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6)
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李 鵬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6)
使用2015年31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運用多元回歸模型分析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促進效應,且系數接近于6;而R&D人員、地方財政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顯著。
創新能力;經濟增長;多元回歸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減緩,在2015年增速更是降低到7%。創新能力普遍被認為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本文研究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加入了三個控制變量。
(一)變量選取
經濟增長(Y)用人均GDP來衡量。自變量創新能力(X1)借鑒宋來勝等[1]學者的思路,用省市自治區的R&D經費內部支出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來表示。另外為研究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增加三個控制變量:R&D人員(X2)、地方財政支出(X3)和外商直接投資(X4)。
(二)數據說明
本文研究樣本是2015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6)。本文所選取的指標有利于降低主觀指標以及調研數據所產生的統計偏誤,其結果更為客觀和精確。
本文使用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我國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為了消除量綱對結果的影響,對部分變量進行對數處理,模型設定如下:
lnY=c+β1X1+β2lnX2+β3lnX3+β4lnX4+ξ
(1)
其中,Y表示經濟增長,X1表示創新能力;c為截距;β1,…,β4為模型回歸系數,值為正表明提高該指標可有效提高經濟增長(數值越大,效果越顯著),值為負表明該指標對經濟增長產生負效應;ξ為隨機誤差項,代表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變量。
本文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模型(1)進行回歸,模型匯總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匯總
從表1可以看出,模型的R方值達到0.572,調整后的R方值是0.506,均高于0.4,說明了回歸模型的有效性。
表2所示的模型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模型的F值為8.679,其統計顯著性為0.000,低于0.05的顯著性水平,可以認為創新能力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線性關系。
表2 方差分析
模型的參數值估計和參數顯著性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參數估計及其顯著性計算結果
通過分析表3所示的模型參數估計及其顯著性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創新能力的回歸系數為5.992,且其統計顯著性為0.002,在1%的水平下具有顯著統計性,說明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著,而且是正相關,說明創新能力有助于提升經濟增長。趙欣[2]也研究表明創新投入中的經費投入強度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促進效應。
(2)R&D人員、地方財政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68,-0.039和0.043,且統計顯著性分別為0.607,0.808和0.458,高于0.1的顯著性水平,說明不具有統計顯著性,也說明R&D人員、地方財政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顯著。
[1]宋來勝,蘇楠.創新創業能力對地區生產率影響的GMM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4):84-89.
[2]趙欣.技術創新能力、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特區經濟,2016(9):84-87.
李鵬(1990-),男,漢族,湖北荊門人,管理學碩士,福州大學,研究方向:創新管理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