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蘭芳
〔摘要〕親身體驗是深度學習的重要方式,一個普普通通的門檻,帶給學生一堂生動的安全與人生教育課。教育無處不在,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利用和挖掘一切可能的因素,讓學生在自然的體驗中將知識層面的理念轉化為內在規則。
〔關鍵詞〕班級管理;安全教育;門檻;深度學習;體驗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2-0079-02
又是一年開學時。
新換了教室。我拿到鑰匙開門跨步走,卻不想一個趔趄,差點被什么絆倒。低頭看,是門檻。
這門檻比我們小學以往的門檻都高。原先的只比地面高出一點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這足有五六公分高。怪不得!于是,我告誡自己,記住,我們的教室門檻高,進門前,記得把腳抬高一些。
但總是轉身即忘。如是這樣幾個趔趄后,漸漸地就習慣了。
學校里讓每位教師找安全隱患,我們冥思苦想好久。一位數學教師說,門檻高,我幾次差點摔倒,如果真有一位學生摔倒,磕了門牙什么的,那就不好了。我們拍手稱是。年級組長撥通電話打開免提向總務主任匯報安全隱患。總務主任沉默了一小會兒,呵呵笑道:“這些門檻從安裝到使用已有五個年頭,從沒聽過有學生摔倒,更沒有磕了牙齒的事。不過,你們既然已經發現,就趕緊先發個短信提醒一下同學們吧!”
我們無奈接受了這個現實。我本來想發校訊通提醒,轉念又一想:“我穿高跟鞋又老胳膊老腿的都不會摔倒,那些小孩肯定不會。可是,萬一摔了怎么辦?”思考良久,我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在開學的第一天給孩子們來一堂安全與人生教育課。
九月的第一天,我站立在離門檻一米處的教室里。第一個來的錢錢滿臉堆笑地跑來了,一揚手道聲:“老師好!”抬腳,卻一個趔趄,低頭看一眼,回到位子。
我不禁笑出聲來,跟我的動作是一模一樣的。
錢錢滿臉疑惑地問:“老師,你為什么笑?”
我仍笑著說道:“你看著,肯定很多人都要向我們行鞠躬禮了!”于是,我們兩個等著看“好戲”了。
阿華急匆匆地來了,問好,抬腳,“鞠躬”,尷尬回位。錢錢笑了。
小銘急匆匆地來了,問好,抬腳,“鞠躬”,吐著舌頭回位子,錢錢和阿華笑了。
翔宇急匆匆地來了,問好,抬腳,“鞠躬”,摸著腦袋逃回位子。我們都笑了。
……
后來,全班人都來了,一切如我預料的,他們都向我“鞠了躬”,一切如總務所說的那樣,不曾有人跌倒,人體與地面的角度最多也只是75度而已,我設計好的備用方案沒有派上用場。
我走回講臺,向大家鞠躬道:“感謝你們給我這么大的開學鞠躬禮!”眾人都愕然。
同學們沉默了,我把示意的目光投向門檻,他們又沉默了一小會兒,才紛紛嚷嚷道:“門檻比以前高了,我們都被絆了個趔趄。”
“幾天前我就知道了,但就不發短信提醒大家,猜猜為什么?”
“因為這門檻高是高了些,但還不會讓我們摔倒。”
“想讓我們差點摔倒,然后自己記住,這里是有門檻的。”
多么精致的問答,完全入了我的“圈套”,安全教育的目標差不多已經達成!我心中暗喜,臉上卻不動聲色,因為這還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深度,我得繼續把這篇文章做大。于是,在下課前,我一再叮囑道:“注意門檻,高抬貴腳!”沒有人注意到我已經默默地把手機的攝像打開,對準門口,放在講臺上。
上了課,我將視頻拷貝到白板上。“什么樣的人會一個趔趄,甚至差點摔倒?大家不妨從這兩類人的速度和表情去推想,注意看哦。”視頻里,一下課,許多孩子歡呼雀躍地跑出,一個趔趄;跑進,又是一個趔趄。也有些慢慢走著的,腳尖提到了門口,低頭看一眼,略作遲疑,抬腳走進來了。搬作業本的同學們則喘著粗氣很自如地跨過門檻。我反復回放了視頻,有些特征明顯的我故意暫停,大家終于發現:“快了就容易不注意腳下的門檻,慢的頂多只踢到門檻。”
“從哪里摔倒的,就從哪里爬起來,這是先哲給我們的人生啟示。靜下心來,你從今早的門檻事件得到了些什么人生啟示呢?請你們寫在小條子上,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畢竟是六年級了,有幾個孩子的話正像我所準備的:
“人生總有一些坎坷,是別人不能提醒你的。”
“我們要注意腳下的路,不要只顧抬頭看風景,只注意手頭的事情。”
“走過的坎多了,摔過的跤多了,總能長些記性。”
“有時,人負重前行,反而更會注意慢下腳步,更會留心腳下是否有坎兒。”
哦,孩子們,智慧如你們,許多的坎坷是再關愛你們的人都無法預料的,真希望你們有一顆慧心,將來能跨過人生路上大大小小不曾設防的溝溝坎坎,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以及心靈。
“好老師”專家點評
教育無處不在,沒有痕跡的教育最深入人心:生活是最好的教育,那些讓我們最難忘的、最閃耀的教育往往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很平常的細節,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就像這個故事里的門檻。
讓學生從體驗中產生深度學習:經歷了自己在高門檻上的遭遇以及看了班里所有孩子的遭遇,姜老師敏銳地把握住了這個機會,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場生動的安全教育課,沒有用語言告訴孩子們安全多么重要,而是讓孩子真實地體驗門檻帶來的問題,相信孩子們會對安全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記錄學生成長的聲音:課程結束后,姜老師的育人工作沒有結束,她用一臺攝像機記錄下了同學們從邁過門檻中得到的啟發,而孩子們的回答也是那樣的精辟。這就是學生真實的成長發出的聲音。
參考文獻
[1]韓驚鳴.感受無痕教育的魅力[J].中國青年研究,2013(5):1.
(作者單位:浙江省江山市中山小學,江山,3241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