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古藺縣地處四川省南部,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革命老區縣,屬烏蒙山片區。全縣共有117個貧困村,93967貧困人口。近年來,古藺縣針對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多樣等實際,充分依托生態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按照“景區帶村、能人帶戶;把群眾組織起來,把產業培育起來,把利益聯結起來,把文化和內生動力弘揚起來”的基本思路,全力實施“五個帶動”抓旅游精準扶貧,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古藺縣正在創建四川省旅游扶貧示范區,大寨鄉富民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
景區開發帶村,把產業扶貧帶動起來
實施規劃傾斜,全縣景區規劃面積660平方公里,覆蓋全縣75%建檔立卡貧困村。實施項目傾斜,抓好“三個優先”即項目規劃優先布局貧困村,項目實施優先落地貧困村,項目用工優先使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2017年,全縣正在實施黃荊老林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太平古鎮景區、箭竹大黑洞景區、雙沙“田園花鎮、畫里鄉村”旅游基礎設施項目、青龍洞景區、水口世界酒城宮度假區、二郎名酒名鎮建設等多個重點旅游景區項目,覆蓋20個貧困村,項目共雇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000人次。景區開發帶動了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關聯產業發展,帶動了數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通過將貧困村納入景區管理,實行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發展,發展了貧困村的產業,培育了發展動能,為長期穩定脫貧奠定了扎實基礎。
今年46歲的項子君是古藺縣箭竹鄉團結村地道的苗家人,以前每月打工的1800元就是全家7口人的所有收入,生活十分貧困。
2015年10月,箭竹鄉對大黑洞景區進行整體開發,項子君家就在景區內,一家人在當地政府的建議下開起了農家院。“政府投了很多錢,修路、建廣場、改善環境,就連我的房子都給修繕了。現在開了農家樂,一天的營業額就抵得上以前一個月的收入。”項子君說。
鄉村旅游帶村,把內生動力培育起來
規劃古藺縣鄉村旅游扶貧示范片,覆蓋26個貧困村,爭取國家各類項目資金1億多元,用于提升大寨富民村、馬嘶茶園村、馬蹄馬嶺村等貧困村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實施“旅游+農業”扶貧項目,結合本地特色,在貧困村發展烤煙、牡丹、芍藥、脆紅李、椪柑、甜橙、桃等特色農業連片種植園,打造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區。實施技能帶村,圍繞鄉村旅游主題,發揮旅游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開展餐飲、住宿、旅游服務等培訓,帶動貧困群眾融入鄉村旅游新業態,已培訓2期300多人次,組織學習考察2次。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都配置在鄉村旅游產業鏈的適宜環節,引導他們通過土地流轉、租賃、住房轉讓、參與合作社等方式享受旅游開發紅利,實現有尊嚴的脫貧。
漢溪村的吳隆吉和老伴,還有村里的村民,每天都會把自家的蜂蜜、竹筍、老臘肉擺在通往當地名叫“神仙腳板”的旅游景區的必經之路上販賣,并招攬住宿和吃飯的游客。這些村民的土地很多都已經租給或是流轉給了景區,現在他們通過加入合作社利用房前屋后進行養蜜蜂或是搞特色養殖,不用下地干活,土地產出得到了補償,然后再到景區販賣賺錢,實現土地、產業雙得利。
線路開發帶村,把扶貧成果連接起來
實施經典游線+扶貧公路建設工程,通過旅游線路的打造把旅游資源不夠豐富、發展潛力不足的貧困村串聯到全縣旅游發展的大局中,讓這些貧困村群眾也能享受到旅游扶貧的紅利。大力提升扶貧公路等級,為沿線貧困人口改善基礎條件,提供更多創業創收機會。2016年,縣里陸續推出大黃荊生態旅游環線、大寨箭竹雙沙馬蹄馬嘶農事體驗自駕線、環赤水河探索發現自駕游線、長征豐碑紅色旅游線、宗教朝圣之旅自駕線等5條縣域旅游線路,串聯全縣貧困村達75%以上,直接受益貧困人口1萬多戶,間接幫扶數萬貧困人口通過開辦農家樂、民宿客棧及特色餐飲等增收。
古藺縣桂花鄉場鎮有一個叫石鳳窩的地方,長69米的大石板上布滿約80個動物腳印,這就是在目前亞洲發現的最長的肉食恐龍行跡,被當地人稱為“神仙腳板”。古藺縣以此為契機,正在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尋龍記”也成為大黃荊生態旅游環線的亮點。漢溪村只有5戶人家,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因住在“神仙腳板”附近形成了“守龍人”。
2015年在政府協調和幫助下,漢溪村貧困戶吳隆吉向銀行貸款幾十萬元,將自己住了20多年的木屋重新裝修成了具有15張床位的農家樂“福龍居”,并在縣旅游部門的幫助下對房前屋后進行了整體的規劃,讓這個老木屋變成了掩映在竹林中的世外桃源。
產品開發帶戶,把利益鏈接建立起來
制定并實施《古藺縣旅游企業參與扶持獎勵辦法》,明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扶貧工作扎實的旅游企業,給予經濟扶持、政策傾斜和榮譽獎勵,鼓勵旅游企業通過各種模式,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目前,古藺已形成了以趕黃草、古藺面、麻辣雞、中藥材、茶葉、蜂蜜、民族手工藝品及其他農副產品為核心的8大類旅游商品共12個知名品牌的旅游產品體系,姬三三麻辣雞、紅赤河古藺面、神龍趕黃草等一大批古藺本地旅游商品開始進入市場,走向全國。初步預計,全縣將有1萬多貧困戶通過發展種養殖業提供商品原料、參與旅游商品加工及銷售等實現脫貧。
今年50歲的村民賴應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通過金融扶貧貸款加入了村里成立的中蜂養殖合作社,養了30箱中蜂,當年就收入了3萬元。其余貧困戶參與到了旅游區開發的特色產業“林下雞”和“跑山豬”的養殖合作社,也賺上了旅游附帶產業的紅利。
節事活動帶戶,把文化扶貧培育起來
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名酒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豐富的文化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節事活動,引爆旅游市場,拉動涉旅地區貧困戶增收。古藺縣在連續成功舉辦了七屆黃荊老林英雄會、箭竹苗家風情節、雙沙菜花節、大寨踩山節等旅游活動的基礎上,又推出了大寨吃新節、三道水梨花節、脆紅李采摘節、馬蹄椪柑節、馬嘶茶文化節、永樂花燈節、古藺美食節等重大旅游活動,實現了旅游節事活動月月有,吸引了大批游客來藺體驗。40個貧困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參與活動服務、旅游商品銷售、特色餐飲及民宿等方式實現旅游增收。同時,這些節事活動,豐富了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活,提升了貧困人口的精氣神。
2016年8月間,當地傳統的“七月初三趕苗場”期間,短短一周內項子君家的農家樂營業額就有6萬元,截至2016年年底,月平均營業額近5萬元。
箭竹鄉黨委副書記劉小瑜說,“節慶營銷”是一種新的嘗試,現在看來是正確的。“今年的苗家風情節吸引了來自瀘州、宜賓、成都、重慶、云南、貴州等地的游客約20萬人次,僅5天時間,旅游直接收入就達1000余萬元。其中,景區門票收入達120萬元,餐飲、停車、住宿收入600多萬元,銷售農特產品收入約50萬元,帶動周邊農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按照古藺縣的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古藺縣旅游接待人次將力爭突破1000萬大關,旅游綜合收入達100億元,人均消費突破1000元,提供直接就業崗位30000個,帶動城鄉就業10萬人,近5萬貧困戶將因此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