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馬陽陽?尤晨晨
〔摘要〕融合教育在中國的出現使更多的特殊孩子可以進入普通學校,和正常孩子一起享受學習和同伴交往的樂趣。但是特殊學生因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不可能一開始就能很好地融入普通孩子的環境中,在學習過程中也容易感覺到困難。目前各個學校的師資力量也難以照顧到每個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陪讀人員的輔助可以使孩子更好地融入普通學校的環境中,也為學校在現有師資力量的前提下更好地接納特殊學生提供了條件。
〔關鍵詞〕融合教育;特殊學生;陪讀人員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2-0015-04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國外融合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在中國國情基礎之上發展融合教育越來越符合時代和教育的需要,國內融合教育的模式仍在摸索狀態,允許輕度障礙的特殊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即使是輕度障礙的孩子也可能存在情緒問題,會干擾到普通孩子的正常學習狀態。特殊孩子在普通教室的生存依賴于不去打擾普通學生的學習,而這樣,特殊孩子的家長就需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1]。
特別是現在一些自閉癥孩子開始進入普通學校,這更加需要學校配備專業的特教教師和心理教師。自閉癥譜系障礙是廣泛性發展障礙,存在語言、認知、社交、感覺和情緒等各方面的障礙。智力的落后和情緒的不穩定使這些特殊孩子在普通教室中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而且普通教室的教師對這些特殊學生了解并不充分,也無法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和教師都有很大壓力,學校會要求陪讀人員來學校輔助特殊兒童在學校的生活、學習和社交。那么,怎樣的陪讀人員能夠幫助特殊孩子更好地發展呢?
二、國內融合教育的發展
融合教育的思想在中國早已存在,最初是以隨班就讀的方式接納殘疾兒童在普通學校學習[2]。現在,中國融合教育在不斷地嘗試發展,尋求更加本土化的模式,但還未完全普及,只是在一些相對發達的城市的部分學校存在,發展速度也參差不齊。即使在西方,融合教育也經歷了“完全的融合”“有責任的融合”“謹慎的融合”以及“適當的融合”的歷史發展階段[3]。國內的融合教育在接受了西方思想之后在特殊教育行業正在改變,對于我國而言,融合教育經歷了原生態的隨班就讀、西方社會融合教育的沖擊、本土化的融合的發展過程[3]。
三、陪讀教師的現狀
(一)陪讀人員的定義
國內并沒有具體的關于陪讀人員的定義,但實際上陪讀人員在學校承擔的是輔助教師的作用,Killoran,Templeman和Peters等人[4]將輔助教師定義為:在學校與教師進行合作,對特殊兒童進行教學輔導和班級管理的專職人員。
(二)陪讀人員的分布特點及現狀
目前倡導融合教育的學校只是接納了輕度障礙的孩子,出于對普通學校和孩子的實際需求考慮,只有少數孩子需要陪讀人員。由于國內融合教育的發展呈現地區不均衡的狀態,很難就實施融合教育的學校的陪讀人員進行廣泛、具體的調查。
我曾以陪讀人員的身份在鄭州某一融合教育小學陪伴一位自閉癥孩子讀書半年,在此期間了解到,在普通學校,學校一般要求特教專業的教師進行陪讀,但專業的特教教師特別不好找,一般會找一些幼兒園教師或者和教育行業相關的人作為陪讀教師。
大多數的陪讀人員還是在輔讀學校中。有研究調查了國內21所特殊學校的陪讀人員情況顯示:陪讀人員多以母親為主,其次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然后是請的阿姨[5]。
四、融合教育背景下陪讀人員的重要性
雖然一些融合教育的學校配備有資源教室和資源教師,但各個學校資源教室和資源教師的設置和配備參差不齊,我所在的小學有兩個專職的資源教師,但特殊孩子相對較多,資源教師無法對每個特殊學生進行面面俱到的照顧。特殊學生的種類也較多:自閉癥、智力落后、腦癱等,表現的癥狀各式各樣,資源教師在做個性化輔導的時候難度較大。這時候輔助人員的存在就尤為重要,陪讀人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一些情況較嚴重,或者剛入學的特殊孩子的一些特殊需要。
對于這些輕度障礙的特殊學生來說,在普通學校就讀,不僅可以為他們建立良好的榜樣學習的人文環境,而且可以使他們盡量向正常孩子看齊,進而可以滿足特殊孩子對更高階段教育的需要。但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些特殊學生還是會顯得有點吃力,陪讀人員的存在可以及時滿足特殊學生的學習需要。
陪讀人員可以更加詳細地對特殊學生進行縱向的干預和觀察,以配合資源教師的輔導。適時地總結特殊學生的階段性表現,配合特殊學生家庭對特殊學生進行其他必要的訓練。有效地建立學校—孩子—家庭,甚至可能包括其他的一些康復機構在內的全方位的訓練體系,縮小這些輕度障礙孩子與正常孩子之間的差距。
五、陪讀人員存在的一些問題
不管是輔讀學校的陪讀人員還是融合教育學校的陪讀人員都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陪讀人員缺乏對特殊學生潛能的信任
從上面的陪讀人員的分布情況我們可以發現,主要以母親為主,母親作為特殊孩子的陪讀人員,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有一定的幫助,而且能夠盡最大可能地給予孩子關注和照顧,但相關研究發現,母親存在過度輔助的現象[6],缺乏對特殊學生能力、潛力的認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特殊孩子的生活幫助大,但對于孩子的學習就會有無力感,這些問題也存在于所請的阿姨身上。陪讀人員大多存在對特殊孩子發展潛能的懷疑,認為這些孩子難以改變自身的一些行為問題,對學習方面要么愛莫能助,要么沒有正確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引導。而且,在一項關于家長對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融合教育的調查中顯示[7]:普通家長和特殊兒童家長對于融合教育落實的信心明顯較低。
(二)對特殊孩子的各種障礙表現缺乏了解
即使是我所在的施行融合教育的小學,全校有17名特殊學生,包括我一共有四名陪讀人員,一位是母親,其他三人都是家長請的教師,我是心理學背景,正處于實習期,另外兩名教師都曾經在融合教育的幼兒園做過教師,一位是特教專業畢業,一位之前并沒有特教相關學歷。我在與特殊學生接觸的同時也看了大量關于自閉癥的書,對特殊兒童的了解在不斷加深,另外兩名教師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在處理特殊兒童的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時仍會出現手足無措的場面。由此可見,沒有很扎實的理論基礎作支撐,很難對特殊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干預。
(三)對特殊孩子的心理現象了解缺乏
即使是在幼兒園階段接觸過特殊孩子的其他兩位陪讀教師,在面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依舊難以把握。不知如何對特殊孩子如何進行相關的輔導,甚至對他們的青春期特點也缺乏了解。我曾請專業的心理教師對我所帶的自閉癥兒童的畫進行測評,發現這名兒童對環境極其敏感,而在與其他特殊孩子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的內心都比較脆弱,喜歡聽教師的表揚的話語。我翻閱相關書籍也發現,自閉癥兒童的一些刻板行為也與其心理狀態有關。
(四)對問題行為和情緒的干預不足
在融合教育的學校,有專門的特教教師針對特殊兒童出現的一些問題和陪讀人員進行溝通,但是陪讀人員在面對特殊學生出現的行為和情緒問題時,有時候仍難以駕馭,比如自閉癥兒童的自傷行為,在課堂上出現亂跑的現象。在一些輔讀學校還會出現陪讀人員無作為的現象,有干預意識的陪讀人員也不具有正確干預的能力。
(五)社會支持不足
目前,陪讀教師并不是一種有保障的職業,特教專業畢業的學生也很少從事這一職業,家長想找專業的陪讀教師特別困難,社會上也沒有相關的陪讀教師專業素質培訓的機構。專業的陪讀教師一般需要的費用較高,一般家庭也承擔不起,大多數家長就會選擇自己來陪讀。
六、融合教育背景下對陪讀教師的要求
(一)要接受專業技能的培訓
國外研究證明,對陪讀人員進行專門的訓練對于特殊孩子的發展是必要的。專業的訓練不僅能夠使陪讀人員更加了解特殊學生,為進行干預提供必要的準備,而且可以促進特殊孩子綜合能力的發展[8]。有研究表明,陪讀人員經過專業的訓練之后可以使一些智力較低的學生的智商得到有效提高[9]。
在特殊學生出現行為問題和情緒問題的時候,陪讀人員能夠有效辨識,并采取一定的行動積極進行預防和干預,能夠通過一些行為表現來了解特殊學生的內在心理變化。不管是普通孩子還是特殊孩子有時候都會不知道怎么表達自己的需求,一些特殊孩子還存在智力方面的不足,這對于陪讀人員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專業的識別和對特殊學生的心理了解都會使陪讀人員在輔助的時候事半功倍,促進了特殊學生的進步,也避免特殊學生因為缺乏專業的指導而錯過了最佳干預期。
(二)建立良好的干預檔案
對特殊孩子出現的問題及時記錄在案,詳細說明干預過程。這些檔案有利于對特殊孩子的各方面情況進行階段性的分析和評估,便于開展接下來的工作,制定下一步的計劃,進行有計劃、系統性的干預,也可以為特殊兒童的相關研究提供素材,
建立檔案也便于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的發展動態有一個縱向的了解,可以及時梳理特殊學生在學習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進步和問題,使家長和學校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孩子的不足,得到學校和家長的幫助。對于孩子的進步,也能及時得到反饋,建立各方面對特殊學生的信心,使大家能夠更有信心、更有力量地為特殊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共同努力。
(三)加強和學校其他各科教師的交流
就特殊學生的一些問題行為及時和教師進行交流,可以得到教師的理解。積極地和教師溝通,可以輔助特殊學生做一些課堂準備,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課堂,提高學習效率。針對特殊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師交流,也能得到教師的一些幫助。減少在課堂上對特殊學生的過多關注,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教師,也能使教師明確自己對特殊學生也是有責任的,避免特殊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對陪讀人員的過多依賴。
特殊學生身上會出現一些較難改變的行為習慣,可能會讓一些教師感覺受到挑戰,其實這些特殊學生并非故意而為,相比一般孩子,他們會缺少變通,不能很清楚地了解教師的真實含義,也不知道怎么和教師進行更好的交流,陪讀人員和其他教師建立關系,可以減少這些教師對特殊學生的誤會,有利于特殊學生和其他教師能夠更融洽地相處。
隨著特殊教育的不斷發展,融合教育的普及范圍會越來越廣泛,在這個過程中,對于保障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滿足這些特殊孩子更好地融入各種環境的需要來說,陪讀人員的存在對每一個有需要的特殊學生來說就是一種前進的力量,陪讀人員行業的專業化和規范化也能為特殊教育的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景時. 中國式融合教育:隨班就讀的文化闡釋與批判[D]. 博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2]華國棟. 加強教育研究 促進隨班就讀發展[J]. 中國特殊教育,2003(5):5-9.
[3]彭興蓬,雷江華. 論融合教育的困境——基于四維視角的分析[J]. 教育學報,2013,9(6):59-66.
[4]Killoran J,Templeman T P,Peters J,et al. Identif-ying para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for early interven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J].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2001,34:68-73.
[5]徐琴,琚四化. 特殊教育學校家長陪讀現狀的調查研究[J]. 現代特殊教育,2016(20):67-71.
[6]賀京. 輔讀學校陪讀人員陪讀現狀調查及干預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7]蘇雪云,吳擇效,方俊明. 家長對于自閉譜系障礙兒童融合教育的態度和需求調查[J]. 中國特殊教育,2014,165:36-41.
[8]Brock M E,Carter E W.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ara-professional-delivered educational practices to improve outcomes for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J].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2013,38(4):211-221.
[9]Harris S L,Handleman J S. Age and IQ at intake as predictors of placement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a four- to six-year follow-up.[J].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0,30(2):137-142.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臨汾,041000)
編輯/劉 揚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