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燕,黃培倫,管 青,朱繼緒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 管理學院,廣州 510800)
·文經管類實驗室·
經管類大規模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實踐研究
劉飛燕,黃培倫,管 青,朱繼緒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 管理學院,廣州 510800)

為順利對接專業實習,經管類專業實踐嘗試導入校內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開啟高質量、大規模、多輪次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的實踐,分3個模塊(業務驅動、人員組織、優化評價)不斷推動校內仿真實習實踐。將專業實踐教學應用從課程層次的實訓教學,提升到專業層次的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豐富和補充教學內容與形式,在培養好的學生的同時造就好的老師,讓仿真實習從被動應對走向主動選擇。就此,總結開展大規模跨專業仿真實習實踐的經驗模式,并從專業層次探討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的價值與實現。
經管類; 跨專業; 綜合仿真實習; 實踐教學; 專業層次
高校的專業實習環節在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對所學專業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動手能力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1]。把大批學生送到企業,企業可以為學生實習提供較好的實習環境、場所、工具、現場指導;但也會產生很多問題,如安全性、實習成本、管理難度、實習質量等[2-3]。迫于學生人數劇增與實習場地緊缺的壓力,一些經管類院校開始探索校內仿真實習,在模擬的商業環境中,訓練學生掌握基本業務流程和方法,鍛煉綜合執行能力、決策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這種實踐催生出一批跨專業實踐育人平臺,為高效率培養應用型經管類人才開辟了一條捷徑[4]。
把企業搬進學校,校內仿真實習與校外實習相結合,優勢互補,使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突破原有時空的限制,從根本上擺脫了原來所處的困境。越來越多高校在積極開展校內仿真實習,但是受限于場地和認識,很多跨專業的實踐只是停留在課程的層面。我校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的探索與實踐,將跨專業實踐教學應用從課程層次提升到專業層次,不僅完善了整個實踐教學體系,更在“教”與“學”上有了更深的拓展。2014年管理學院6個專業902人全部參加了跨專業實習,2015年經管兩院7個專業1209名學生參加了跨專業實習,其規模在國內高校中實不多見??鐚I仿真實習系統由2014年方宇的單系統,升級到2015年“方宇-金蝶”雙系統,在全國范圍具有示范效應。本文將結合我校的實踐,論述如何在專業層次實施大規模的校內綜合仿真實習,挖掘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在專業層次的價值。為順利對接專業實習,經管類專業實踐嘗試導入校內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學院開啟高質量、大規模、多輪次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的實踐,分3個模塊(業務驅動、人員組織、優化評價)不斷推動校內仿真實習實踐。
1.1目標——培養應用型人才
仿真實習規劃源于人才培養目標。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訂的《國際教育分類法》中高等教育中的5A1、5A2和5B3種類型的教育分別對應的是“研究型教育”“應用型教育”和“實用型教育”[5]。潘懋元教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我國高等學校分為3種類型, 即“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性的技術技能型”[6]。在經管學科領域,以MBA為代表的專業類碩士學位以及應用型管理類本科學士學位是大學管理教育的基本面,這契合了經管類專業應用性強的特點,正所謂“管理理論源于實踐而又應用于實踐”。
應用型人才必須具有第5級人才資歷對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其中知識是基礎,能力是關鍵,素質是核心。以成果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須確定清晰的專業學習成果,學生畢業時須具備下述成果,學生是否取得如下成果也是考核培養目標是否順利達成的評估指標。經管類專業的核心學習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經管類專業學習成果
可以看出,經管類專業具有明顯的交叉性、關聯性和共同性[7],其學科發展呈現出不斷交叉與融合的趨勢,跨越了課程和學科的界限[8],培養的學生須具有批判精神和創新思維,學習過程是跨專業的綜合,要在實踐中整合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9]。因此,在考核專業成果時,不能只是從課程層面進行單元測試,亟待專業層面的評估工具。
1.2理念——用實踐培養應用型人才
管理是致用之學,管理之道在于行。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就是培養“做事”的人,可以通過做事(行動)來培養做事的人,通過實踐教學體系完善育人功能。因“事”(內容)不同,①橫向分類。訓練理論的實驗,訓練經營的沙盤推演,訓練技能的實訓,訓練能力的實習,訓練創新能力的科研,訓練素質的第二課堂;因“做”的方式(單獨做、團隊協作、帶團隊做)不同。②縱向階段分類。單獨做事的崗位級,協作完成的部門級,能帶團隊完成實踐的企業級。現有實踐教學體系執行如圖1所示,“專業—跨專業—就業創業”分階段演進如圖2所示。
專業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課程的不同組合構成了不同的專業[10]??鐚I綜合仿真實習是經管實訓化教學繼單項實訓、專業實訓、綜合實訓之后第四階段訓練,是整個實訓體系的高階段??鐚I實習下游連著專業級課程實訓,上游連著就業創業實踐,是課程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結合點,也是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交匯點??鐚I仿真實習能融合不同專業,以連貫的業務、真實的數據、頻繁的人際互動綜合檢驗和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1],能在業務內涵和實習效果上替代部分企業實習,也能開辟一條檢驗應用型人才的途徑,對于評估專業辦學成效有重要作用。

圖1 現有實踐教學體系

圖2 “專業—跨專業—就業創業”分階段演進
1.3策略——用仿真實習檢驗專業學習成果
檢驗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效,最直接的方式是雇主(客戶)評價。這種測量準確有效,但反饋周期太長,信息收集方式費時費力,畢業生離校以前仍需要更有效的評估工具??鐚I綜合實訓所構建的虛擬環境,模擬了真實的企業經營環境,具有真實環境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9]:有虛擬組織,模擬環境秩序化、具體化;有企業的職能部門,崗位設置,角色扮演;有市場經濟活動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大量具體化的仿真數據。在環環相扣的商業環境里,學生要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判斷環境,解讀規則,使用工具做出經營決策,在團隊中開展工作,及時處理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一旦有哪個環節沒有掌握好,會直接暴露出來。學生的學習成果通過仿真實習的行為顯性化,再現于評估者面前,得到準確的評價。這種專業評估方法直接、準確、有互動、學生也可以第一時間得到反饋,有效性超過了測試、問卷、雇主反饋等其他評估工具。
跨專業如果只是一門課程,針對單個專業或若干專業,參加的學生人數有限。如果將跨專業作為一個綜合的大檢驗,參訓的人員勢必很多,呈現規模大特征。管理學院每年參加的人數都在1 000人以上,每年遞增200~300人,2018年將達到1 800人。
將上千的學生放入“虛擬環境”中有序地實習,既要達到實習目的,又要兼具經濟效益和組織效率,因此須以項目組專項管理,將整個項目分成3個模塊,以便協調資源和能力??鐚I綜合仿真實習可分成3大模塊:業務驅動模塊、人員組織模塊、評價和優化模塊。業務驅動模塊是整個“虛擬商業環境”的驅動引擎,給上千學生制造實習任務;人員模塊是綜合仿真實習的組織中樞,評價和優化模塊具有教學設計和評價功能,用于仿真實習與人才培養計劃和實踐教學體系對接。
2.1業務驅動模塊
業務驅動模塊需要集成現代信息技術和真實經濟環境數據,盡管國內有不少高校頗具系統開發實力(如廣東財經大學等),但系統開發耗費大量人力財力,非高校所長,故建議盡量選用現有的軟件平臺,以實現校內仿真的經濟效益。我院2014年使用了方宇跨專業平臺,2015年同時使用了方宇和金蝶兩套軟件平臺,前者核心企業生產的是手機,后者生產的是汽車。外圍組織的設置雖有差異,“仿真商業環境和業務內容”也有些許不同,但核心構成沒有質的變化,都是提供了企業經營仿真環境和任務驅動??鐚I仿真實習環境各虛擬企業關系(見圖3)。

圖3 跨專業仿真實習環境各虛擬企業關系
仿真環境中的所有企業分為:核心企業和外圍組織。核心企業以典型的“制造型供應鏈”為主線,連接供應商、生產商、流通商到客戶,貫通供應上下游,每個上下游企業之間是合作關系,同類企業之間又是競爭關系。外圍組織主要是工商局、稅務局、銀行、人才中心、認證中心、租賃中心、物流、媒體、會計事務所、招投標公司等服務型機構和組織,與核心企業之間是服務關系?!昂诵?外圍”基本構成一個完整的虛擬商業環境,再通過參數設定(同類企業數量、訂單數量)和規則變化(國家壟斷還是市場競爭),調整市場供給和需求,以監控整個環境的經營狀況。
2.2人員組織模塊
人員組織模塊,一方面組織學生,一方面組織教師,此模塊必須與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重點解決3個問題:①專業課程與仿真實習的無縫銜接;②教師與實習指導的角色匹配;③實習指導工作量和教師薪酬的對等。將以上3個問題解決好了,才能體現組織效率。
(1) 多專業學生混合編排。將跨專業仿真實習置于大四第一學期第10~16周,此時專業課程教學已經全部結束,馬上要進入社會實習。教學上的需求是,學生理論知識已經準備完成,實習重點在于綜合能力的訓練和職業心態的調整,跨專業仿真實習正好幫助學生走過這段過渡期,順利從半社會人過渡到社會人。經濟、管理兩個學院7個專業、1 209名學生,依據專業混合編排在7個批次、每次173名學生的虛擬環境中實習,確保同一“企業”中有不同專業的學生構成。每一個企業的成員在5~10人之間,由CEO按照企業角色管理。
(2) 教師團隊組合。教師與實習指導的角色匹配有兩個難點,①過去承擔單一教學任務的教師是否能勝任綜合性極強的企業經營指導?②是否有充足數量的老師以滿足不間斷的實習指導需求?我校解決辦法是,分批成立多元化的衛星式團隊(見圖4),“1+2+N”,1個總指揮,負責總體協調,控制整個指導工作量總額,由經驗豐富教師擔任;2個操盤手,負責軟件操作和運營進度控制,全程跟進,由實驗室專任教師擔任;N個業務指導教師,負責解答學生經營中遇到的財務、營銷、運作、領導、戰略等疑問,由專業教師輪流坐鎮,定點答疑。每個團隊小組具有高度的自由度,可以通過動態調整入選團隊的專業指導教師優化團隊知識結構。為勝任指導任務,團隊的教師每天都有總結例會,交流指導經驗。經過多輪實踐,教師逐漸形成固定組合,一個團隊可承包多個順序批次的實習指導任務。

圖4 指導教師衛星團隊
(3) 指導工作量計算??鐚I仿真實習工作量來源于教學計劃的“專業實習”,將專業實習工作量總額作為資源池,按照教師的“有效工作量”分配薪酬,真正實現按貢獻分配。步驟如圖5所示,個人值班時間是計劃安排,工作難度系數分1.0,1.1,1.2,分別對應于“一般指導”“重點指導”“難點指導”,由總指揮依據任務難度和完成情況認定;每個衛星團隊的有效時間總和可能不同,但結果相當,因此每個衛星團隊的有效時間總和必須要標準化(例如總工作量不超過240)。“標準化”是一種總量控制手段,為了各自利益,團隊不能“養閑人”,倒逼各團隊根據工作總量調節入選人員和每人工作職責,這便于培養教師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奉獻精神。

圖5 教師實習工作量分配步驟
2.3評價與優化模塊
跨專業仿真實習是實習也是一門課程,課程需要不斷地優化和設計才能更好地匹配教學目的。為了提升跨專業仿真實習的效果,每一輪實習結束后,都要做評價和優化。按照柯氏評估方法[12],分以下4個步驟:①學員反應,學員在參加實習前的成績、態度、分班情況;②學習狀況,實習中的表現,行動中的技能演示;③行為改變,實習之前和之后的對比;④業務結果,從業務系統的經營指標反映出的業務績效。前3項轉化為過程性指標,記錄在學生表現分值上,第4項為結果性指標,以系統導出業務績效為準。
按照戴明的質量管理PDCA法,通過多輪實踐和反思,提升仿真實習質量。每一輪實習結束后,都會發現新問題,有軟件問題,也有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問題,可以分6個方面反思和改革課程,促進實習質量、實驗環境和服務水平在多輪實習中逐漸優化。優化項目的反思要點和多輪改革措施,如表2所示。
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具有多種價值,從課程角度,提供了可訓練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資源;從專業角度,提供了衡量專業辦學水平的評估工具;從學生角度,獲得了團隊學習和集體練兵的機會,更加認知自己和調整職業定位;從教師角度,提供了教學的反饋閉環,和集體實踐的進修機會;從學院運營角度,提供了更加安全、持續、有效、高投入產出比的實踐平臺。
(1) 課程—綜合能力訓練。通過營造真實職場環境、業務系統驅動、崗位實習和虛擬企業間協作實訓,使理論學習與工作能力培養融會貫通,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經營對接??鐚I綜合仿真實習培養學生五大方面能力[13]:①專業知識與技術實踐能力,適應崗位工作要求;②跨專業知識復合運用能力,了解上下游相關崗位的業務知識、市場行情、競爭對手動態;③市場競爭意識與能力;④團隊組織與協作能力;⑤創新與創業能力,組建創立新公司以完善“虛擬市場環境”。

表2 優化項目的反思要點和多輪改革措施
(2) 專業—學習成果評價工具。以“結果為導向”的專業評估已成為的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趨勢,由以往重輸入性的要素評估轉向輸出性的結果評估[14]??鐚I實習中,教師直面學生,一邊指導其經營,一邊觀察和評估其表現,重點評判學生是否掌握了核心概念,能否識別環境,是否違規操作(商業道德和責任),是否會應用決策工具,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將同專業學生的評價結果匯總,可獲得本專業學生學習成果的總體評價,以學生學習成果輸出來判斷專業辦學水平,為專業建設提供更有效的評估工具。
(3) 學生—認知環境、認識自己。仿真實習迫使學生像經營一家真正的公司(或管理者)那樣做出預見和正確的反應,完成彼此關聯的一系列經營決策,并為此承擔責任。在此過程中,學生們感受了經營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決策的科學性與靈活性,經營管理的整體性、協同性和有效性;認識體驗了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過程和主要業務流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關系;促進了知識的整合與融會貫通;真切地感受到成功與失敗,體驗到競爭意識、團隊精神、職業素養的意義。學生嘗試著將自己的知識、技能,素質有效地統一起來,促進知識的統整和智慧的生成,不僅可以檢驗4年所學,也能夠對自己有更加深刻和真切的認知,以調整自己的就業方向和職業目標。
(4) 教師—形成教學閉環。教學需有反饋閉環才能促進教師的反思和教學改進。作為跨專業實習的指導者和評估者,教師可以在實習中直接觀察學生表現、檢驗前期教學成敗:學生是否掌握了本專業的知識,是否會綜合運用所學以解決實際問題,哪些環節是教學盲點,哪些課程教學目的沒有達到,哪些專業的課程需要修訂和加強。教師也可從這個教學閉環中得到諸多教學反思,比如,實習中,運作老師發現學生對單據和流程的含義理解不透,便改變ERP課程教學設計,先做實體單據業務,再上軟件系統;會計老師發現學生對連續的經濟業務掌握不到位,在前期的會計課上增加“小型企業會計處理實戰”;營銷老師新開設《營銷工具分析》,結合跨專業中的實例數據,講授如何應用營銷工具分析市場行情。
(5) 運營系統—更高效的實踐教學平臺??鐚I綜合仿真實習平臺是校內自建的實踐教學系統,可以用容量、成本、彈性、可控性、持續性、有效性來衡量其效率。我校使用兩套軟件系統,可依據人數和專業情況輕松調整批次,每個系統同時可容納600人在線,單批次上限1 200人,不存在系統約束;教師團隊采用實驗室專職隊伍+專業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推動課程質量提高;1 000人規模降低系統購置成本,每年的實習人均耗材費30元;實習期間,企業入校選聘人才,節約雙方時間成本和交通費用;實習可每年持續、安全地在學校進行,不受企業經營環境影響。承辦跨專業仿真實習的經管實驗中心也于2016年驗收為廣東省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將專業實踐教學應用從課程層次的實訓教學,提升到專業層次的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豐富和補充教學內容與形式,在培養好的學生的同時造就好的老師,從被動的應對走向主動的選擇?;趯I層次,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形成了一個教學的閉環,給學生、教師諸多的反饋,促進學生自我認知,促進老師及時改進教學??鐚I綜合仿真實習是一種新的課程組織形式,也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15],不僅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路徑,也綜合檢驗學生所學的方法,可作為經管類專業用于衡量專業辦學成效的評估工具,檢驗專業的培養成果,在專業層次檢驗學生的專業學習成果、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
[1] 程 遠.建立校內仿真實習基地改革傳統生產實習模式[J].高等教育工程,1997(9):32-36.
[2] 姚 玲.源于理科走進文科的實驗室[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 11):13-15.
[3] 張恭孝,楊榮華,孟慶建.利用仿真技提高專業實踐教學效果[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4(12):18-20.
[4] 李 媚.構建經管類校內仿真實習的實踐研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9):165-168.
[5] 杜承銘.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選擇、構建及實現[J].教育與職業,2006(11):20-22.
[6] 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2):4.
[7] 黃 璐,尚利寧,蘭 山,等.經管類綜合仿真實踐教學平臺構建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11):191-194.
[8] 金 濤,陳 媛.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特征與發展趨勢初探[J].中國高等教育,2012(增刊1):71-72.
[9] Gibson S, Tranter J N. Beyo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 Humanities approach to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J]. Canadian Social Studies,1998,32(4):121-124.
[10] 胡 燕,李 偉,王 恬.高校專業建設研究淺探[J].江蘇高教,2016(6):82-85.
[11] 祝愛民,于麗娟,蔣文楊.管理類跨專業綜合實驗體系構建與實施[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2):186-189.
[12] 詹姆斯·唐納德·柯克帕特里克,溫迪·凱塞·柯克帕特里克著;柯氏評估的過去和現在[M].崔連斌,胡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3-7.
[13] 余天佐,劉少雪.從外部評估轉向自我改進——美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EC2000的變革及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14] 葉劍明.多專業綜合實訓教程[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1-7.
[15] 朱科蓉,王 彤,劉守合,等.跨專業綜合實踐課程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9):209-211.
Study on Large-scale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Simulation Internship Practice i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Field
LIUFeiyan,HUANGPeilun,GUANQing,ZHUJixu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800,China)
To bridge the students’ ability gap between learning and applying,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programs attempted to induce integrated simulation internship in campus as a maneuver before the real internship start.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arried out several round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simulation internship practice successfully at the scale of thousand students,by using three modules (business-driven module,personnel organization module,optimal evaluation module)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continually.With the deepening of practice,it was found that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simulation internship not only can train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course level by enriching,supplemen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forms; but also provide learning outcome feedback from program level,as well as train students while also improving the teachers’ application ability.This attempt allows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simulation internship practice to be an active choice to cultivate talents instead of a passive resorts.The paper tried to explore an empirical pattern of large-scale multi-disciplinary simulation internship and discuss its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program’s perspectiv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simulation internship; practice teaching; program level
2016-11-15
廣東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3JK344);2013年廣東省質量工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SZL14002,JK130901);廣東省質量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7-SC151001);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科研項目(B1130013); 2016年校級質量工程項目:應用型青年教師團隊(JY161302)
劉飛燕(1983-),女,江西贛州人,碩士,講師,管理學院副院長兼經管實驗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運作管理、服務管理研究和教學管理、實驗室管理工作。
Tel.:13570305380; E-mail:liufy@gcu.edu.cn
黃培倫(1949-),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院院長兼經管實驗中心主任,專長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
Tel.:13600003080;E-mail:huangpl@gcu.edu.cn
G 642.0; F 270
:A
1006-7167(2017)07-02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