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偉
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時強調, 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目前階段,要重點研究解決深度貧困問題。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以92個重點貧困村為支撐點,將全縣地理位置相連、貧困現狀相同、發展目標相近的196個行政村劃分為16個片區,探索片區攻堅與精準扶貧結合治理的新模式。在業州鎮試點的基礎上,已啟動8個片區的建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問題提供了可咨借鑒的路徑。
“三里板橋七里坪,煙墩山下業州城”,恩施州建始縣業州鎮的山多,水也多。從一個村到另外一個村,翻山越嶺穿橋渡水,時間以日計。同恩施州的大部分地區一樣,這里的人愛唱山歌,《黃四姐》、《號子》,高腔抑或平調,粗獷與婉約并存,如這山、這水。
同樣因為這高山長水,業州鎮轄區下的高山區域——當陽片區發展滯后,11941人中有貧困人口7297人,貧困發生率為61.6%,遠高于建始縣平均41.3%貧困發生率,是業州鎮集中連片的貧困區域,貧困面廣、量大,貧困程度深。
繭縛——道路、產業、生態的貧困基因
建始縣屬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屬于國家確定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武陵山片區,經濟基礎差、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貧困人口多處于山大人稀、環境較惡劣的地方,貧困程度較深,脫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
當陽片區位于業州鎮西部,與重慶巫山、奉節接壤,下轄蘇家坪村、柳樹淌村、當陽壩村等13個行政村和高巖子林場1個國有林場,有116個村民小組3206戶,耕地近2萬畝,林地10萬余畝。
早在2013年,片區內基礎設施薄弱,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片區內主干道網絡尚未形成,通水泥路自然村只有11個,還有3個村不通水泥路,水、電設施落后,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等問題突出。
產業發展上,2012年第一產業值2599.5萬元,第二產業值2606.8萬元,無第三產業,片區內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為60%,農民仍然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特色產業沒有形成規模,農民人均純收入4381元,低于全鎮、全縣的平均水平。7297名貧困人口中有低保人口1260人。
此外,片區平均海拔高,旱澇災害并存,土地貧瘠,產出率低,風災、雨雪冰凍等災害易發。部分村由于水利設施缺乏,水土極易流失,石漠化現象嚴重,生存環境惡劣,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尖銳。如何突破地域條件限制,實現穩定脫貧,是建始縣亟待解決的難題。
破局——敢打連片脫貧攻堅的硬仗
面對高山片區,廣大百姓希望盡早擺脫貧困的愿望,2014年,建始縣委、縣政府在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作出決策,確定建始縣當陽片區為第一個區域連片扶貧攻堅試驗區。
試驗區總體定位清晰明確,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以“改革創新、扶貧攻堅、富民強村”跨越式發展為主題,著力打造扶貧攻堅試驗區、休閑旅游度假區、生態屏障保護區,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片區。
要想富,先修路。按照“一年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當陽片區在交通上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了130多公里片區主通道業龍路硬化工程,打通13個村連接線。目前,試驗區外循環交通貫通,內循環路網基本形成。投資2500萬元國土整治項目高標準整治農田1萬畝。
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產業為本。高標準建設小漂至四十二壩、高巖子林場度假旅游休閑區,著力把這一試驗區打造成“天湖秀色、森林氧吧、休閑天堂”特色旅游目的地,融入大三峽旅游圈。
區域連片扶貧開發,使這里基礎設施大改善,產業大發展,產業和基礎設施實現共享。
在產業發展上,把休閑度假旅游、特色農業、生態屏障產業緊密結合起來,下活產業發展“一盤棋”。建設連片扶貧開發平臺,捆綁資金,凸顯綜合效益,加快交通、水利、產業、衛生、教育等扶貧進程。目前,試驗區新發展獼猴桃、蘋果桃、核桃、精細蔬菜、速生豐產林8000畝,生態旅游扶貧如火如荼。
易地扶貧搬遷方面推出區域聯動模式,易地扶貧搬遷小區規劃建房土地由當地村委會統一征用,鄉鎮政府負責補償,所建房屋統一規劃設計,所有“三通一平”基礎設施由政府負責建設,并統一補償建房標準,進一步完善公共設施,凸顯政府主導地位。先后在柳樹淌和當陽壩兩個中心村地帶建起集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2016年,在縣里部署下,由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擴大為四個,以四個中心安置小區為圓心,輻射周邊集中或分散安置,形成眾星捧月態勢。
心里的山歌
“今天不得空我明天要砍柴,后天才到幺妹兒家里來”,這里的人現在還愛唱山歌,青山綠水不變,變的是出行的路,山間空地連成片的空心李、獼猴桃、枸杞,與人的精氣神。
業州鎮當陽壩村的王建華最近沒空唱山歌,她很忙。從四月份到八月份,她每天排得滿滿的。早晨不到六點起,伺候殘疾的父親吃飯,打發11歲讀三年級的兒子去村里的小學上課。隨后她騎電動車,沿著新修的水泥路,去半山腰的建始縣業州鎮名藝工藝廠上班。中午回家做飯,照顧老人、孩子,下午再去,晚上回。刮風下雨不耽擱,路好走、離家近,她也愿意去。
丈夫年后去江蘇打工了,她在家照顧老小,也打工。四月份加上勤工獎的75元和補助的75元,她領到了2535元。
這是一家生產石膏工藝品的工廠,老板劉志山是當陽壩村人,1992年到廣東打工,做玩具加工。片區建設穩步推進,路修好了,優惠政策多,2014年劉志山帶著“國外客戶”回來了。玩具加工是訂單生產,二十年來積累的客戶,讓工廠一年四季生意不斷,4月到8月是訂單最多的時候,也是最忙的時候。
最忙的時候也是掙錢的時候。米奇博士吊飾、吉米火柴盒擺飾、蕾伊持劍吊飾、藍格子女孩吊飾、藍色彩虹馬吊飾……王建華的工作是在做好的白胚模上著色。按件計薪,吉米的小手2分錢、彩虹馬的尾巴4分錢,她給藍格子女孩染白袖子,1毛4分,每天能染近600個。
這讓王建華很知足,甚至驕傲。父親生病,家里條件不好,她靠自己的勞動脫貧了。像她這樣靠雙手脫貧的貧困戶,工藝廠成立以來,已經有70多戶。
每天下班回家,王建華會習慣性地望一望山坳里的一叢白色建筑,父親在休閑廣場上遛彎,孩子在新教室里讀書,那里是她的家——當陽壩安置小區,這里是鎮政府建的四個易地搬遷安置點之一。有時候看著自己染色的小工藝品裝車,沿著有護欄的環山路開出去,她有一種安適感。丈夫也是沿著這條路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