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明
2017年春節前后,文化類節目在電視熒屏上蔚然成風,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朗讀者》,黑龍江衛視推出了《見字如面》等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電視文化類節目。節目的主創人員以充分的文化自信、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自覺的社會擔當,堅持將文化元素與社會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沖破了滿屏喧囂嘈雜的泛娛樂化之風,為電視機前的觀眾帶來了一份優質的文化大餐,讓人們重新認識和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獲得高收視率和高關注度,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借助大眾傳播媒介豐富多元的傳播手段,兼顧大眾的娛樂需求與文化的嚴肅要求,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走進公眾視野。這些節目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與電視節目結合的可能性以及巨大潛力,看到了電視文化節目隱潛的市場價值,也為電視人樹立了一個回歸傳統文化價值標桿,為創作叫好又叫座的電視文化節目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的范例。
文化節目熒屏大熱這一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是多方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文化政策、媒介現狀、創新形式、受眾需求等眾多因素共同催生了文化類節目制作與播出的熱潮。其實,早在2014年1月23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便發布了《關于積極開辦原創文化節目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知》,要求衛視上星頻道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借鑒《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河南衛視《漢字英雄》等節目的有益經驗,創作和開辦“把中華文化元素與現代電視節目形態有機結合,在傳承展示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電視節目表現內容、創新節目形態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①的電視節目,并加大了對此類節目的扶持和保障力度。在 2014年10月15日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提到傳統文化,他說:“中華民族具有5000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蓖瑫r站在全球文化軟實力競爭的制高點上,對文藝創作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作出了如下論述,“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雹?017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滋養文藝創作方面,《意見》提出,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③可以說,當前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發展的政治環境,為傳統文化借助電視媒介成功進行當代轉換、參與中國電視節目創新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擁有5000年厚重積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當前開放活躍的文化生態中已經成為中國電視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藏。無論是探尋漢字之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還是展現詩詞韻味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再到以文字與生命體驗疊加傳遞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的《朗讀者》《見字如面》,主創人員堅守文化品格,精耕細作,利用電視媒介特性展示和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出既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具有中華美學精神,又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符合當代受眾審美需求的優秀電視節目。
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隨著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發生了改變,社會風氣相對浮躁,人們的精神世界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缺失。不可否認的是,在消費主義當下,人們依然有著精神文化的需求。但作為大眾藝術的中國電視卻存在著過度依靠版權引進、原創節目稀缺、電視娛樂化傾向明顯等問題,熒屏上充斥著一系列同質化傾向越來越嚴重的明星真人秀、膚淺媚俗的綜藝節目,觀眾很難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官娛樂固然可以讓觀眾暫時忘卻煩惱、得到放松,但它標榜娛樂精神、享受主義,缺乏一種能夠引領人、感染人、鼓舞人的精神價值符號。而《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節目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精神層面上的享受、思想的愉悅以及情感上的慰藉。這些節目的主創人員沒有一味地迎合受眾、片面追求娛樂性,他們清醒認識到受眾內心深處對優質文化的渴求,滿足了觀眾對傳統文化認知的渴望。事實也證明,優質的電視節目能夠給受眾帶來文化滋養和審美愉悅,可以塑造引領廣大受眾的價值觀念、提高他們的審美層次。
《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不遺余力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展現在觀眾面前,每一段詩詞、每一封書信、每一本書籍、都能讓觀眾的心靈產生強烈共鳴,勾起了觀眾對于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與此同時,節目的趣味性和平民旨趣,也打通了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隔閡,契合大眾口味。電視作為大眾藝術,節目的創作是以接受為最終目的的,電視節目除了在內容方面符合受眾的收視習慣外,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應符合受眾的審美習慣。這些節目改變了以往文化類節目曲高和寡,觀眾參與度不高的劣勢,在傳統文化的展示和傳播過程中,拒絕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以創新的形式,淡化說教意味,不僅成為知識的載體,更是集趣味性、審美性于一體,將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出去,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可以說,這些節目在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和情感傳遞中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在表達內容和表現方式上尋找創新點,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精神注入節目的主題選擇、內容設置、環節設計之中,充分調動各種視聽手段,詩情畫意地展示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之美、形式之美、意境之美,滿足觀眾的審美要求。比如,《中國詩詞大會》的片頭、宣傳片等都是中國傳統寫意水墨畫的風格,舞臺設計配以卷軸效果,將畫沙畫猜詩詞引入節目中,鮮明的中國韻味和唯美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在比賽環節上,創新性地加入了“飛花令”對詩環節,營造緊張激烈、充滿懸念的競賽氛圍。同樣《朗讀者》節目的表達方式也頗具新意,將充滿溫情的嘉賓訪談和儀式感的朗讀環節連接在一起,將感情融匯于文字與個人故事之中,引發觀眾的廣泛共鳴。節目在空間設置上也體現了巧思,董卿與嘉賓的訪談是在一個封閉的、比較私密的空間之內進行,這樣更容易使嘉賓敞開心扉,分享人生故事,節目組用一扇門將訪談空間與舞臺空間隔開,結束訪談后,嘉賓走向舞臺空間,朗讀一段曾經深深打動過自己的文字,而舞臺空間設計成圖書館的樣子,因為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的詩中有云“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有著非常鮮明的“儀式感”。
象形漢字、詩詞歌賦、經典書籍,這些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表現為中華文化所特有的理念、氣質、智慧與神韻,是華夏子孫智慧與實踐的歷史結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傳統文化給予人們精神力量,激勵人們不斷昂揚向上、奮勇前進。“原創文化類節目將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既彰顯了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又于無形中傳遞了主流價值觀,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盵1]《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帶來了很多啟發,對于節目而言,傳統文化是通過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個體的故事而大放異彩。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參與節目的選手,雖然比拼的是對中國傳統詩詞歌賦的熱愛和精通程度,但從詩詞中、從選手的背景故事中,觀眾可以找到一脈相承的東方智慧和傳統美德。如奪冠的16歲中學生武亦姝對古典詩詞的由衷熱愛、爛熟于心,在臺上的淡定從容,榮寵不驚,體現出非比尋常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獨臂的年輕女孩張超凡,身殘志堅,在人生的磨礪中擁有了一顆強大的內心,也向觀眾傳遞了永不放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河北邢臺農婦白茹云,講述她用詩詞磨練意志的抗癌經歷,稱自己從詩詞中體會到了人生的喜怒哀樂,激發了向上力量。是詩歌給予了選手們情感上的慰藉和面對逆境時的勇氣,也讓觀眾感悟到中國古典詩詞滋養的詩意人生。
再來說《朗讀者》。正如董卿在節目中所說:“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朗讀可以分成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泵恳晃辉谖枧_上的“朗讀者”,都是傳統文化的篤行者、傳承者,身上潛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和高尚品德。如榮獲世界翻譯最高獎“北極光”獎的96歲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畢生致力于中、英、法的翻譯工作,先后出版英文、法文翻譯作品160余部,將《牡丹亭》《詩經》《楚辭》《宋詞》等許多中國文化精粹介紹給西方,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回歸有著重要意義。如今已近百歲、飽受疾病的侵擾的老人依然筆耕不輟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堅持“白天時間不夠,就向夜晚偷時間”,在他身上所傳遞出的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進取精神;再如加入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婦產科醫生蔣勵,遠赴戰火紛飛的阿富汗,在炮彈轟鳴聲中幫助孕婦接生,將3000多名嬰兒平安帶到這個世界上。通過她動情的講述,也向觀眾傳遞了仁者愛人、博愛奉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中國赴馬里執行維和任務的官兵,在節目中朗讀西蒙諾夫的《等著我吧》,他們為推動世界和平和安全做出了貢獻和犧牲,正是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意識……
這些電視文化節目都是主打“傳統文化牌”,都將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宗旨,主旨都在喚起觀眾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主持人也是節目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主持人的文化素養、知識儲備、專業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文化節目的成功與否。這些節目分別啟用馬東、王凱、董卿等主持界文化素質較高的主持人擔綱主持,他們文化知識淵博豐富、文學造詣深、舞臺經驗豐富,為節目增色許多。特別央視節目主持人董卿,落落大方、溫婉知性,具有優秀的專業素養和文化修養,有著飽滿的激情和豐富的語言表達技巧,同時具備出色的現場應變的能力。
誠然,《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并不完美,但我們的文化環境是需要這樣的節目的,其傳遞出來的人文精神、對時代的思考以及知識分子的情懷需要被大家推崇。電視文化節目不僅滿足電視觀眾對獲取信息、視聽享受的訴求,也擔負陶冶大眾道德情操、提高大眾審美情趣的社會教育功能,更是承載了對我國核心文化價值觀建構與輸出的重要歷史責任。希望在未來的電視熒屏上,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植根于中華沃土、耕耘中華文化的原創電視文化節目出現,讓觀眾通過電視節目切實的感受源自文化和歷史的使命召喚,提升民族自信,增強情感融合。
參考文獻:
[1]胡智鋒,郝嫻貞.走依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電視節目原創之路[N].文藝報,2016-06-15(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