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家集團公司的董事長,叱咤商海多年,成就實業報國夢想。
他,又是貧困村村主任,上山下田入戶,一心幫群眾早日脫貧。
他,“散盡”近億家財,懷揣著鄉音鄉情,返回故里,帶領群眾用泥腳踩出一條曲折又堅實的致富之路。先后幫扶三個貧困村整體脫貧,悄然轉身為“湖南省慈善之星”“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貧人物”。
他就是向長江,年近花甲仍兢兢業業,把為民謀福的汗水,一滴滴揮灑在脫貧攻堅的三湘大地上。
從“養路工人”到“實業興國”
向長江是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巖口鎮向家村人。1979年,19歲的向長江因機靈能干被招工進城,成為一名“養路工人”。此時正逢改革開放,向長江嗅到了春風中的蓬勃氣息,果斷辭職下海,靠一臺破舊的貨車跑運輸,搖搖晃晃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征途。
1992年,鄧小平南巡,東方風來滿眼春。向長江一路追逐“風向”,從內地來到廣東沿海,投身興起不久的房地產市場,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正當事業一路攀升時,向長江聽說家鄉隆回縣被劃定為國家級貧困縣,當即決定“把實業辦到家鄉去,為扶貧盡點微薄之力”。1995年,華興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揭幕剪彩,成了小縣城的一個大新聞,一顆承載夢想的種子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向長江帶著從沿海地區積累的經驗,加上聰明能干、誠實守信,“華興實業”從最初的酒店服務很快拓展到了駕駛員培訓、車輛檢測、出租車營運、汽車銷售、工程建筑等10個行業,成為一家多元化的集團公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如今“華興實業”每年為國家創造稅費2000萬元以上,為全縣貧困家庭提供2000多個就業崗位,為隆回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做出著貢獻,實現著向長江“實業報國”的理想。
每每回顧自己的創業生涯,向長江始終認為企業的發展是靠黨的好政策。他常說,“華興實業”能有今天,永遠離不開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也永遠離不開公司每位員工的辛勤勞動。他的財富觀也不同于常人,“財富理應屬于整個社會,公司應該時刻不忘回報社會”。
向長江是個知行合一的人,“一邊謀發展,一邊做慈善”。他總是在打理企業的同時,熱心公益慈善事業。在朋友、同行眼中,他是“一個真正的慈善家”。
歷年來,向長江為全縣各貧困鄉鎮及貧困村脫貧攻堅捐款不下1000余萬元,為“我想有個家”安居工程捐款100萬元等等,總計8000萬元以上。
2007年,向長江積極響應省委統戰部“萬企聯村”活動,主動將隆回縣橫板橋鎮麻場村和同福村作為公司“萬企聯村”的聯系村,先后無償捐助資金500余萬元,用于改善基礎設施和調整產業結構。他扎根村組,殫精竭慮,推進項目,與兩個村的村民共同奮斗7年,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其中,麻場村新建樓房120余棟,開辦商店、農家樂100余家,人均年收入由十年前的1100元增加到如今的8200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1.2萬元,被評為邵陽市“千企聯村”示范項目。
“二次創業” 勇立扶貧軍令狀
但愿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入山林。2013年,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調研時提出“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中國的脫貧攻堅邁入了前所未有的關鍵階段。“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十六字方針,字字千鈞。
經過精準識別,隆回縣石巖鎮向家村,被列為貧困村。
這不是生我養我的那一方土地么?向長江內心起伏澎湃,翻滾著濃烈的鄉情和沉重的感慨。他決定開展自己的“二次創業”。
2014年4月,年近花甲的向長江提出了回家鄉競選村主任的申請,抱著“自遷戶口入村、自帶資金進村、自己不取分文”的態度,向縣委、政府及向家村的群眾立下了“苦干三年、確保脫貧”的“軍令狀”。
向長江最終如愿當選,當他走上臺前表達謝意時,臺下鄉親們黑壓壓的一片,滿是期待的眼神。
這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向家村全村252戶1008人,有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218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2%。全村只有耕地460畝,旱地506畝,其余13000多畝全是高山叢林,并且常年干旱;村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匱乏,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體經濟幾乎為零。
“軍令狀”已立,來不及慨嘆徘徊,向長江擔任村主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山越嶺、一家一戶作調研,了解并熟悉全村情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
他經過反復思考,形成了“大投入、打基礎、強產業、優環境、分類幫扶”的精準扶貧工作思路,制訂了《巖口鎮向家村脫貧三年規劃》,首要解決村民出行難、吃水難、環境差、用電難等緊迫問題。
為解決出行難,向長江帶領群眾把3.5米寬、6.2公里長的砂石機耕道改造成6米寬的炒砂路,同時新建、硬化通組公路10.6公里,硬化通戶公路2公里;為讓每一位村民用上自來水,在8個村民小組均建起了儲水塔;為解決農業生產灌溉用水,新修高標準水渠1.2公里;為優化農村生活環境,建設垃圾集中填埋場一個,購買垃圾轉運車一輛,改廚、改廁等200余戶,鋪設污水管道1000余米;同時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安裝路燈100盞,美化、綠化面積達4000余平方米,改建好村級小學,成立村級衛生室。據初步統計,向長江出任村主任后,為改善向家村基礎設施建設捐款達1500萬元。
基礎設施及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向家村的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日后的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的經歷讓向長江明白,扶貧不能單純“輸血”,唯有“造血”才是長久之計。他結合向家村山多田少、生態優美的特點,提出“綠色產業走廊”的思路,大力發展油茶、果木和養殖等產業。
時間緊,任務重。向長江顧不上年近花甲,親自帶領年輕人向荒山野嶺進軍,從公司調來10多臺挖土機將荒蕪多年的村級林場開墾成305畝梯土,并全部栽種上油茶林。在他的推動下,全村油茶林種植面積達到1300畝。預計到2018年油茶投產后,全村村民年人均可凈增收入1200元,僅此一項,村集體經濟將增收10萬元以上。
根據向家村的土壤特點,向長江又集中采購了板栗、桃李、櫻桃、藍莓等優質果木苗10多萬株,發放到各家各戶,鼓勵老百姓種植果木;采取“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的模式,重點扶持一批種養專業戶,大力發展養殖業。為提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向長江決定,凡村民種的蔬菜水果、養殖的雞鴨、生豬,全部由公司上門按市價收購,確保村民生產的農產品在家門口就變成真金白銀。
與此同時,向長江還通過多方努力,向政府部門爭取到光伏發電補助、油茶林建設補助、農網改造補助等10余個項目,項目資金共計1000多萬元,為村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扶貧幫困,不落下一個人
一個年近花甲、事業有成的老人,放著優越的條件不享,卻兩腳泥巴地奮戰在扶貧第一線,向長江被周圍人形容為“精準扶貧,如癡如狂”。
他笑著解釋,“癡”也好,“狂”也罷,只有每一位父老鄉親都過上好日子了,事業、人生才有意義。
為了更好地幫助群眾脫離貧困,向長江還在公司專門成立“扶貧辦”,責成8個分公司分別對口幫扶向家村的8個村民小組,公司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每人結對幫扶一個貧困戶,并與公司“扶貧辦”簽訂正式協議,“保證每個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以上”。公司還制訂“精準扶貧績效考核方案”,在年終評先評優和人員提拔時實行一票否決;從2015年起,公司在年終表彰中增設了“扶貧先進個人獎”。
扶貧如何精準到戶?向長江有一套思路:只要是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就想方設法讓他們全部參與產業發展。為幫助“有技術無資金”的村民解決資金短缺難題,向長江在縣農商銀行開辦了1000萬元存款賬戶,為向家村貧困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并補貼一年的利息。貧困戶范長征就憑借30萬元的貼息貸款辦起了養豬場,去年一家純收入達 5萬多元,脫貧指日可待。“無技術無資金”的,則通過技術培訓將其錄用到“華興實業”就業,近80名村民因此成為公司“藍領”。
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向長江則爭取到了扶貧小額貸款210萬元,由村里集體打包投入到“華興實業”,貧困戶只管從中分享紅利,光此一項每戶每年就可增收6000元。
向長江幫助危房戶實施危房改造或重建,確保91棟D級危房戶住房安全得到保障。他捐款成立助學基金,對小孩上學困難的12戶貧困家庭的學費和生活費全額補助,直到大學畢業。他還掏錢成立“向家村養老基金會”,全村94位65歲以上的老人,每位老人月月都能領到100元的養老金。
“真心實意抓扶貧,不達愿望不收兵”。近三年來,向長江在向家村捐款總計達2000萬元以上,提前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到2016年底,95戶218人全部脫貧,全體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村集體實現盈利10萬元,向家村提前退出貧困村行列,并被評為湖南省“脫貧攻堅示范村”。
一個民企老板,自告奮勇到貧困村當村主任,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向長江為企業界精準扶貧做出了示范。現今,向家村在向長江的帶領下,繼續向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更高目標邁進,向家村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