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葛典社 通訊員 谷敏英王振泉
這里的學生能力強
——沙河市推進教學改革見聞
○本刊記者 葛典社 通訊員 谷敏英王振泉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在這樣的日子里,我們來到了沙河市——一座位于河北省南部的工業(yè)化城市。經歷了10多年教學改革,如今的沙河市正在思考如何持續(xù)深化教學改革,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創(chuàng)造充足的條件。
二十冶第二小學是沙河市教育局評出的“首屆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學校”之一。作為曾經的企業(yè)所屬學校,二十冶二小擁有厚重的學校文化積淀,教學改革之初,長期在企業(yè)的經歷使得學校的發(fā)展方向與當地的學校有較大不同。李萍校長告訴我們,學校在教學改革初期可謂舉步維艱,教師理念、思想都不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為此學校做了大量調研工作,最后堅定了走教改興校之路,而教改的切入點則選擇了以學校課程為抓手。
比如,他們引進并改進了主題閱讀,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在全校的語文教師中進行推廣,引導教師改變傳統(tǒng)語文的教學方式,改以大單元思想、從主題閱讀入手,同時要熟練掌握和使用主題閱讀教學的七種基本課型,讓學生在課上就完成與教材主題內容相關的兩翼閱讀教材,培養(yǎng)學生精準掌握教材內容、有效擴大閱讀面打下良好基礎。

同樣是“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學校”的康達學校作為當地知名的私立學校,選擇的教改之路,步子更大、挑戰(zhàn)性更強。回憶教改,董事長李雪芳至今仍感慨萬千,康達學校的教改用他的話來概況,就是把從外地學來的經驗“掰開了,揉碎了,磨成面,蒸自己的饅頭”,但是,“掰開、揉碎”容易,“磨成面蒸自己的饅頭”就不那么容易了。為此,學校將機制建設放在了教學改革的首要位置,廢除政教處、教導處、教研室,管理單位下移,改以年級為單位,增設年級校長,年級校長既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執(zhí)行者,同時又是研究者。這樣的定位可謂好處多多,本年級的教育教學狀況不僅能及時掌握,還可以以最有效的方式在第一時間解決存在的問題,執(zhí)行效率大大增強,教育教學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如今的康達學校已經不局限于當初的課堂模式推廣階段,但是他們在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上同樣下了一番大功夫,做法可圈可點。以針對課堂教學的日常措施來說,他們就創(chuàng)造了“兩級檢課”制度,即,每周學校領導聽課、檢課不少于8節(jié),年級校長不少于10節(jié),目的并不是為了監(jiān)督教師和學生,而是要保證教育教學的管理者們能夠隨時掌握師生的教學動態(tài),發(fā)現(xiàn)弘揚優(yōu)秀做法,及時改進存在問題,切實把師生存在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從而保證教學改革發(fā)展方向正確、效果持久。
沙河市持續(xù)推進教學改革、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奠基的大幕已經拉開,銳意改革的學校絕不僅僅只有以上兩所,在這樣的學校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勢必得以逐步形成,而這也正是我們追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