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梁
摘要:蓮花山花兒會是甘肅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我國世界級非物質物化遺產之“中國花兒”傳承和保護的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如期舉行,千百年來花兒會一直是由群眾自發組織的民歌盛會。花兒會由原來的蓮花山、王家溝門、紫松山三個會場,發展至今天又增加了足古川、枉子溝門、薩巴寺、戚家庵、斜角灘等花兒會場。
關鍵詞:“蓮花山花兒會” 花兒大獎賽 花兒 “蓮花山令”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3-0022-02
2017年6月25日至26日,由甘肅省康樂縣人民政府主辦,臨夏州文廣新局與甘肅省民族音樂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第七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臨夏州“蓮花山花兒會”花兒大獎賽在蓮花山腳下蓮麓鎮足古川村如期舉行。此次大獎賽分為蓮花山花兒和河州花兒兩組進行比賽,為期兩天的比賽精彩紛呈、高潮迭起,共有來自定西、甘南、臨夏三地州的37個隊60多名歌手參賽。經過激烈角逐,康樂縣“夕陽紅”花兒隊、政縣馬君雯分別獲得蓮花山花兒和河州花兒一等獎。
一、蓮花山花兒
蓮花山花兒是“中國花兒”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洮岷花兒的北路花兒,由“令”和歌詞兩部分組成。蓮花山花兒的美學價值主要體現在歌詞上,其次才是音樂,它的演唱與旋律、歌詞與套數以及串班長與其他花兒差別明顯。蓮花山花兒除了自由演唱外,最精彩的是對唱,既有兩人對唱也有多人對唱,最主要的演唱形式為三至五人或是七至八人組成花兒班子。兩個同樣的班子一唱一和、一問一答,并都包含一位串把式或者串班長,一般為男性,每人輪流演唱,唱完時成員同用“花兒呀,蓮葉兒啊”來合唱尾聲,并在齊唱中結束。每組十分鐘左右,整個演唱過程主題可以多次變換,但是整體要求是問要切題、答要準確、唱要連貫、緊扣主題,并要圍繞主題逐步發展。蓮花山花兒歌詞豐富、情真意切,語言生動、淳樸自然,格律自由,曲調比較固定、奔放、悠揚,在花兒句子末尾處常常用“呢”“了”等虛詞,內容題材豐富。以歌唱祖國、情歌和描繪幸福生活為主題,花兒歌詞完全以蓮花山地區的方言創作演唱,前后句之間的方言非常押韻,而且是一韻到底,講究要即興編圓、幽默風趣、語言輕快。演唱中歌手依據自身的演唱功底自如地加進一些襯詞、連接詞,歌手與歌手之間的連接處,有一個連接音保持兩者之間的連續性,這種現象主要源于現場即興編詞,它需要給歌手或者串班長一定的思考時間,或在是歌手在等待串班長的說詞,歌手們不能停下來,而串班長要有豐富的生活底子和一定文化程度,敏銳的觀察能力,熟練的語言綜合技巧,同時要借鑒傳統花兒的技巧和基本要求,最終達到順口、有味、精煉、喚起人們的共鳴。蓮花山的花兒都沒有具體的歌名,每一首歌或者段子都是現編現唱,都是一個嶄新的歌曲或者段子。在段子的形式上有單套、雙套,所謂單套即一韻到底,句子有長有短,句數不定;而雙套即為一三五為一韻、二四六為一韻,相比于單套,雙套的靈活性更強,前后句之間更加押韻。
當地把“花兒”叫“唱山”“唱野花兒”“唱蓮花山”,把參加花兒會叫“浪山場”。由丁作樞先生執筆,康樂縣文體局出版的《花兒·歌手·花兒會》一書中,提出了蓮花山花兒的四個基本點:一是驚人的即興創作速度,蓮花山花兒和河州花兒比起來,在曲調上顯得比較簡單、呆板,但是在輪番對唱、一問一答、即興創作上,蓮花山花兒就顯得活潑多彩、氣勢磅礴;二是嚴格的演唱韻律,不論是單套,還是雙套,演唱起來,韻律的要求非常嚴格,若稍不押韻,就會被指責為花兒“沒編圓”“門外漢”;三是濃郁的鄉土語言,蓮花山花兒的詞、句都是與當地的方言土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離開了它,花兒就顯得干巴、枯燥,不那么流暢自如了;四是深邃的興比含意,它說事,尤其是愛情方面講的不是直白,而是及其含蓄深邃,說對人的看不起也不明說,而是用極形象的比喻暗含諷語。考察組通過一周的實地考察和旋律記錄,對于以上幾點也是非常的贊同,準確地體現了蓮花山花的鮮明特點。經過多年的努力,蓮花山花兒的傳承與保護建立起非常穩定、可靠、科學的發展機制和體系,基本實現蓮花山花兒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網絡化、法制化,有效地促進了花的傳承與發展。
二、蓮花山花兒會
蓮花山“花兒會”自形成以來,就具有地地道道的鄉土文化氣息,是原汁原味的蓮花山民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僅傳唱祖先們留下的經典之作,而且還不斷推出反映現實生活和時代變遷的新“花兒”,“一年一趟蓮花山,娃娃不引門不看,哪怕沒有一分錢,也要上山歡兩天”的當地習俗,至今未變。其“花兒會”每年一度,是一種自發性很強的民間歌唱活動。依據多年的風俗,當地及周邊各族花兒愛好者自發出資,漢、回、土、藏、東鄉等民族群眾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手參與比賽和演唱。花兒會由原來的蓮花山、王家溝門、紫松山三個會場,發展至今天又增加了足古川、枉子溝門、薩巴寺、戚家庵、斜角灘等花兒會場。
關于蓮花山花兒會的來歷,在汪鴻明所著的《花兒源流考》一書中有這樣的一段敘述:這個大會的來歷,一般人已經說不清了,只認為是一種歷來的風俗,我們稍加考察分析,可以知道原是藏民風俗的遺留,不過本來的意義是神圣的,現在卻為浪漫的意義代替了。從唐代中年以后,這一帶地方為吐蕃所居,其人通稱為番民,就是現在的藏民。明初統治者重視對河湟地區的經營,有計劃地向這里移民,藏民勢力日漸衰落。藏民向來有祭山神的風俗,在祭山神的活動機會中,除念經祈禱人畜平安、福佑一方以外,小商販多乘機來做些臨時生意,男女青年也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一面乘熱鬧,一面便大唱其山歌了。山神的大小是看山的大小和地勢而定的,山神愈大,集會的人愈多。蓮花山在附近一帶本有領袖群山的資格,自然是為大山神。藏民的勢力消退后,祭山神的意義也降低了,只留下一些痕跡,于是唱山歌便成為只要的目的和活動了。
現在的蓮花山花兒會基本上改為政府引導和主辦,一是為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此提供旅游動力,發展地方經濟;二是為了更好傳承和發展當地特色民族民間藝術,蓮花山花兒是國家級“非遺”目錄,加強其傳承保護具有深遠的意義。康樂縣政府在蓮花山腳下成立了“花兒傳習所”,定期舉行傳承人培訓班,培養了大批花兒歌手,本屆蓮花山花兒大獎賽中的歌手幾乎全部都接受過“花兒傳習所”的培訓和指導;三是舉辦此項活動能夠整體提升當地人民的文化娛樂水平,加快地方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地方文化生活。蓮花山花兒會的成功舉辦,弘揚了民間文化、提升了文化品位、全面推進了當地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對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唱響花兒藝術品牌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花兒會形式
蓮花山花兒會的程序形式主要有攔路對歌、敬酒敘情、游山對歌、篝火話別以及紫松曲散等,每年花兒會的情況各有異同。但大體都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攔路對歌,它是花兒會的序幕,趕會的人途徑蓮花山附近的各村莊是,要受到當地村民的一次又一次的阻攔,村里的少男少女用當地盛產的馬蓮草擰成長繩,兩人各牽一頭,橫懸于道,布下“關卡”,遠路上來的歌手不唱幾支花兒就不能過關。其次是花兒會的高潮,那就是游山賽歌會,賽歌的演唱包含獨唱、對唱,不受年齡、人員限制,同一人員每年都可參與。既有七八十歲的阿婆,也有二三十歲的小哥、阿妹,不管是參與的歌手還是遠道而來的觀眾,都沉浸在歡樂之中。賽歌會都是自愿組成小組進行,每組一般三四人或五六人,其中包含一位“串把式”,他是這個小組的關鍵人物,賽歌的勝負往往取決了他的水平,小組其他成員,則是嗓音比較好的“唱把式”,整個演唱過程是先把演唱的歌詞敘述一邊,然后在用“蓮花山令”演唱一邊歌詞。現在舞蹈上的賽歌內容多描繪人民的幸福生活,或是新政策、新形勢、新變化,山間賽歌多以情歌為主。最后是告別會,在六月初六的紫松山(子孫山)會場上,作為整個活動的最后一個場地,人們在遮陽扇下喝著酒,敘話暢談、聆聽、對唱花兒,表示對活動的結束的不情愿,相和敬酒告別。關于篝火夜歌的場景我們沒有看到,夜間的花兒活動可能是人們最為歡快和欣喜的,尤其是青年男女,他們相約山間林中,點起篝火,歡唱著心中愛慕、調情的花兒。篝火夜歌在活動期間可能每天都有,也可能延續一整夜,是花兒活動最為自由、歡唱、陶醉的程序。
四、結語
花兒傳承人或者歌手是花兒傳承的載體,是“花兒會”活動的主體,蓮花山花兒和花兒會離不開傳承人和歌手。現最為優秀的是串班長米兆仁和當代花兒的代表人文香蓮等。文香蓮,甘肅省康樂縣蓮麓鎮陰古村人,2007年康樂縣上報文香蓮為蓮花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2008年經甘肅省文化廳審核并正式公布,文香蓮為蓮花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是蓮花山花兒第三代領軍人物之一。蓮麓鎮花兒唱家輩出,名家迭起,文香蓮從小就接觸和學習花兒,十七八歲是暫露頭角成為會兒新秀,二十四五歲時成為花兒“大家”。丁作樞先生對她的評價為: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唱法自然,音韻優美,有著“花兒白靈”的美譽。米兆仁,康樂縣景古鎮米家巷村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臨夏州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康樂縣文聯花兒協會副主席,中國臨夏花兒網“中國花兒名人”,著名的串班長和唱把式。花兒的學習來自與奶奶的口傳心授,在他幼年時代奶奶就在兒歌中傳授“花兒”。他創作的蓮花山花兒貼近生活、時代特征鮮明、音韻優美,如行云流水、噴珠濺玉,充滿蓮花山鄉土氣息。
每年一屆的蓮花山花兒會已經成為一種城市名片,每年都會吸引自全國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機構、民族音樂學者、在校碩博研究生、本科生集中蓮花山腳下,進行田野考察。今年花兒會期間,作為本次大獎賽的承辦方:甘肅省民族研究研究中心組成調研組,除參加活動外,還對花兒國家級、省級傳承人進行口述史研究,收集大量的音(影)像資料,成為本屆蓮花山花兒活動最重要的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