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貴州銅仁 554300)
銅仁市職業化教育學校體育軟性資源發展指標體系研究
張勇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貴州銅仁 554300)
在體育教學中,均衡發展是指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實現終身體育關及體質健康的均衡發展,對學生的意志、道德等綜合品質以課堂教學為平臺進行培養,均衡發展并非數值量化的平衡,而是有機的平衡。基于教育公平理論,以教育評價指標系統模式為框架,構建學校體育均衡發展評價模型,其理論核心為教育公平。以銅仁市職業院校為例,在專家問卷調查基礎上,構建學校體育均衡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體系內各指標的權重進行最終確定。
均衡發展 學校體育 評價指標體系 模型構建
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中,促進教育公平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育公平從根本上保證了社會的公平,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有利的,與教育的目的也一致的。當前,我國各階段教育都對均衡化教育發展措施及目標進行了制定,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的公平化。如何界定學校體育均衡發展與教育公平間的關系,對不同學校、不同地區間的體育工作均衡程度如何全面、客觀地評價,是學校體育均衡發展中的重點問題。文章以銅仁市職業院校為例,在教育公平理論基礎上,與當地體育教育實際情況結合,構建學校體育均衡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學校體育均衡發展的水平進行評價。
1.1 教育公平思想的發展
“有教無類”是教育思想家孔子的著名教育觀點;“自由教育”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教育公平的最早論述,兩位教育思想家都對教育公平化進行了倡議和主張,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人類對公平的追求從未停止過,而公平也體現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教育公平是其中之一。18世紀,部分啟蒙思想家在對教育公平問題進行研究中,主要是從人權的角度來考慮的,并且通過法律手段來促使教育公平的實現,對公民受教育權利進行保護,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教育公平受到法律的保障。20世紀開始,西方國家中出現了教育不公平的新表現,人們雖然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權,但現實生活中,受教育的機會并不均等。因此,聯合國在《世界人權宣言》中,進一步對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進行了明確,作為基本人權之一,同時對教育公平的核心內容規定為教育機會均等。20世紀50年代以后,很多西方學者對教育公平實施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研究,其中,美國社會學教授科爾曼的研究成果最具影響力,其完成的《教育機會均等的觀念》根據新的社會形勢,細化了教育公平的具體內容,其研究結果為學界帶來了新的發現,也就是不能將教育公平簡單地理解為教育機會均等,同時還應該包含教育資源分配、教育環境及取得的教育成果的均等。在我國,諸多學者也在國外先進經驗借鑒和吸取中,對教育公平的內容及觀點進行了闡述,季紅指出:每一個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義務和權利;享有平等的教育條件和機會;人和人之間的教育結果及成功機會是相互均等的,同時,其強調了以上幾點是相互聯系的,并非孤立存在。
1.2 教育公平指標系統模型
當前,在教育系統評價模式方面,各國所采取的模式也不完全相同,主要包含6種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6種教育系統評價模式
在上述幾種教育系統評價模式中,模式二是最初由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早提出的對教育現象進行描述的一種模式。但在實際應用中,該模式與實際教育活動聯系不緊密,沒有進行實際考察,系統性相對較低,因此逐漸淘汰,模式三逐漸得到應用。
1.3 學校體育均衡發展的內涵
我國學者朱家在對學校體育均衡發展的研究中,對其內涵表述如下:教育均衡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之一,教育均衡屬于教育的理想狀態。其本質是在教育平等原則與教育公平思想的指導下,在教育活動中,教育機構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受教育者的理想,平等地實施教育資源的分配及教育制度的操作,保證教育機構與受教育群體之間,實現相對平衡的教育供需關系。落實教育資源的平等使用情況。學校體育作為一種基本的教育形式,在教育均衡發展的背景下,要求學校體育資源的均衡,二者在形式上是類似的,在內涵方面也相同的。所以,學校體育均衡發展的理論基礎就是教育均衡理論,教育均衡理論對學校體育均衡化發展中,具有導向作用。當前學校體育均衡發展,可理解為學校與學校層間的一種均衡化發展,在教學資源、教育過程及教育結果等方面,均要體現出相對均衡。
2.1 理論模型
在諸多教育活動中,學校體育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項,同樣具有教育的屬性,所以,上述模式三模型同樣能夠作為學校體育均衡發展評價的框架,在此基礎上確立學校體育資源、過程、結果及社會環境4個一級指標,通過數理統計、專家訪談及系統分析等方法,對各指標進行分解,最終構成指標體系。
2.2 確定評價標準
(1)選定評價指標的原則及方法。首先,根據4個一級指標通過專家訪談,對各個部分由專家進行指標的補充及篩選,將評價指標的總體范圍及大致框架結構確定出來。然后運用專家問卷調查分析,專家組包含部分省市教育機構相關領導、校長、調研員、體育組組長、體育教師及業內教育領域及學校體育研究反面的學者、教授等20余人構成。問卷調查總共包含3輪,在每一輪均抽取15個專家,包含不同類型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有效率100%。首輪調查后,對指標依據調查結果進行首次調整,包含指標的修正、合并及篩選等;然后進行第二輪調查,對結果進行數理統計,對指標通過量化分析來確定,依據包含3個方面:①指標變異系數低于0.25;②該項指標平均得分3.5分以上;③評價結果通過一致性檢驗。

式中,W表示和諧系數;S表示離差平方和;K表示專家人數;N表示評價指標個數。其中,,n表示各項子指標。
(3)調查結果統計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及Excel統計表針對專家組第二輪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1、2級指標統計結果為例,如表1、2所示。

表1 學校體育1級指標統計分析參數表

表2 學校體育2級指標統計分析參數表
文章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包含1級指標4個,2級指標10個,變異系數均低于0.25,其中1級指標中2項和2級指標中3項變異系數為0,表明專家意見的一致性較高。通過調查研究后,最終確定的指標體系為1級指標4個、2級指標10個、3級指標28個。
2.3 學校體育均衡發展指標體系權重評定
(1)權重確定的方法。對多個指標綜合評定時,其重要性大小通過權重來評定。現階段,對指標權重的計算中,主要有主觀與客觀兩種賦權法。主觀賦權法通過對各個指標對于綜合評價的重要性進行評估;客觀賦權法是將人為因素完全排除的一種方法,指標的統計性質是決定因素,權重計算是按照指標數值變異程度提供的信息計算的。主要方法有熵值法、灰色關聯法及因子分析法,計算結果源自評價矩陣的原始數據,完全客觀,所以得到的系數客觀性較強。
(2)權重確定。首先,由專家組調查3輪,每輪15人;其次,第二輪由專家對各個指標評分,確定其重要性。對各指標得分的平均值,由專家組進行第三輪調查,依據各指標第二輪平均值,按照重要程度大小對各指標層指標進行排序,對各專家的排序結果進行記錄,并對指標權重進行計算,從而計算出各指標權重的具體值。最后,根據計算結果顯示,第二輪和第三輪專家問卷調查結果通過肯德爾和諧系數一致性檢驗,各級指標和諧系數均大于0.8,通過SPSS統計軟件分析,和諧系數均有意義,表明專家對該指標體系評價的一致性較好。
教育公平實施中,教育均衡化發展是主要措施之一,而學校體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現階段,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均衡發展中,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針對不同學校的體育教學課程、資源分配及結果等方面實現相對平衡而加大研究力度。通過構建三級指標體系,并對該指標體系通過銅仁市職業院校驗證,具有動態、全面及系統性特征,符合該地學校體育均衡發展的科學評價需求。
[1]屈宏強.學校體育均衡發展的問題定位、內涵解析與概念開發[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8(21):123-125.
[2]屈宏強.對學校體育均衡發展評價問題的思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2(16):94-97.
[3]安麗娜.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資源非均衡發展成因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20(14):257-258.
[4]張戰毅,李碩.基礎學校體育教學資源均衡發展與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11(16):79-80,91.
[5]馬焱,何超,丁斌,等.教育均衡發展視野下推進大慶市學校體育“高位平衡”的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8(15):287-288.
[6]楊小燕.論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的“均衡發展”價值[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19):49-51.
[7]隋東旭,崔健.論學校布局對體育課程資源快速均衡發展的作用[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2,3(27):86-89.
G8
A
2095-2813(2017)07(c)-011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