透露,盡管目前中印部隊邊界對峙引發局勢緊張,但11月印度海軍與中國海軍將共同參加一項國際海上搜救演習。報道引述一名匿名印度官員的話說,印度洋海軍研討會(IONS)現任主席國孟加拉國將于11月在孟加拉灣舉辦國際海上搜救演習。屆時,除印度、英國、法國和伊朗等會員國,中國、日本等觀察員國也將派飛機和艦艇參加。IONS是由印度在2008年2月發起的印度洋沿岸國家區域論壇,目前有23個會員國和9個觀察員國。
巴學者呼吁印度盡快撤軍
《印度斯坦時報》14日稱,上個季度中國對印出口增長33%,“兩國貿易并未受政治影響”。印度《第一郵報》則稱,目前兩軍邊界對峙沒有緩和跡象,外交專家認為,印度應對此保持耐心,并準備好“打持久戰”,同時保持活躍的外交渠道。報道稱,1986年至1987年,中印兩軍也曾因“旺敦事件”對峙良久,最終通過對話解決。印度《金融快報》13日稱,印度前外交部秘書長薩蘭認為,印度此次“不能讓步”。“在當前這種對峙下,就不丹和印度而言,一旦中方完成高速公路這一永久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大大增強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能力。所以,如果印度現在不堅定立場,就很難再扭轉”。
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稱,日前中國連續向印度發出自“洞朗對峙”以來最密集、最直率的警告,但印度似乎選擇“死磕到底”,以顯示其“大國身份”。《印度快報》認為,印度政府正試圖采取兩種“外交方式”解決中印對峙危機:第一種選擇是讓不丹軍隊在對峙地區代替印度軍隊,使中國和不丹軍隊雙方撤兵,但又擔心這會給不丹提供與中國直接接觸的動力,使其與中國建交;第二種選擇是延長對峙時間直至11月,稱“隨著冬天的到來,該地區的氣候惡化,任何軍事行動都將變得困難”。
《印度快報》認為,中國不會冒著風險而和印度全面開戰。巴基斯坦學者、前軍官費亞茲14日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印度和中國一旦打起來,毫無疑問中國會贏。他說,相比印度國內復雜的民族矛盾,社會、政治、宗教和意識形態的分裂,中國有著對抗外敵的團結一致的決心,有強大的民族意志。而與印度不同的是,中國從未對外侵略過,1962年的中印戰爭也是被迫自衛,對中國領導人來說,戰爭是最后一個選項,但正是這種正義和平的國策,使得中國擁有強大的反擊侵略的能力。因此,對印度來說,最好的避免受辱的方式就是立即從洞朗地區撤軍,“撤得越快,對他們自己越好”。▲
環球時報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