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潺潺沂河,巍巍蒙山。沂蒙山區,靈秀之處,忠烈之地。
沂蒙山區不僅因植被好、負氧離子高,成為都市人休閑游的鐘愛之地。在革命戰爭年代,420萬人口的沂蒙山區有120萬報名參軍,10萬參戰士兵為國捐軀,蒙山沂河間處處埋忠骨。解放戰爭中,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就發生在這里,在這片紅色的土壤上,也產生了一批忠勇愛國的紅嫂。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支持下,沂蒙山區百姓因地制宜、發揚優勢,使老區的紅色旅游迅猛發展,游客年增長率達到10%,成為一個突出的扶貧品牌。其中,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山東廣匯集團的精心打造下,做大做強紅嫂文化,發展成為一個日接待能力達2000人、可同時接待5部電視劇開機的紅色影視基地,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并獲評“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被譽為中國鄉村版的“好萊塢”。
沂水縣桃棵子村:紅色氣質 桃園風貌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一首《沂蒙頌》,唱出抗日戰爭時期山東省沂蒙山區的軍民魚水情,革命戰爭年代誕生于此地的婦女英雄群體——紅嫂們的感人故事,就發生在沂蒙山區。
紅嫂是一個群體形象。據不完全統計,沂蒙地區有100多位紅嫂,5個縣建有紀念館。沂水縣院東頭鎮的桃棵子村,是沂蒙紅嫂祖秀蓮的故鄉。該村不僅建有紅嫂紀念館,旅游業也發展得風生水起。桃棵子,一個風光優美的村莊。這里三面環山若翠屏,溪水繞村播琴音。層層梯田,道道石墻,楊柳吐綠,萬物欣然,213戶、627名村民散居在大小不一的16個自然村里,古樸的田園風情,讓人懷疑置身于五柳先生筆下的桃花源中。
桃棵子,一個有血淚、有大愛、有故事的紅色村莊。七十多年前,日本侵略者對沂蒙山區掃蕩,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兵郭伍士身受重傷,祖秀蓮發現后,機智地將郭伍士藏于村口的山洞中,殺了家中唯一的母雞為郭伍士補充營養,最終使郭伍士康復歸隊。抗戰結束后,知恩圖報的郭伍士領著妻兒落戶至桃棵子村,為祖秀蓮養老送終。2015年8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百名抗戰老兵自發捐資興建了“沂蒙紅嫂祖秀蓮展覽館”,使這一感人肺腑的故事得以更好地傳揚。
桃棵子,在旅游扶貧的背景下,一個被精心規劃、十分精致的村莊。為了把紅色旅游做大做強,縣委縣政府請山東大學進行高標準設計,以全域旅游為概念進行統一規劃,于2013年開始籌建全村域民俗園。沂蒙紅嫂展覽館、公社記憶大院、游客服務中心、紅嫂墓之間2000余平方米的步行道,實現了重要節點之間的線路貫通。此外,桃棵子村還對65個農家院進行改造提升,全部改廚改廁,并保留了以沂蒙山區石墻、石屋為主格調的建筑風格,漫步村中,那隨處可見的石磨、石碾、木水車以及延伸至大山深處的石板路,令人真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之感。村里還統一在不同部位規劃了核桃園區500畝,甜桃、大櫻桃園區550畝,形成了“紅色教育、觀景、科普、休閑、體驗”于一體的旅游享受。
“風情靈幻地、水繪沂蒙山”,這個只有20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有四分之一發展了農家樂。在村里叫“金盟”的農家樂,記者看到,主人張在俊這個原來的純農民,已經轉變成一個精明、干練的生意人,他和妻子不僅能端出富有特色、十分可口的農家菜,還能把幾十種花草養得十分水靈,就連院中的涼亭、進門處的洗手池也設計得獨具匠心。張在俊說,這些全是他在鎮里組織外出考察和回來后用心琢磨改造的。從2014年3月開業至今,“金盟農家樂”年純收入分別為3萬元、6萬元、7 萬元。這個幾年前因妻子生病而債臺高筑、愁眉不展的漢子,現在不僅生意火爆,妻子的身體也漸漸康復。
充足的游客資源,使當地出產的小黃姜、板栗、茶葉、山野菜、土雞等農產品售價倍增,桃棵子村民的好日子已經變為現實。今后,隨著全鎮全域創建國家5A級景區的大勢,桃棵子的未來更美好。
蒙陰縣笊籬坪村:觀岱崮地貌 品軍工文化
沂蒙山區有一種特殊地貌:“岱崮地貌”。遠觀一個個山頭,就如同戴著一頂頂平頂帽似的,當地人管這個平頂叫“崮”。蒙陰縣岱崮鎮是岱崮地貌的核心區域。 是我國繼“丹霞地貌” “張家界地貌” “嶂石巖地貌” “喀斯特地貌”之后的第五大地貌類型。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適應我國當時備戰備荒的戰略需求,大三線、小三線工程在山多、隱蔽之地建設開來。
為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岱崮地貌”,并為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保留好那段珍貴的參與三線軍工建設的青春記憶,近年來,蒙陰縣連續規劃實施了兩期岱崮地貌旅游景區開發工程,先后投資8億元建設了上山下鄉度假村、“岱崮地貌”地質博物館、梭子崮崮上草原、戶外拓展基地、射擊體驗中心等景區景點。此外,以著名的“龍須崮暴動”“大崮保衛戰”“南北岱崮保衛戰”等體現出的愛國主義革命情懷為依托,構筑起了紅色革命崮鄉游。
景點的核心服務區是“上山下鄉旅游度假村”,由游客中心、人民公社大食堂、夢里崮鄉客房樓、知青宿舍、田園公社、崮鄉大舞臺等組成,可同時承接1000多人開展鄉村游、紅色教育游、“三線”軍工知青文化游、青少年拓展及夏令營、地質奇觀游、研學旅行、養生度假休閑等。
細節見文化。晚上入住于此,記者注意到,景區的餐廳壁紙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人民日報》,走廊、房間張貼著人民公社時期的宣傳畫,賓館的客房用品統一印有景區的LOGO和上山下鄉時的一些宣傳口號,附近村莊很多村民在此打工,服務人員不是年輕姑娘而是精干的中年婦女。
近年來,岱崮鎮將旅游開發與扶貧開發相結合,通過土地置換、流轉、租賃等,對周邊22戶貧困戶的閑置土地進行了整合,通過增加財產性收入,解決了這部分年老體弱、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貧困戶脫貧問題。以“吃農家菜、住農家屋、學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題的休閑體驗游,更是讓貧困戶在旅游扶貧中大為受益。該縣還打響了“崮鄉老農”、“岱崮紅山羊”、“岱崮紅公雞”等農副產品品牌,作為旅游商品統一包裝。
笊籬坪78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麻水榮患有嚴重風濕,日常生活由同村的女兒照料。她告訴記者,村里有一百多人在東蒙集團(岱崮旅游景點的投資商之一)打工,每月收入少則1400元,多則3000元,現在不愁吃不愁穿,每天都跟過年一樣?!甭樗畼s說。
岱崮鎮分管扶貧工作的一位副鎮長介紹說,岱崮鎮引導龍頭企業與52戶貧困戶簽訂了幫扶協議,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農副產品,統一包裝成旅游特產出售,使貧困戶實現了農產品就地增值。
在沂蒙山區,群眾以無限的創造力,為紅色旅游創造出豐富的版本,不只是常山莊,不只是桃棵子,不只是笊籬坪。革命戰爭年代,他們依山托水,借助地形,以革命的智慧支援戰爭;脫貧攻堅時代,他們又借優勢,巧打牌,與時俱進地改變著自己的命運,描繪著共和國全面小康的畫卷。
穿越歲月的煙塵,老區人民用自己的巧手,讓紅色資源這面寶鏡光芒再現。沂蒙老區人民的好日子,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