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摘要:喪禮儀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區的喪禮儀式都有著不同的地域特點。文章對河南南陽地區喪禮儀式文化中開門、吊孝、報廟、送城及安神五個環節方面獨具地方特色的地域特點進行歸納闡述,并倡議廣大文化工作者努力繼承好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
關鍵詞:河南南陽 喪禮儀式 地域特點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3-0143-02
喪禮儀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區都有著本地獨具特色的喪禮儀式文化,河南南陽地區一帶喪葬禮儀式文化,在開門、吊孝、報廟、送城和安神五個環節方面有著獨有的地域特點,筆者通過多年對這些特色環節的深入了解探究,將其地域特點歸納如下:
一、開門
隨著嗩吶班的到來,并為逝者奏響致哀的第一首樂曲,意味著喪禮儀式的正式啟動,也就是開門儀式,開門即打開迎接吊唁客人之門的意思,南陽地區喪禮儀式以開門時間的不同一般分為的以下兩種承辦模式:
(一)下午開門早上起殯的模式
程序為:人死后某一天(由主家根據吊唁客人的具體情況而定,最好是農歷雙號的日子)下午午飯后開門,特殊情況也可以午飯前開門,整個一下午完成所有吊唁接待工作,天黑后進行報廟和送程,然后吃晚飯,晚飯后午夜十二點前在嗩吶班進行藝術表演的同是進行祭靈、辭靈、入殮工作,第二天一大早起來(天亮為準)起殯、送葬、下葬,之后回主家吃早飯,飯后嗩吶班離開,喪禮完畢。這種模式在南陽市的臥龍區和鎮平縣境內被廣泛的采用,也是本地獨有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儀式緊湊省時,所有參與人員基本上是半日制工作,不耽誤第二天的工作活動,整個儀式的活動費用也相對較低,能完美地體現出人們的節儉意識。
(二)晚上開門下午起殯的模式
程序為:人死后某一天(主家選定)晚上開門,晚飯前嗩吶班到位后演奏一首開門樂曲即宣告喪禮儀式正式開始,晚飯后進行嗩吶藝術表演,第二天上午進行吊唁接待工作,下午起殯、送葬、下葬,喪禮結束,這種模式也是大部分地區普遍采用的一種模式,相對來說儀式整體時間稍長,整體費用稍高。
二、吊孝
吊孝是南陽地區喪禮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主人給親朋好友報喪時,約定好哪一天辦喪事,然后所有親朋好友都在固定時間內前來吊唁,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每接待一個吊唁客人,嗩吶班要演奏一段音樂代表主人家向前來吊唁的客人表示感謝。南陽地區傳統的吊孝方式都是帶上火紙、鞭炮、煙、酒等禮物前去,直系親屬或者親戚甚至帶上現金和他們所邀請的嗩吶班(一般為死者的女兒、外甥等所請)一同前去,以表示哀悼和慰問。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理念也在逐步的改變,現在的吊孝人們已經漸漸習慣了直接用現金上禮吊孝,一般不再帶煙酒之類繁重的東西,這樣更加方便而且實惠一些,吊孝的收入也能為主人家的治喪工作解決經濟上的燃眉之急,顯得更加理性化、人性化。
三、報廟
報廟是南陽地區喪禮文化中特有的一種禮俗,是指喪葬隊伍在嗩吶班的帶領下從靈堂位置走到村外廟里向廟神報告死者死訊的儀式。具體儀式程序為:報廟的喪葬隊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擓斗員,擓斗員是整個喪葬隊伍的領路人,擓斗員需要右手提一米斗(現在用小竹筐代替),左手拿著用火紙卷成的燃燒著的火源,邊走邊用右手燒紙放鞭炮,帶領整個喪葬隊伍由主人家靈堂位置開始,按照主人家提前選好的路線,走到村外的廟里(過去村村外面都有神廟供人們日常祭祀所用)進行報到,以向廟神報告死者的死訊,懇請廟神正常接納死者的亡靈,免得死者在陰間再受委屈。嗩吶班緊跟在掛斗人員的后面,邊走邊吹奏著沉重悲哀的慢板游場音樂,孝子人員頭上系著白色孝布,邊走邊哭,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悼的追思,掛斗人員每走三步要點著一張火紙放在地上,后面的孝子隊伍要跪在火紙面前磕頭叩拜,如此這樣一直延續到廟前。掛斗人員在廟神前點一疊火紙,點上香,放一大串鞭炮,嗩吶班演奏著慢板游場音樂,孝子們依次在廟神前磕頭叩拜后,在嗩吶班演奏音樂的帶領下原路返回主人家治喪靈前,然后結束報廟儀式。南陽地區的喪葬儀式中,報廟程序一般在喪禮開始當天的晚飯前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近年來由于村外的老廟宇漸漸被遺棄掉了,所以有的地方就把報廟的習俗改成了報墳,意指喪葬隊伍護送亡靈不再是到廟前而是到墳前報到,然后燒紙叩頭,以向祖宗們及時告知死者去世的信息,讓列祖列宗們予以照顧。
四、送程
送程也是南陽喪俗文化中特有的禮俗儀式,是指主人家提前寫好一張到城里城隍廟報到的路程單。喪葬隊伍按照主人家提前設計好的路線,護送亡靈走到村外進城的十字路口,然后將路程單燒掉,使亡靈能夠順利按照路程單的指引進入城里的城隍廟報到的儀式程序。送程的具體儀式程序與報廟大體相近,也是由擓斗員鳴炮點紙引路,嗩吶班奏樂(演奏慢板游場)伴隨,孝子們送城去的時候要邊哭邊見紙叩頭,到了十字路口燒掉路程單后,繼續向前再多送一段路程(20米左右),以囑托死者一路走好,表達對死者的留戀和哀悼,之后,喪葬隊伍原路返回主人家治喪位置。與報廟不同的是,考慮到死者亡靈走到城里路途較遠,路上需要備足口糧盤纏,所以送程時比報廟多出來兩個重要環節,就是當擓斗員每點著一張火紙放在地上后,在孝子們跪下磕頭叩拜之前,會有兩個輔助工作人員分別完成這兩個重要環節,一個環節就是要有人手提鹵水桶,用勺子舀一勺子鹵水將地上燃燒著的火紙畫一個圓圈(直徑50厘米左右)圈起來,另一個環節就是后面緊跟著要有人用一小抔小木灰在圓圈后面(10厘米左右)畫一條直線(長約50厘米、寬約5厘米),這樣一來,燃燒的火紙就代表給死者上路及以后日常所需所用的盤纏,鹵水則代表給死者路上提供的口糧,圓圈代表死者的陰宅,要把盤纏圈起來免得被別人搶走,小木灰直線則代表陰間陽間的隔離線,整個送程的儀式禮俗體現出了厚重博深的華夏民族文化。送程儀式在南陽喪俗文化中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送明程(白天送程),一種是送暗程(晚上送程)。送明城的時間一般在起殯當天的早上早飯前,這種情況在南陽鎮平縣一帶被廣泛采用;送暗城的時間一般在吊孝當天的晚飯前,這種情況在南陽市臥龍區及市區境內被廣泛運用,南陽市的其他地方則是根據地方風俗靈活選用。
五、安神
說到南陽地區的喪禮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安神的環節,安神是南陽喪禮儀式的最后環節,也是一個也是當地獨有的地方儀式程序。程序為:待逝者下葬后,全部孝子從墓地趕回家中,在逝者靈位前點上香,所有孝子去掉孝裝,穿上普通的生活用鞋,在嗩吶音樂的伴奏陪襯下,依次在靈位前跪拜磕頭,以祈禱逝者能在陰間一切平安、逝者的家人也能在以后生活中平安和諧的儀式程序。此儀式全過程需要嗩吶吹奏音樂襯托氣氛,從第一個孝子磕頭開始演奏,到最后一個磕完頭停止演奏,完成安神儀式全過程。
六、結語
在南陽地區的喪禮儀式文化中,開門、吊孝、報廟、送城、安神五個環節方面獨到的地域特點,既展示出了南陽人縝密獨到的忠孝思想,又映射出了南陽人務實智慧的辦事思維。一個簡單的儀式文化,能夠折射出方方面面的傳統文化理念,要想真正繼承發揚這些傳統同文化的精髓,切實需要廣大文化工作的一步步由淺入深地探究推敲與思考傳承。
參考文獻:
[1]先怡衡.大德曰生,送死無憾——南陽盆地喪葬禮俗研究[D].寧夏大學,2010.
[2]馬奇.在靈魂的期盼中“開路”——河南省桐柏縣毛集鎮段莊喪葬“開路”儀式的音聲調查報告[J].中國音樂,2013,(03):86-92.
[3]金平.淮河流域河南民間道教音樂概述[J].山東社會科學,2013,(S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