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摘要:本世紀初,隨著非物質遺產保護與傳承在中國大地生風生水起進行,地方性經濟發展搭乘民族旅游打造的快車,傳統文化與地方政府的勾連,挖掘民族傳統文化的地方經濟模式在貴州運行,成就了如黔東南西江、朗德以及肇興、小黃等苗侗村寨民族旅游經濟的健康發展。黔北的習水縣在注意開發“習酒”品牌外,也在找尋民族旅游經濟的開發。土河村是習水縣紅苗集居人口最多的村寨,其風俗“踩山節”,被地方政府征召,2011年進行了民族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
關鍵詞:黔北苗族 習水土河村 踩山節 紅苗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3-0026-02
本世紀初,隨著非物質遺產保護與傳承在中國大地生風生水起進行,地方性經濟發展搭乘民族旅游打造的快車,傳統文化與地方政府的勾連,挖掘民族傳統文化的地方經濟模式在貴州運行,成就了如黔東南西江、朗德以及肇興、小黃等苗侗村寨民族旅游經濟的健康發展。黔北的習水縣在注意開發“習酒”品牌外,也在找尋民族旅游經濟的開發。土河村是習水縣紅苗集居人口最多的村寨,其風俗“踩山節”,被地方政府征召,2011年習水縣政府在土河村進行了民族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參與其中,諸多思考。
一、紅苗與“踩山節”儀式
苗族依其服飾顏色可分為白苗、紅苗、黑苗、花苗和藍苗,其中紅苗,康熙年間《百苗圖》記載“男椎髻,約以紅帛;女戴紫笠,短衣絳裙,緣以錦垂帶如佩”①。紅苗主要居住在黔東的銅仁地區,在川南、渝南及黔北地區也有一部分紅苗。黔北的習水縣境內的紅苗,最有代表的是居住在桑木鎮土河村這支。2014年修《土河村志》載:“土河村人口以紅苗最多,系習水縣苗族支系紅苗村寨集居人口最多之一,人口約500余人”②。土河村紅苗女子服飾紅白相間,頭戴笠掛盤巾,身穿白衣吊帶長褶裙,垂袖鑲刺繡,裙褲綴花邊,腿纏白裹腳,整個色彩熱烈而喜慶;而男裝較為樸素,頭戴白帕,黑色長衫,胸前彩對襟。
黔北是喀斯特山地,山多地少,土地貧瘠。春夏濕熱,秋冬高寒。土河紅苗住在半山中,高寒特點只能生產玉米、紅薯、土豆、高粱等雜糧,蔬菜品種不多,酸菜和腌熏豬肉是其特色。傳統的吊腳樓逐漸被瓦房和混泥土房取代。傳統耕作方式和交通不便制約著經濟發展。但勤勞的紅苗人還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艱苦奮斗,傳承自己傳統文化,維系著族群的繁衍和生存。
“踩山節”是川黔渝交界地區紅苗隆重的傳統節日,于每年農歷正月擇地擇時立花桿、踩山,以示紀念。踩山節這一天苗家人以其獨特的方式祭拜天地、祭奠祖先和祈禱平安。土河村紅苗“踩山節”在農歷正月初三,新中國成立后活動幾度中斷。據《土河村志》記載,踩山節主要是苗民們為祭祀祖先團結族人,交流文化的節日。踩山節舉辦前一天,族長帶領本姓的人員,到踩山場修整地形,為經商人員設置攤位,立爐生火,舉行立桿儀式和祭祀活動,以迎接節日的到來。活動當天,各地苗族同胞聚在一起,青年人進行蘆笙比賽、情歌對唱以及木葉吹奏、登山比賽等活動;老年人觀看的同時,還忙著認干兒干女呢。
近年來,在非物質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時代要求和各地民族旅游升溫的背景下,習水縣政府也在探索民族旅游經驗。從2010年開始,習水縣政府對土河村苗民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挖掘,打造土河村苗民“踩山節”,把踩山節移到農歷七月初三舉行。這時正是荷花綻放的季節——政府為配套“踩山節”打造,幫扶土河村種植“千畝荷塘”,吸引游客觀光。顧名思義,踩山就是在山上活動。土河村的“踩山節”活動場地位于半山腰的坪地上,踩山坪旁邊有政府的幫扶下修有祭祀亭,亭中塑有祖先蚩尤的雕塑,山腳有政府幫扶修建苗族風情園,其中有標記地方風情的長廊。由此打造,2011年9月土河村被評為“貴州省30個最具魅力民族村寨”。
自2010年在政府的挖掘和打造之下,踩山節儀式程序是“踩山節”的前一天,當地政府召集苗民到活動地點修整場地。次日早上便舉行立竿儀式和進行祭祀。祭祀由年長者主持,站在踩山坪中央,敲響花竿下的大木鼓,引導苗族男女青年圍繞花竿,呈圓形跳起舞蹈,其中男青年應和著大鼓節奏吹響自己的蘆笙,大約一個小時左右,鼓聲停止方才結束。接著宰牛祭祖,祭祀蚩尤——牛在苗族同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種勞動力和財富的象征,因此苗族同胞用自己視為最珍貴的東西去祭祀祖先,以表示對祖先的敬重。祭祀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香燭向蚩尤塑說一番祈求保佑族民的話語,同時吹奏蘆笙,獻上牛頭,以表示族人的虔心,表達對祖先的敬重。之后,來自各地的苗族同胞和各方人士齊聚苗族風情廣場,盡情歌舞,歡歌笑語。
二、“踩山節”儀式活動用樂實錄
筆者于2014年的暑假與好友結伴參加土河村苗族踩山節,以局外人的身份對該活動進行觀賞,2016年冬天又再次深入土河村進行考察,對踩山節活動音樂有了深入的了解。
(一)傳統歌舞樂
傳統歌舞樂體現在祭祀中。祭祀之歌舞樂與風情園演出的歌舞樂區別較大不甚相同。祭祀儀式程式如是:場中立花桿—長者主持祭祀—敲響大木鼓—青年繞花竿跳舞—男青年應和著大鼓—吹響手中蘆笙—鼓聲停止—宰牛祭祖。祭祀開始后,花竿下的苗族長老敲響木鼓,苗家男女青年分兩隊圍繞之,男青年隊在前手捧蘆笙吹奏,女青年隊在男青年后手牽著手跟隨者蘆笙樂曲的節奏而跳起舞蹈,舞步是三步一轉的形式向前移動著。隨著鼓點節奏急劇情緒的增加,蘆笙曲也延綿悠長的情緒變得急促起來,此時苗族女青年們適時的根據鼓與蘆笙曲的節奏,與之形成錯落有致的節奏喊出“嘿嘿嘿”的字樣,以增加祭祀現場的氣氛,隨即曲調又趨于平緩。此時,游人們便可加入隊伍中,載歌載舞。
黔北土河村的苗族同胞在儀式中所吹奏的蘆笙屬于六管五音(還有六管五音、四音、三音、二音),其音列多帶有升降號,這與他們本民族的習慣有關,與黔北其他地方的苗族同胞在音列的使用風格上大同小異。調式大多是建立在徵系統,以sol音開始,結束也在sol音上,多采用五聲音階。樂曲的音與音的關系旋律較平穩,同時也展示了苗族同胞們的審美特征。蘆笙曲的節奏與歌唱性的歌曲而言,其節奏要緊湊一些,多用前十六后八和四分音符的節奏型,其他節奏涉及的較少。如 5 5 5 321│2 2 2 2│321 233 2 1 555 以此表達苗族同胞們在這一天的喜悅之情。蘆笙曲音域不寬,音色低沉悠揚,在吹奏時,吹奏人用盡全身的力氣去吹響蘆笙,以此表達自己對祖先的虔誠。
(二)風情園演出
風情園位于踩山場山腳的平地上,這是由政府出資修建而成的,風情園的走廊里懸掛著展示紅苗的服飾、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等圖片。表演舞臺搭建在風情園前面左側面,舞臺比較簡易,背景是紅苗載歌載舞情景而作的海報。舞臺是用專用的搭建器材臨時搭建而成,鋪上紅地毯,舞臺即成。表演由四位主持人主持,兩男兩女其中男女苗族人各占一名,活動報幕中先用苗語報一遍再用漢語翻譯一遍,從節目內容看活動內容主要有苗族自己的歌舞表演和現代歌舞表演兩大類。
苗族自身表演自身主要有踩山情歌、竹葉傳情、男女對唱等,歌曲旋律音域不寬起伏不大較平緩,演唱時用苗語演唱,演唱形式是對唱且無伴奏,歌詞內容可即興發揮也可提前設定好,內容多是涉及男女情感,歌詞簡單易懂。旋律簡明大多屬于單聲部,在旋律中可以根據情景加入一些適量的裝飾音。歌曲所用的節奏多為八分和四分節奏型,也有二分和其他形式的節奏但用的頻率較少,調式調性多為五聲音階。舞蹈方面主要有跳竹竿舞,苗族同胞喜用歌曲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的感想。因此在平時緊張的勞動后,他們喜歡用一些舒緩的語調及節奏來抒發自己的感受,歌曲中的節奏與苗族同胞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此外活動中還加入了大量現代歌舞的表演如《好日子》《越來越好》等。
三、土河村“踩山節”變遷
“踩山節”是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土河村的苗民因其人少分散以及長期和漢民雜居,大部分苗民均被漢化。現今的“踩山節”與傳統的“踩山節”相比在作用上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傳統“踩山節”作用是苗族兄弟為祭祀其每姓先祖,傳承后嗣發揚家族和團結各姓而舉行的節日。據《土河村志》記載以及筆者對當地苗民的訪談中可知,過去“踩山節”場面熱鬧非凡,活動的內容也是多彩多姿,原生態的味道濃郁。現今的“踩山節”更多的是娛樂性質,演出內容加入現代歌舞的成分。雖有祭祀的內容但與過去的相比意義已是有所不同。過去“踩山節”亦稱情人節,顧名思義是苗族男女青年交流感情尋找對象的節日,然今“踩山節”表演雖依舊存有苗族青年男女對唱的橋段,但其意已不復存在。雖意嬗變但這一形式卻加強內部成員的凝合力同時也向其他民族展示自身文化,在傳承保護發揚本族文化方面起積極作用。土河村“踩山節”曾荒廢數年于2011年復燃,除去政府倡導因素外,究其根由是苗族同胞對自身文化認同和尋找自身歸屬感的需求,雖身在“漢中營”卻不忘自己的根。“踩山節”向外族人展示了苗族同胞的風土情貌及精神面貌,對了解他們提供了一條路徑,促進民族的團結融合具有巨大的作用。
2016年冬季筆者再次進入土河村對當地的苗民進行走訪,據今雖時已有半年,然沿著逶迤的山野公路踽踽而行的艱辛,被皚皚白雪包裹在山巔的苗民住所情景筆者至今仍記憶猶新。如今的土河苗族“踩山節”更多的是苗族文化藝術節、苗族同胞聯歡節,其傳統的意義及功能均已經發生嬗變。
注釋:
①劉鋒:《百苗圖疏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②土河村村委會編制:《土河村志》,2013年版。
參考文獻:
[1]伍新福.中國苗族通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
[2]貴州省習水縣土河村村委會編.土河村志[M].出版信息不詳,2013.
[3]曹蕾.四川省敘永縣落卜鎮三臺村壩苗踩山節音樂活動考察與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4]張振濤.晉北采風二題——民間花會與國家在場[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01).
[5]袁定基,張原.苗族傳統文化的保存、傳承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