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穎俊,劉建明,徐子金,林 慧,俞艷華,許瓊英
(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3400)
協同治理視角下高職高專類醫學畢業生基層就業探析
葉穎俊,劉建明,徐子金,林 慧,俞艷華,許瓊英
(江西醫學高等??茖W校,江西 上饒 333400)
概述協同治理理論,提出基于協同治理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治理模型,在此基礎上對醫學院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率低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提高基層就業率的對策和建議。
高職高專;醫學畢業生;基層就業;協同治理
就業是民生之本、和諧之基、安國之策,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個敏感的社會問題,關系到千千萬萬學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是國家與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跨越式大發展,然而隨著高校畢業生急速增加,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
在大學生就業難形勢下,醫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率偏低,高職高專類醫學生就業形勢尤為嚴峻。以江西省為例,2011年專科層次就業簽約率排在前10名專業中沒有醫學類專業,而排在后10名專業中有臨床醫學、藥學、護理3個專業;2012年排在前10名專業中仍然沒有醫學類專業,而排在后10名專業中有醫學檢驗技術、臨床醫學、藥學、護理4個專業;2013年排在前10名專業中也沒有醫學類專業,而排在后10名專業中有中醫學、醫學檢驗技術、臨床醫學、護理、藥學5個專業。
2011—2013年江西中醫學院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分別是85%、90%、90%,贛南醫學院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分別是65%、65%、87%,江西中醫藥高等??茖W校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分別是79%、75%、61%,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分別是56%、30%、45%,而江西醫學高等??茖W校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分別是78%、82%、91%。
以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簡稱“江西醫?!保槔?,2011—2013年畢業生就業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近3年學生總體就業率逐年增高,2011年為78%,其中醫學美容專業最高(96%),臨床醫學專業最低(61%);2012年為82%,其中醫學美容、助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均達到了95%,全科醫學專業最低(74%);2013年為91%,其中全科醫學專業最高(97%),而藥物制劑技術專業最低(75%)。
2011—2013年江西醫專畢業生基層就業情況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近3年江西醫專畢業生基層就業率在70%左右。2011年為67%,其中醫學美容專業最高(89%),醫學影像專業最低(56%);2012年為67%,其中醫學美容專業最高(93%),護理專業最低(43%);2013年為75%,其中醫學美容技術專業最高(96%),而護理專業最低(60%)。
由上可知,高職高專類醫學生就業形勢尤為嚴峻,就業率偏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協同治理格局尚未形成,治理機制欠缺。
1.1 協同治理理論

表1 2011—2013年江西醫專畢業生就業(簽約)情況統計

表2 2011—2013年江西醫專畢業生基層就業(簽約)情況統計
協同治理研究在我國出現時間不長,尚處于起步階段[1]。目前研究者對什么是協同治理、為什么倡導協同治理等認識尚不明確,亦不深入。
有學者從“協同”與“治理”兩個概念出發,對協同治理概念和內涵進行闡述。協同是反映事物、系統、要素之間保持合作性、集體性的狀態與趨勢,強調協調合作產生新的結構和功能,強調協調合作的結果。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認為,協同是指系統的各部分之間互相協作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這種效應可以使整個系統形成個體層次所不存在的新的結構。哈肯的協同觀點不僅強調功能的放大,還注重新的、有序結構的產生;不僅在于量的積累,還注重質的飛躍[2]。協同學有3個基本特征:(1)開放與非平衡態:指系統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不斷打破自身平衡;(2)競爭與協同:指系統內部各子系統開展競爭,爭奪支配地位,同時各子系統為了產生超越自身的作用而形成整個系統的統一作用和聯合作用;(3)序參量:描述系統宏觀有序度或宏觀模式的參量,代表著系統的“序”或狀態,對系統的存在和發展起支配作用[3]。
治理原意為控制、引導和操縱。治理概念界定,學界意見紛呈[4]。治理的基本含義是指公共管理組織在一個既定范圍內運用公共權威維持秩序,滿足公眾需要。治理是一種公共管理活動和公共管理過程,包括必要的公共權威、管理規則、治理機制與治理方式[5]。1995年全球治理委員會在《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中指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這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和規則,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不是一種正式制度安排,而是持續互動過程;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與統治是有區別的:統治的主體是社會公共機構,治理的主體可以是公共機構,可以是私人機構,也可以是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合作;統治的權力運行方向是自上而下,對社會公共事務實行單一向度管理,治理則主要通過合作、協商、伙伴關系、確立認同和共同目標等方式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因此是一個上下互動過程[6]。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樣性、治理過程合作性、治理機制網絡化,是此概念的核心特征,倡導多元主體合作共治是此概念的理論精髓[2]。
由此可見,協同治理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強調社會事務處理過程中多元主體間的合作與協同能消除現實中存在的隔閡和沖突,以最低成本實現社會各方共同的長遠利益,從而對公共利益的實現起到協同增效作用[1]。政府在其中扮演著發起者、組織者、領導者、監督者、負責人等多種角色,是推動協同治理展開的決定性力量。但政府應該從“國家或政府中心論”的思維困局走出去,把優化社會治理資源、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創造社會良性資本、發展基層民主政治等,作為實現服務型政府協同治理的現實選擇[7]。
1.2 協同治理理論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契合性
理論隨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發展,協同治理理論亦是如此,其研究主題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如公共醫療、文化教育、社會救助、環境保護等諸多民生問題,既是轉型期政府的責任,也是協同治理理論研究的主題[8]。大學生就業工作多主體參與,符合開放與非平衡態、競爭與協同、序參量3個基本特征,可以用協同治理理論進行研究。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大學生就業經歷了長期而復雜的變遷,并且隨著市場經濟完善、社會經濟發展、高校功能轉變,大學生就業還會不斷打破現有平衡和模式,出現新的變化與趨勢,因此,大學生就業具有開放與非平衡態特征。大學生就業過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學生個人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不同主體之間產生協同效應,缺少任何一方參與或支持,都可能導致就業困難,甚至不能就業。序參量是系統內各子系統間協同合作的產物、表征、度量,同時支配著子系統的行為,主宰著系統整體演化過程,即序參量是對系統存在與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短期內難以形成、競爭對手難以制造與模仿的核心變量[3]。就學校而言,學生就業體系中的國家政策制度、社會經濟發展、家庭社會關系等因素依賴于政策、制度、信息、人力、資金等資源,其形成和演化速度較快,易被競爭對手獲得;而學生個人因素,即學生就業競爭力,是一所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不斷吸收、整合、開發和優化各種內外資源形成的,是學校辦學宗旨、辦學理念、辦學定位、校風、學風、教風的綜合體現,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或復制,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在大學生就業工作體系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大學生就業工作體系具有序參量特征。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工作與協同治理理論有很強的契合性,用協同治理理論來研究大學生就業工作,促使各參與主體進行資源重組和優化,從而建構起有序、高效、持久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協同治理新體系。
1.3 基于協同治理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治理模型
1.3.1 治理模型(見圖1)

圖1 基于協同治理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治理模型
1.3.2 相互關系 從治理模型可以看出,在就業體系的5個主體中,政府處于主導地位,各主體之間關系錯綜復雜。政府通過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等對社會進行管理、規范和引導,通過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領導任命對高校進行引導、規范和直接管理,通過政策影響與社會輿論對家庭及學生進行引導、約束。
高校和學生間,一是通過直接教育和管理,培養專業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二是通過規章制度進行激勵和制約。家庭和學生間,一是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學生個性及成長產生影響;二是家庭成員的社會資源和就業信息對就業的影響;三是家庭成員特別是主要成員的價值觀和就業期望值影響學生就業選擇。
2.1 各主體分析
2.1.1 政府 促進大學生就業,政府任重道遠。大學生就業難,特別是基層就業難問題,與政府不無關系。(1)政府履行“對人民健康負有責任”職責不到位,有些政策不“接地氣”,與現實情況不相適應。(2)政府對醫學人才需求預測和專業設置調控存在錯位及越位,宏觀指導作用未能很好發揮。(3)政府對基層醫療衛生投入不足,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工作和生活條件差,難以吸引大學生就業。(4)雙向轉診機制不健全,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和資源功能發揮不充分,衛生事業發展受阻,個人發展受限。(5)人才流動機制不健全,“一次擇業定終生”現象比較常見,這對醫學畢業生基層就業選擇產生嚴重影響。(6)高效、統一、專業化的人才市場不健全,政府促進就業的政策落實不到位[9]。(7)就業評價指標不合理,當前僅以《大學生就業協議書》回收率作為就業率并不科學。
2.1.2 社會 大學生就業是社會熱點問題,而就業難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醫學專業性強,用人單位對就業人員要求較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用人標準提高,導致學歷較低的高職高專類醫學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2)人事制度和用人機制不完善,就業市場不規范,畢業生就業時“關系競爭”優于“素質競爭”[8],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尤為明顯。(3)鄉鎮、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滯后,服務水平較低,醫學畢業生需求受到限制。(4)因學校間競爭,實習市場混亂,導致醫學生實習時間一再提前,在校學習時間縮短,對醫學畢業生就業產生不良影響。(5)醫療衛生行業工作環境較差,“醫鬧”現象比較嚴重,醫生職業風險大。
2.1.3 學校 作為“產品”的畢業生出現“滯銷”,學校難辭其咎。(1)專業設置和招生與市場需求錯位,人才需求大的專業沒有開設或招生人數不多,而有些就業難的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如藥學人才市場需求最大的是營銷人員,但學校目前沒有開設此專業,而就業難度最高的臨床醫學專業,每年報考和招生人數最多。(2)課程設置不合理,培養目標不明確。(3)醫學專業性強,??茖W制短,所以學校重視專業教學,忽視了人文素質、職業道德的培養,而這些對畢業生求職及職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4)就業指導跟不上形勢發展,就業服務意識差。學校就業指導教師缺乏,素質參差不齊,課程安排不合理,學生認可度低。(5)學生實習安排不合理,就業與實習相沖突,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6)學校投入非教育教學的時間、精力和資源過多,教學中心地位出現偏差,人才培養質量下降。
2.1.4 家庭 基層就業率低,家庭因素不可忽視。高職高專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和小城鎮,家庭條件較差,因此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在教育投入相對較大的情況下,家庭對學生就業期望值更高,導致基層就業率低;二是在整體就業困難的情況下,困難家庭社會信息和資源少,就業更為困難。
2.1.5 學生 畢業生是就業主體,就業率低,畢業生自身因素最為重要。(1)部分學生在校學習不認真,自身素質不高,就業競爭力不強,不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導致就業困難。(2)部分學生就業期望值較高,注重就業地域與薪酬,看重就業工種或崗位舒適性,不愿到農村和社區工作。(3)部分學生就業觀念落后,不能適應就業市場形勢變化,不愿主動出擊,只是被動等待,就業觀念與現實脫節。(4)由于醫學專業性強,畢業生除醫藥衛生單位外,到其他單位就業意愿不強,這也影響了部分畢業生就業。(5)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不明確。
2.2 各主體協同度不夠
2.2.1 主體職責不明確 主體職責不明確,缺位、錯位、越位現象時有發生,主要表現為:政府履行職責不到位,如制度供給和法律監督缺位,就業政策執行不力,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對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等辦學行為干預過多等。社會用人機制不完善,就業市場不規范。學校承擔了過多政府和社會的職責,對非教育教學投入過多,忽視人才培養這一核心職責。學生和家庭就業期望值過高,偏信“關系”因素,不能正確認識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下的就業形勢,忽視就業能力提升。
2.2.2 合作機制不健全 目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合作機制尚不健全,這是導致畢業生基層就業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1)法律保障缺乏。法律制度是各種制度的基礎,各主體的權利義務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來明確。但目前關于大學生就業多元主體的法律不健全,職責不明確,即使制定了一些制度,也不具備太大約束力。(2)集體行動困境。趨利避害是生物本能,也是生存法則。當各主體為獨立封閉系統時,價值取向不同,利益追求不同,行動必然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導致集體行動困難。(3)協調機制缺失。就業工作涉及多個主體,各主體間需協調統一,形成合力,才能有序、高效完成任務。但主體職責不明確,政府主導作用不突出,協調機制不完善現象較普遍。
3.1 促進各主體協同
3.1.1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構建高職高專類醫學畢業生基層就業工作體系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1)事業發展。加快社會經濟發展,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投入,提升基層衛生事業發展水平,擴大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就業容量,改善醫療衛生行業從業環境,這是提高高職高專類醫學畢業生基層就業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
(2)制度供給。畢業生就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醫療衛生資源配置、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勞動人事管理、戶籍管理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要形成配套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需要政府積極參與并主動作為,促進大學生就業支持體系的構建與運行。主要包括3個方面:①實施戰略規劃。政府要從戰略高度,根據科學發展觀要求,站在全局、整體高度,明確對大學生就業支持的模式、重點、目標等,在此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并加以落實。②構建制度體系。以建設法制社會和法治政府為契機,構建就業服務、管理、保障等制度體系,以制度保證大學生就業支持體系的運行。③完善運行機制。政府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完善大學生就業支持體系運行機制,不斷提高大學生就業服務水平。
(3)支持鼓勵。政府應積極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大學生就業支持體系構建與運行中來。①積極扶持就業中介機構,并在強化監督的基礎上促使其成長成熟。②鼓勵和支持各主體合理運用政策、制度、資源等,以促進大學生就業。
(4)服務監管。政府應該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與監督各主體在大學生就業體系構建與運行中的各種行為。①規范政府部門行為,改善政府部門不作為、亂作為、各自為政現象。②規范高校辦學行為,改善無序招生、管理混亂、以工代學等各種不規范行為。③規范就業中介行為和就業市場。④規范就業協議、勞動合同的簽訂和執行。⑤引入第三方機構對高校就業率進行更科學、準確地評價。
3.1.2 加強各主體間的協同 協同治理的核心是參與主體多元性和治理過程協同性,從而達到善治目標。協同治理強調的是多元主體間的互動與協同。就促進我校畢業生基層就業而言,加強各主體間的互動和協同具有重要意義。
(1)政府和社會協同。第一,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各種檢查、評估、考核等進行必要改革,以服務為導向,引導用人單位樹立正確的人才消費觀念,合理使用各類人才。第二,以網絡技術為依托,及時收集和發布社會用人信息,建設網絡招聘平臺。
(2)政府和學校協同。第一,在加大對學校投入的基礎上,支持學校依法治校,加強內涵建設,形成辦學特色,提升育人水平和人才素質。第二,支持學校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和調整專業。對于高職高專院校而言,辦學要以就業為導向,專業設置應多考慮市場需求。
(3)學校和社會協同。加強校企、校院(醫院)合作,加強雙方的了解、溝通和協調,學校積極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以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4)學校和學生協同。第一,學校應在加強引導與管理的基礎上,對學生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教育,培養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能力,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與創造性,為學生成長成才營造良好氛圍和環境。第二,關注、關愛、關心各類困難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自強之心,使他們更好地成長。第三,結合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和社會人才需求,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第四,為畢業生搭建“雙選會”就業平臺,邀請用人單位參加,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就業選擇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
(5)學生和家庭協同。學生在就業選擇和就業期望方面應與家庭成員進行充分溝通,獲得家庭的理解、認同和支持,并共同努力。
3.2 構建和完善合作機制
構建和完善合作機制是實現各主體間協同與合作的重要基礎,這種合作機制必須遵循利益相關原則,確保每個主體的自利行為與總體目標一致。
(1)責任機制。即建立以崗位責任為核心的責任機制,把就業過程中各項工作納入各崗位的工作職責,做到有人做事,事有人做。
(2)約束機制。為了落實崗位責任制,應通過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建立和完善約束機制,從而使大學生就業工作在正常、規范的軌道運行。
(3)信息溝通機制。建立社會人才需求與個體求職信息交流平臺,如建立區域性和全國性、專項和全面性相統一的人才需求信息網(庫),及時收集并發布就業信息,平衡需求與供給,縮短畢業生就業時間,降低就業成本。
(4)組織協調機制。在多元主體間建立組織協調機制,明確政府的協調主體地位和責任,各參與主體積極協作,規范協調程序,主動提出協調建議,高效解決所遇問題。
(5)激勵保障機制。在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過程中,對工作出色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關懷激勵、尊重激勵、榮譽激勵、參與激勵、薪酬激勵、晉升激勵等,激發其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能響應國家政策,自愿到艱苦、邊遠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也應該給予相應的激勵。
[1]劉偉忠.我國協同治理理論研究的現狀與趨向[J].城市問題,2012(5):81-85.
[2]李輝,任曉春.善治視野下的協同治理研究[J].科學與管理,2010(6):55-58.
[3]王俊,黃陜生.基于協同學理論的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的構建與運行[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20):48-50.
[4]何水.協同治理及其在中國的實現[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02-106.
[5]陸世宏.協同治理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8(6):102-106.
[6]郁建興,任澤濤.當代中國社會建設中的協同治理[EB/OL].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8802,2014-08-02.
[7]孫萍,閆亭豫.我國協同治理理論研究述評[J].理論月刊,2013(3):107-112.
[8]陳晨,朱俊勇,許斌.淺析新形勢下醫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1):129-132.
[9]李卉.論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中的職責[J].工會論壇,2009,15(3):105-106.
G455
A
1671-1246(2017)15-0020-04
江西省2015年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課題“??茖哟嗡帉W人才就業市場調查與對策研究”(JXJG-15-45-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